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前对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PD)的病原学以及发病机制已有了较多认识 ,但对该病发病后神经系统自身重塑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 。为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的神经可塑性 ,我们将近几年此领域的研究综述如下。一、帕金森病基底神经节的可塑性变化1.传导路径的重塑 :将含有皮质纹状体的切片保存于培养液中 ,通过电极刺激确保一些皮质纹状体纤维的存在。对皮质纹状体纤维进行高频刺激 ,可因纹状体传出神经元上谷氨酸受体不同而产生长时程抑制 (LTD) /长时程增强 (LTP)两种形式的重塑。这种重塑与运动的学…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是解释疾病病因学根本机制,开发新的神经保护药物和治疗策略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该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类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转基因动物模型及其优缺点。转基因动物模型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较全面地反映帕金森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特点,将是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研究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价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移植转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成肌细胞(n=24)和未经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n=10)于偏侧PD鼠损毁侧纹状体。用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行为,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TH免疫组化检测TH基因的表达和TH蛋白的合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以此评估基因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移植治疗后APO诱发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1),且可持续13个月,而对照组APO诱发的旋转行为无改善(P>0.05),应用RT-PCR、TH免疫组化和HPLC-ECD在治疗组移植部位检测到TH基因的表达、TH蛋白的合成和移植侧纹状体部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增高。结论遗传修饰的成肌细胞能够在体内长时间、有效地表达TH,并改善PD鼠的病理行为,是PD基因治疗的合适靶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5.
便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对左旋多巴的吸收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便秘甚至会引发帕金森病的恶性综合征.帕金森病患者的便秘症状可以通过增加饮水量、在饮食中添加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口服聚乙二醇、鲁比前列酮、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注射肉毒毒素,应用功能性磁刺激、腹部按摩等物理治疗获...  相似文献   

6.
实验用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为震颤性麻痹,在老年人群中多发,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徐缓。该病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晚期因为限制了病人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常死于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解决PD这一世纪顽症成为了各国学者必须面对的任务,而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出类似人类PD的症状对解决这项任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各国学者在PD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方面所做的工作作一综述。1P D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自从1817年英国医师Jam es B.Parkinson首次报道了他称之为震颤麻痹的神经系统疾病以…  相似文献   

7.
α-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PD)等露易小体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已经证实它的异常聚集和突变与PD的发病机制有关。α-触核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定的证据,也提示α-触核蛋白在P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其病理特征主要是中脑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造成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当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70%时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PD的最初药物治疗给许多患者带来了益处,但疗效是暂时的,因为左旋多巴并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D)抑郁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然而在PD早期抑郁常常被忽略,未能及时得到治疗。随着疾病的进展,抑郁症状表现更为突出,严重时患者有自杀的倾向,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PD伴抑郁的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其临床效果尚不明确,迄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干预手段。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以期为PD伴抑郁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为震颤性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目前认为PD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和免疫学异常等因素。PD是中老年人群中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黒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内出现Lewy小体。PD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  相似文献   

11.
治疗帕金森病的传统方法多为用药物治疗 ,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 ,一种较新的治疗策略 ,即在人脑中植入新的细胞以替代大量变性的细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逐步地明确了帕金森病是由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与这些细胞具有突触联系的区域 (尾状核、壳、黑质 )变性所导致 ,故帕金森病已成为采用神经细胞移植治疗的较有希望的疾病之一[1] 。本文就神经干细胞、同种或异种供体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情况做一综述。一、帕金森病的细胞移植研究早期的临床研究包括自体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移植[2 ] 。帕金森病症状的相对稳定性 ,肾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胎脑移植治疗严重帕金森氏病5例。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把胎脑吸附于弹簧载体上植入患者的双侧尾状核及壳核。术后随访时间6~23个月,临床症状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其中2位病人在移植后经18-氟-多巴正电子断层扫描显示,移植部位有示踪物摄入。提示多巴胺递质贮存丰富。本文还讨论了临床症状获得好转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TH基因修饰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包囊化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ylase,TH)基因修饰的基因工程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将pcDNA3/hTH质粒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YTY细胞,筛选出阳性克隆,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含有TH基因修饰细胞植入PD猴模型脑内,观察其行为、CSF中DA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1)pcDNA3/hTH基因经亚克隆,提取纯化的质粒,经ECORI酶切后产生1.9Kb和5.5Kb的片段。转基因后的SY5Y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H染色强阳性;(2)移植后PD猴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中DA含量升高;(3)SABC免疫组化发现移植区存在大量TH阳/性细胞。结论 构建的TH基因工程细胞体外和体内均表达人类TH基因;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基因工程细胞在PD猴脑内存活并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深部脑刺激(DBS)治疗是目前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DBS治疗帕金森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问题以及预防措施。我们认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巾准确定位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疗效的最关键因素。这要求我们谨慎处理各个环节,规范手术细节,结合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进行双重定位,合理选择靶点。  相似文献   

