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Ⅰ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Ⅱ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Ⅲ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77;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最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177;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17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177;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177;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177;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77;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近期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良好,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改良术在临床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手术切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自1989年顾玉东等[1]报道应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撕脱伤以来,使臂丛神经撕脱伤的修复有了强大的动力神经源,但由于颈7神经较短,传统的术式往往需要行腓肠神经或尺神经桥接[1-4],不但使神经恢复的路径变长,而且有两处神经接口,势必会延长神经的修复时间及影响神经纤维的通过数量.我们2006-03~2006-05采用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移位直接与患侧下干吻合,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新术式及其全程康复治疗。方法:收集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3例,分行一期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和对侧股薄肌移植手术,以恢复肩外展功能和重建屈肘与伸拇、伸指功能;部分患者二期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患肢屈拇、屈指功能。注意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结果: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8例患者,在术后3~5个月,出现移植肌肉神经再生电位;12月屈肘60°~90°、肌力M4,伸拇、伸指肌力M3~M4,3例行肩胛上神经修复者,肩外展30°~45°。2例二期手术后六七个月,移植肌肉有随意收缩;12个月屈拇、屈指肌力M3~M4,但手部感觉尚未恢复。结论:早期股薄肌皮瓣移植联合神经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已显示初步的疗效。应注重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临床常见损伤,致残严重,治疗困难,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此病早期治疗的主要方法,常用膈神经移位代肌皮神经以恢复屈肘功能.我科自1999年以来采用膈神经直接移位至上干前股及腓肠神经移植膈神经一肌皮神经桥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9例,经连续跟踪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1994~ 2 0 0 1年 ,我院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 5 4例 ,其中 2 8例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占 5 1.9%。我们采用健侧 C7神经根移位加多组神经移位术治疗 [1 ] ,配合有效的锻炼 ,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共 2 8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8~ 35岁 ,平均 2 2 .5岁。伤因 :均为摩托车交通伤 ,其中 15例为酒后驾驶。体征 :2 8例患侧上肢除耸肩功能存在外 ,其余的运动功能均丧失。患侧上肢外侧及肘以下感觉全丧失。 Horner征均为阳性。肌电图报告 :C5节前伴节后损伤、C6 ~ T1 节前损伤 17例 ;C5~ T1 神经根节前损伤 11例。诊断为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术后上肢基本功能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272例,神经移位术后142例行综合康复锻炼(观察组),130例行家庭功能锻炼(对照组),比较2组上肢基本功能重建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臂丛神经功能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臂丛神经功能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移位术后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中频电疗、推拿按摩、物理与运动疗法等康复方法有助于臂丛神经撕脱伤上肢基本功能重建,其疗效优于家庭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学术背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臂丛神经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属节前损伤,预后极差,目前传统的神经移植术疗效并不满意,因此研究组织工稃化神经移植治疗臂从神经根性撕脱伤尤为必要.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效果,为临床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提供参考.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07-10的有关文献,英文检索词"brachialplexus avulsion",中文榆索词为"臂从神经损伤".共检索到410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55篇,英文文献155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②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最后34篇被选用.文献评价:选用34篇文献,其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综合:传统的神经移位术和撕脱神经根再植术为临床上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两种方法,效果有限.神经营养因子、唾液酸酶、软骨素酶ABC、N-乙酰半胱氨酸对受损神经元有保护和促进作用.骨髓干细胞及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受损部位后能分化成神经细胞.结论: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能成为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迁移情况以及对原有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福建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以及福建省骨科研究所完成。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①单纯组:将C5~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不进行细胞移植。②对照组:模型制作后即刻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5×108L-1)4μL于C6脊髓前角。③实验组:模型制作后即刻把体外培养的5-溴尿嘧啶标记的神经干细胞(5×108L-1)4μL移植于C6脊髓前角。各组于术后1,2,4,8,12周5个时间点取脊髓标本制备切片,每个时间点4只,分别计算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分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实验组2,4,8,12周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犤实验组:(79.3±2.9)%,(66.2±3.8)%,(57.0±5.4)%,(47.6±4.8)%;对照组:(69.4±3.1)%,(45.4±3.7)%,(33.4±6.5)%,(29.2±2.3)%;单纯组:(71.0±3.0)%,(45.9±2.9)%,(35.5±5.4)%,(27.9±1.9)%,t=3.8730~8.5009P<0.01犦。②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不仅能存活,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并可以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内可以提供神经干细胞分化成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适宜微环境,而随时间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分化趋向。②移植神经干细胞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增高,说明神经干细胞移植除能分化为神经元而发挥神经元替代作用外,对神经根撕脱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也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神经根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9.
