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本文报告2例体外循环主动脉插管意外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主动脉插管意外极为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手术医生只有对主动脉插管意外具有清醒的认识和迅速的反应,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心脏外科医生应当高度警惕主动脉插管意外的可能性,严格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精神障碍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连续2 235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并发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32例,总发生率1.43%,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以来,收治了一些房缺、室缺、心脏肿瘤、心脏瓣膜病患者,灌注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特别是在初期阶段,有的造成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肝素耐药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中肝素耐药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1 258例CPB心脏直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注肝素400 U/kg后,有19例患者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 不能延长到480 s或虽延长到480 s后很快缩短,需要补充大量肝素才能维持在安全抗凝范围,占1.51%.其中有5例患者补充肝素无效,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后再补充肝素,ACT才能达到480 s以上.分别是心脏粘液瘤7例(36.8%)、风湿性心脏病3例(15.8%)、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15.8%)、房间隔缺损2例(10.5%)、法洛氏四联症2例(10.5%)、室间隔缺损1例(5.3%)、右室双出121 1例(5.3%).结论:CPB心脏直视手术中肝素耐药常见于心脏粘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紫绀型心脏病等,与血液中出现类似肝素的粘多糖物质、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及活性低、血小板计数增高、术前抗凝治疗及使用避孕药等因素有关,术中需加强ACT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1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再次体外循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再次体外循环发生率为2.56%(19/741),其发生原因有出血8例,机械瓣功能障碍7例,遗漏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各1例,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各1例。再次体外循环后4例死亡,剩余15例中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痊愈出院12例,占63%,总病死率37%。结论:出血、人工瓣膜急性功能障碍是再次体外循环的主要原因;准确判断病因、及时再次行体外循环及精湛的技术是应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9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9例中表现为谵妄10例,抑郁6例,认知障碍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1例并发心力衰竭死亡,1例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好转出院,17例治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行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及综合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及护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体外循环术后精神障碍的病因、防治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63例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心脏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预后及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6例出现精神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2.41%,经过治疗1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多种,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护理策略对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分析体外循环对胎儿的影响,探讨妊娠期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方法 2006.5~2008.9对9例妊娠期因严重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年龄23~30岁,平均24.8±2.7岁;孕龄13~24周,平均 17.7±3.8周;先天性心脏病6例,心脏瓣膜病3例, 其中8例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过程全程监测胎心;7例采用常温或浅低温、高流量灌注体外循环灌注,2例采用中、深低温,中低流量灌注方式;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60~80mmHg,流量3.0~3.6L/㎡, SvO2>70%,Hct>26%,依血气分析调整内环境;麻醉后给与黄体酮20~25mg. 结果 8例预后良好,康复出院;1例在术后18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无死胎及自然流产现象发生;麻醉诱导插管、体外循环开始、主动脉阻断及开放等操作对胎儿心率有明显影响;低体温和低流量可导致胎儿心率明显降低. 结论保持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及缩短低温灌注时间可减少心脏手术中死胎及流产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微小化新生儿及小婴儿(小婴儿定义为年龄小于3个月或体重小于5 kg的婴儿)体外循环(ECC)管路,减少ECC预充量,以期减少术中用血量及炎症反应。方法将40例在ECC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n=20)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1/4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410 ml;实验组(n=20)采用带外挂一大泵头及一组小泵头的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3/16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不用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290 ml。ECC中保持Hct在0.27~0.32。观察:①术中用血量;②ECC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③术中混合脑氧饱和度(rSO2)、术后清醒时间及神经系统状况。结果①术中用血量小于等于2 u在实验组为16例(80%),对照组6例(30%),组间比较P0.01。②术毕IL-6实验组(43.3±19.1)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7.8±28.9)ng/ml,P0.05;术后4 h IL-8实验组(72.6±3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94.4±44.7)ng/ml,P0.05。