15.
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帕金森病60例,分为GM-1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GM-1100mg/d静滴,2周1疗程;2组均给予左旋多巴25-50mg,每日2-3次,每隔3-7日增加6.25mg至每日300mg,分3-4次服用,共2周。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的Webster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2周后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1组治疗后Webster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3个月仍有效。结论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帕金森病有良好疗效,能缓解震颤,“开-关”现象改善,自主运动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并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帕金森病Hoehn-Yahr(H&Y)Ⅰ级组及帕金森病H&YⅡ~Ⅳ级组。每组均包括男性3例,女性2例。结果3组年龄分别为(54·4±5·7)岁、(57·6±14·5)岁、(58·2±10·7)岁,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2,P=0·794)。对照组浅慢波睡眠时间为(70·6±7·8)min,而H&YⅠ级组患者浅慢波睡眠时间为(81·4±6·1)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对照组睡眠效率为75·6%±12·8%,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为(116±48)min,浅慢波睡眠所占比例为70·6%±7·8%,REM所占比例为14·8%±5·5%,总睡眠时间为(372·8±53·4)min,而H&YⅡ~Ⅳ级组患者睡眠效率43·6%±16·0%(P=0·003)、REM所占比例7·3%±6·1%(P=0·003)及总睡眠时间(244·3±103·2)min(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EM睡眠潜伏期(281±86)min(P=0·000)及浅慢波睡眠时间(85·3±7·9)min(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相关分析,睡眠潜伏期、浅慢波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9、0·492;P值分别为0·000、0·006),而睡眠效率、深慢波睡眠时间及总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有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6、-0·723、-0·728;P值均为0·0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已经存在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及睡眠结构的改变等异常,而且有随疾病进展而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中国散发性帕金森患者嗅觉改变的情况 ,初步探讨嗅觉检测在帕金森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五味嗅觉测试液”检测 5 0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名健康成人、30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以及 7例非典型帕金森病患者 ,从嗅觉察觉阈值和识别阈值两方面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分别为 1 5± 0 9、2 5± 0 7,明显高于健康人和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 (P <0 0 5 )。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高于非典型性帕金森病患者 (0 9± 0 9) ,但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 (P =0 0 83) ,嗅觉识别阈值却显著高于非典型帕金森病患者 (1 9± 0 8)。将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可使嗅觉检测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度达到 74 0 % ,特异度达到 91 7%。结论 中国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有明显减退 ,全面客观的嗅觉检测对于帕金森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嗅觉识别阈值对鉴别诊断帕金森病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巴胺能神经元替代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黑质、纹状体,最大特点是病变只侵犯单一类型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尽管目前存在药物治疗的缺陷,但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替代治疗呈现了广阔的前景。文章综述了近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与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 ,PD)的病因和引起多巴胺 (DA)能神经元变性的准确机制至今仍未充分阐明 ,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对PD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炎症反应 (主要是指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 )可能参与了PD的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进程 ,我们就有关PD炎性反应特点及其参与PD病理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如下。一、PD患者脑内存在炎症反应证据近年来诸多学者报道 ,PD患者脑脊液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炎性细胞因子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这些细胞因子包括致炎性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白细胞介素 1(…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期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于1817年由英国医师James B.Parkinson首先报导。PD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普遍认为与遗传、年龄、环境、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兴奋性毒性、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其较明确的病理及生化改变为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及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明显减少。自70年代人们认识到细胞凋亡以来,大量研究表明,以上不同因素引起的PD最终都表现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即PD的发病有一条共同的通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