臂丛神经损伤多见于车祸、撕裂伤,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其损伤后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椎体前食管后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患侧臂丛神经术可使桥接神经的距离较传统的经颈前皮下隧道法近50%,明显加速了神经移植后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路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但经椎体前通路移位较传统的手术方法相对复杂并存在一定的风险。我科2002年2月~2009年8月完成该项手术共425例[3],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4例儿童臂丛神经损伤健侧C(7)椎体前移位直接修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术前通过心理护理、预防再损伤及功能锻炼、疼痛护理及术前体位训练等,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及家属对患者的伤残接受程度提高,患肢未出现再损伤.术后做好体位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患儿术后康复过程顺利,切口Ⅰ级愈合,能够配合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健侧颈7(C7)神经移位后与健康对照组的上肢运动比较,探讨其功能康复与大脑可塑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1-09/2003-06在华山医院手外科手术或复诊的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8例。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8例为对照组。均为右利手。采用1.5T超导磁共振仪检查肢体对应的大脑运动皮层激活的变化。 结果:1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受检者单侧肢体运动均可在对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观察到兴奋区,其最大信号像素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BLOCK模式运动时相一致。②治疗组所有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时,均可在对侧初级运动皮质观察到激活区,出现部位和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仿。健侧C7神经移位后,患侧屈腕屈指运动时,对侧皮质运动区M1区的激活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值小。但随着术后功能的恢复.患肢对侧初级运动皮质激活区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功能恢复好,对侧运动皮质激活区区域则大,功能恢复差,对侧运动皮质激活区区域则小。 结论:功能性磁共振可描绘出臂丛神经损伤健侧C7神经移位患者的大脑初级运动皮质的改变,术后积极进行损伤肢体的主动锻炼,可加速大脑可塑性的转化,有利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健侧颈7(C7)神经移位后与健康对照组的上肢运动比较,探讨其功能康复与大脑可塑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9/2003-06在华山医院手外科手术或复诊的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8例。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8例为对照组。均为右利手。采用1.5T超导磁共振仪检查肢体对应的大脑运动皮层激活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受检者单侧肢体运动均可在对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观察到兴奋区,其最大信号像素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BLOCK模式运动时相一致。②治疗组所有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时,均可在对侧初级运动皮质观察到激活区,出现部位和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仿。健侧C7神经移位后,患侧屈腕屈指运动时,对侧皮质运动区M1区的激活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平均值小。但随着术后功能的恢复,患肢对侧初级运动皮质激活区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功能恢复好,对侧运动皮质激活区区域则大,功能恢复差,对侧运动皮质激活区区域则小。结论:功能性磁共振可描绘出臂丛神经损伤健侧C7神经移位患者的大脑初级运动皮质的改变,术后积极进行损伤肢体的主动锻炼,可加速大脑可塑性的转化,有利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追踪测量供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起源,长度及外径等指标,为临床神经移植选材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供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分离68侧自愿捐献的成人上肢(局解用尸体),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血供来源等,并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倍)追踪观察了供给桡神经浅支的动脉起源部位、长度以及外径等。结果桡神经浅支的血供可分为3种类型,即A型:来源于桡动脉4例;B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48例;C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16例。桡神经浅支上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8,108,7条,中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95,3,15条,下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6,0,14条。结论桡神经浅支上1/3段血供丰富,是临床上取材方便,应用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后CT(CTM)冠状位像在椎管内臂丛神经根损伤及损伤类型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CTM检查成人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297例,均行常规锁骨上探查臂丛神经根术,在重建的冠状位、斜横轴位和矢状位像上观察神经根。结果:共发现768个椎管内神经根损伤,完全型撕脱共608个;部分型损伤121个,其中单纯前根或后根完全撕脱69个,前根和/或后根部分撕脱的有52个;神经根断裂型损伤39个。前根和/或后根部分撕脱及神经根断裂在重建的冠状位图像上有较特异表现。结论:CTM横轴位像结合重建冠状位像能更准确的显示椎管内臂丛神经根损伤及确定损伤类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常用于重建臂丛损伤患者的肩外展功能.