③两组患儿术中rSO2无显著差异,术后清醒时间、神经系统状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小化ECC管路能减少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脏手术中用血量、减少炎性反应,新生儿及小婴儿ECC管路应尽量微小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4例心内直视手术围CPB期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结果154例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术后恢复好。结论加强CPB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能够杜绝或减少CPB意外的发生,并能够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减少因意外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心脏二次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体会。方法实施心脏二次手术患者15例,其中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10例,股动-静脉插管4例,升主动脉-腔房管1例。均在浅中低温下行体外循环。15例均采用4∶1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结果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20 min 6例,心脏自动复跳8例,除颤后复跳7例。术中行超滤10例。术后1例因脑出血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二次手术患者具有病史长,病情重,心功能差,ECC时间长等特点,采取综合的心肌保护措施,加强血液保护,及时的超滤是心脏二次手术的ECC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ECC)对术后儿童肺功能的影响,并观察这些变化和时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36例,根据是否应用ECC分为两组:ECC组(A组,n=18)和经胸小切口封堵组(B组,n=18)。分别测定气管插管后5 min、气管插管后15 min、开胸后5 min、术毕、术后2 h、脱机前的胸肺顺应性(CL)、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阻力(Raw)及脱机时间。结果 ECC术后患者的CL明显下降,而封堵手术对CL影响不大;ECC组于开胸后CL明显降低(P0.05),于术毕降至最低水平,后逐渐恢复,到拔管时基本达气管插管后水平;ECC组气道阻力、气道平均压于开胸后增加(P0.05),至脱机前恢复正常水平。ECC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长于封堵组。结论 ECC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功能有明显影响,引起呼吸动力学的改变,因此应注意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0公斤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2006年12月-2011年7月共对153例10公斤以下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例心脏直视手术,男82例,女71例,年龄为5个月-5岁,平均(20.0±8.4)个月,其中5-12个月31例,13-24个月82例,25-36个月39例,37-60个月1例;体重4-10 kg,平均(8.9±1.3)kg。69例使用膜肺,84例使用西京87型(小号)鼓泡式氧合器;19例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其余均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浅或中低温高流量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166(57.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123(39)min,开放主动脉后148例患儿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7%,辅助时间为4-60(16)min。术后患儿死亡3例,死亡率为2%,死亡原因2例为严重低心排,1例为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临床死亡。结论根据婴幼儿的体重、病情及手术操作难易程度选用膜肺或鼓泡肺,尽量减少预充晶体量,提高胶体预充量,采用高流量灌注,通过给予速尿、超滤、加入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及良好的心肌保护、肺保护、脑保护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ECC)配合完成手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共15例胸外科患者应用ECC配合完成手术,气管肿瘤8例,纵隔巨大肿瘤3例,肺癌侵及血管4例。ECC方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5例,股动脉/右心房插管7例,升主动脉/右心房(或腔静脉)插管3例。结果死亡2例(13.3%):肺癌侵及血管行右全肺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纵隔巨大肿瘤压迫上腔静脉行肿瘤切除+上腔静脉置换术1例,术后均因广泛渗血、多器官衰竭死亡。术中股动脉/股静脉建立ECC失败1例。其余12例均在ECC配合下顺利完成疾病根治手术,获得成功,无1例ECC相关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随访5年生存率达83.3%。结论 E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持技术,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也可应用于胸外科的气管肿瘤、纵隔巨大肿瘤、肺癌侵及血管等危重患者手术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31例体外循环下微创机器人心脏手术,总结其术中管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我院心脏外科使用"达芬奇S"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体外循环下微创手术231例。回顾分析术前手术室布局、体外循环下的手术配合及术中的管理方法。结果成功地完成了231例体外循环下全机器人心脏手术,无术中插管失败,中转开胸。结论合理的手术室布局,熟练的手术配合和对机器人系统的全面掌握是保证机器人心脏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心脏手术鱼精蛋白过敏反应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及探讨心脏直视手术鱼精蛋白过敏反应防治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五年内心脏直视手术619例病例资料,其中发生鱼精蛋白过敏反应36例,发生率为5.8%。33例发生于常规体外循环术后中和肝素之后,3例发生于备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中和肝素时。结果36例鱼精蛋白过敏患者当中反应较轻的31例,经过减慢或停止鱼精蛋白输注,结合相应的对症处理,很快得以恢复。5例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经抗过敏、血管活性药物等处理效果不佳,果断再次肝素化体外循环转流后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100%。结论鱼精蛋白过敏反应难以预测,中重度反应死亡率高;适量的鱼精蛋白应用、及早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再次体外循环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手术用血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9196例ECC相关手术过程中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平均每例手术ECC过程中浓缩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用量分别为(167.7±187.8)ml和(123.9±164.1)ml;手术种类不同将明显影响血制品用量;患者年龄和体重对血制品用量有明显影响;成人病例中,女性患者红细胞用量显著高于男性患者;ECC残余血量与ECC血制品使用总量接近。结论ECC装置的个体化或微型化是目前减少ECC术中血制品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