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内经》中的思伤心与思伤脾进行了探讨,认为思伤心应早于思伤脾之理论且长期并存,思既可以伤脾又可以伤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脾藏意主思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是脾藏意生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23
"脾在志为思"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情志活动的核心环节。目前对"脾主思"研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严重不足。虽然怒、恐等情志的动物模型已经建立,但思的动物模型尚未见报道。丰富环境可改善大鼠的认知,增强学习和记忆,模拟思考过程,是脾主思在大鼠身上的体现。因此作者提出丰富环境刺激可改善大鼠认知过程促进思考(学习记忆)的假说,以此为基础建立"思"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脾藏意主思"是中医脾的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现代心理学内涵,特别是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生理心理诸方面,为多种精神活动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焦虑症、强迫症以及记忆力障碍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常见病症,在用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的时候,其病位往往在脾,从脾论治会常常会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脾藏意主思"的病理心理学内涵也对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孙素鹏  王亚军 《河南中医》2019,39(12):1808-1811
寓于五行之中的"中央之土",不仅是五脏盛衰、五脏气机调畅之源,更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脾为一身气血之本,气血运化失司致五脏"神伤",进而导致情志郁结。近年来,有医家基于"思则气结"等理论从脾论治抑郁症,认为其发病与七情中的"思"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脾藏意主思,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重思虑使情志之郁更甚。另一方面,"思则伤脾",脾之运化失职,气血生成乏源,使神失所养,二者相互为病,加重抑郁症的一系列躯体症状。另外,在五行理论中,"中土五行"模式将脾作为五脏的中心,脏腑气血皆从土而生,脾土虚则五脏气虚血亏,五神志失其所居之所而为神伤,神伤则恐惧,日久忧思过度发为抑郁;"生克五行"模式中脾与其他四脏生克相关,通过子母相及、乘侮制化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进而影响复杂易变的气机,而七情内起之郁,多始于伤气。  相似文献   

7.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脾藏意主思"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优化情志疾病治疗措施,为中医学"从脾论治"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藏意主思"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9.
"脾藏智"是中医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肇始于《难经》,成熟于明清时期,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和临证方面均有一定影响。通过对"脾藏智"源流的考辨,认为脾藏智是脾所主"运化""统血"等生理功能和"意""思"等情志活动的综合体现,可归入"脾-神"的研究范畴。由于"脾藏智",脾益则智长,脾慢则智短,脾伤则智乱,故临床上小儿脑瘫、健忘、呆病以及癫狂等认知与行为障碍性疾病可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6-1347
涎液是唾液中清稀的部分。现代医学表明,唾液与中医脾脏密切相关,唾液中相关物质为研究"脾主四时"季节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免疫学和时间生物学依据。探讨"脾主涎"与"脾主四时"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还原中医脾藏象的原貌,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测定依据,有利于充实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肝郁克脾”是最常见的中医病机之一,此病机涉及中医情志与神志理论的内容。“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怒志的生成与表达的矛盾是“肝郁克脾”的核心;“肝藏魂”“脾藏意”“魂”与“意”的内涵和功能是“肝郁克脾”的深层原因。在情志病和神志病范畴的“肝郁克脾”证,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消除肝脾的矛盾,进而为“肝郁克脾”证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相关理论与脑肠轴学说的关联假说。  相似文献   

13.
在《黄帝内经》里面,存在着"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长期并存,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脾不主时"的理论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进行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该学说对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脾、肺二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脾脏来论治肺结核是对中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本文从肺结核的认识、肺脾关系、从脾论治等方面对从脾治肺结核的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内容。肺结核从脾脏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辅以抗痨化疗药物是在继承中西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脾是一个大的功能系统。"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传统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要指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笔者通过"时空观"以及"脾为气机之枢"的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时空角度以及转运药物方面具有相通性,提出"脾调控药物代谢"的假说,并由此认为临床用药应注重固护脾胃,同时推测健脾类中药或复方通过影响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本理论的提出充实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均重视脾胃,当代医家临床也以脾胃为先。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医案的脏腑调理和方剂使用进行数据频次分析,总结其治疗规律为以调理脾脏、益气养血为基础,脾脏和本脏同调或数脏同调,恢复脾与本脏的气机,为治疗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思想,与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同理,是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认识,《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这一思想贯穿在《黄帝内经》全书中,是中医整体观的主要内容,而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过程中整体观念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基本遵循,其内涵和精髓自然也是中医藏象理论模型构建中的必要途径。尝试探讨从整体观角度构建脾藏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以"脾主运化"基本生理功能为核心,包含了脾-神系统、脾-精微系统、脾-气血系统、脾-津液系统和脾-肉系统五大模块,形成了以"脾主运化"为核心的,以神、精微、气血、肌肉、津液等脾所主功能为要素的脾藏象理论模型,完整保留和诠释了中医脾脏的功能特点和内涵,为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了结构层次较为清晰、功能内涵较为丰富的理论模型,有助于中医藏象文化特色优势在中医脾藏象理论研究中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周灏 《光明中医》2014,29(1):8-9
由于中医一直以来重视整体功能而轻解剖实体,因而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脾脏实体的困惑。本文试从中医藏象脾的解剖实体认识、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脾和胰腺生理功能的比较分析和中医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胰腺相关疾病的关系探究等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中医藏象脾的实体,指出中医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腺的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肠道共生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大脑及行为活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脾藏意主思与肠道菌群调控宿主行为有着最为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健脾益气养血,调理气机升降,兼调他脏,多法并用,可有效缓解或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身心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