但是副神经移位后对斜方肌的功能影响及岗上、下肌新生电位出现时间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臂丛损伤患者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并移位到肩上神经后,其斜方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改变.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自身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为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手外科,实验对象1996-01/2000-02进行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完整的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11~46岁,平均29岁.方法20例臂丛损伤患者伤后3~6个月,于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应用PHASIS电生理仪,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放置刺激电极,在斜方肌上、中、下部及胸锁乳突肌进行记录,同时对术后岗上、下肌进行动态肌电检测及功能随访.主要观察指标斜方肌术前、术后肌力检查,上、中、下动作电位波幅值、患肢外展功能.结果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到肩上神经,对斜方肌下部功能影响明显,对中上部无明显影响.83.3%的患者术后5~9个月冈上肌可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经术后2~3年随访此组患者均恢复了肩外展功能.结论在锁骨下水平切断副神经移位后,主要影响斜方肌下部功能,对上、中部无明显影响.斜方肌严重损伤的患者如果胸锁乳突肌功能良好,副神经仍可作为供区.  相似文献   

17.
Fifteen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and five patients with postherpetic pain underwent dorsal root entry zone surgery with intraoperative impedance monitoring. The usual range of initial impedance values recorded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s of the normal cord is from 1,000 to 1,500 omega. The recordings usually decrease to less than 1,000 omega in the segments of root avulsion injuries. Some variation in recordings occurs owing to atrophy and scarring of the damaged cord.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asurements of impedance are abnormally low in the involved area, in which the roots appear macroscopically abnormal. In this study, tissue impedance was correlated with gross pathologic changes in the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177;0.05)mm,C5神经根为(0.66&;#177;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99.60&;#177;22.61),(134.40&;#177;30.62)个,t=8.26, P〈0.01]。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1.38&;#177;0.40),(2.88&;#177;0.62)μm,t=19.35, P〈0.01]。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0.92&;#177;0.22),(1.75&;#177;0.61)μm,t=5.98, P〈0.01]。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0.05)mm,C5神经根为(0.66±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犤(99.60±22.61),(134.40±30.62)个,t=8.26,P<0.01犦。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1.38±0.40),(2.88±0.62)μm,t=19.35,P<0.01犦。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0.92±0.22),(1.75±0.61)μm,t=5.98,P<0.01犦。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BPB)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106例行超声引导下BPB麻醉的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阻滞前5min(T0)、阻滞后10 min(T1)、15 min(T2)、30 min(T3)、60 min(T4)、90 min(T5)、手术结束即刻(T6)、术后4 h(T7)、术后8 h(T8)、术后24 h(T9)、术后48 h(T10)各项指标变化,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T0,T1、T2、T3、T4、T5时间点心率(hear t rate,HR)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 ter ial pressure,MAP)水平;T0,T6,T7、T8、T9、T10时间点血清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T0,T6,T7、T8、T9、T10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T7、T8、T9、T10时间点VAS疼痛与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2、T3、T4、T5时间点HR和M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7、T8、T9、T10时间点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IL-8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T7、T8、T9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T10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与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缩短超声引导下BPB麻醉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维持时间,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患者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