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祖丽华 《光明中医》2016,(4):523-52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TC、TG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消渴病(糖尿病)的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消渴病目前已被广大中医同道视为西医的糖尿病。对于消渴病的病因 ,历代医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有饮食不节 ,积热伤津 ;情志失调 ,郁热伤阴 ;禀赋不足 ,五脏柔弱 ;房劳过度 ,肾精亏耗 ,过服温燥 ,耗液伤阴等。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 ,燥热内盛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病变涉及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21,36(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外台秘要》中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外台秘要》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筛选出治疗消渴病的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常用药对、组方规律等相应的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69个,分析得出单味药及药对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演化得到5个核心组合、2个新处方。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并阐明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分期及证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芳一 《中医药学报》2011,39(2):101-104
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有关消渴病(2型糖尿病)证候、病机和病理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了消渴病早、中、晚期各自的证候特点。认为治疗消渴病不能固守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而应遵从分期、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 ,5 3岁 ,因眼睑、双下肢浮肿 1 6个月 ,于 2 0 0 0年 9月 2 3日入院。有糖尿病( DM)家族史。 1 986年体检发现空腹血糖 1 5 .0 mmol/L,餐后血糖 2 0 .1 mmol/L,血压 1 3.2 /1 0 k Pa。选用磺脲和 /或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治疗 ,血糖控制不理想。去年 3月出现头昏、视物不清、眼睑和双下肢浮肿 ,在当地医院检查 :空腹血糖 1 3.2 mmol/L,餐后血糖 1 5 .3mmol/L,血压 33/1 4k Pa,肾功能示血尿素氮 1 1 .2 mmo l/L,血肌酐 2 0 3μmol/L,换用胰岛素、尼群地平治疗。今年 9月 2 4日转诊我院。入院时 ,眼脸、双下肢水肿 ,头昏 ,…  相似文献   

6.
周波 《国医论坛》2001,16(4):32-33
1 临床资料40例脑梗塞患者为我院 1 997年 8月~ 2 0 0 0年9月住院、门诊病人。其中男 2 9例 ,女 1 1例 ;年龄 51岁~ 83岁 ,平均 6 4 .2岁。全部病人均经头颅 CT检查确诊 ,其中多发性脑梗塞 1 3例 ,基底节 1 4例 ,顶叶 3例 ,颞叶 1 0例。2 治疗方法除发病后 72 h内就诊的患者加用甘露醇注射液降颅压治疗外 ,其余均单纯服用中药 ,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加生水蛭为主方 ,药用炙麻黄 9g,桂枝 6 g~9g,当归 1 2 g~ 1 5g,党参 1 5g~ 2 0 g,石膏 2 0 g~ 3 0 g,川芎 9g~ 1 5g,杏仁 9g~ 1 0 g,甘草 8g~ 1 0 g,生水蛭3 g~ 9g。每日 1剂 ,水…  相似文献   

7.
《内经》消渴病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消渴"一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而消渴病(糖尿病)的相关内容,则散见于《内经》诸篇。通过纵览《内经》全书发现,由于人体感受外邪、不得入里、郁而化热,或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津亏血少,或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肠)积热内蕴,或素体肥胖,或情志失调、郁而化热,或脏腑寒热相移等是引起消渴病的原因,而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是其主要病机。参以西说,予以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9.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消渴的的论述加以总结,并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的描述,消渴病的传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类。为后世医家对于消渴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基于结构化住院病历,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679例纳入临床路径患者的证型、住院费用、发生变异情况,及159例完成临床路径的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汤药、中成药的选择与临床路径均有所偏离;中药外用及非药物疗法的使用均有一定的倾向性;住院费用的增加与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住院时间的延长有关;变异退出原因多为不可控因素;气阴两虚证患者出院前的体重、血糖、血压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中,不仅要严格执行,也要发挥医师的自主选择性,以"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1 85例(2 83只眼 )糖尿病患者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 1 93只眼。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 2 0 0只眼 ,阴阳两虚型 3 7只眼 ,血瘀气滞型 46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1 93只视网膜病变眼中有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0只眼 ,增殖前期 64只眼 ,增殖期 79只眼。分别与病程、发病率、视力及中医证型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病程 5年以下者多为气阴两虚证 ;病程 5~ 1 0年者多为血瘀气滞证 ;病程 1 0年以上者多为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组、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糖尿病患者中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与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和血瘀气滞证者发生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 ,并与病程有一定关系。单纯期和增殖前期病变中多为气阴两虚证 ;增殖期则多为血瘀气滞证和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损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185例糖尿病患者包括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90只眼和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93只眼。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200只眼,阴阳两虚型37只眼,血瘀气滞型46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193只视网膜病变眼中有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0只眼,增殖前期64只眼,增殖期79只眼。  相似文献   

13.
口腔溃疡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口疮或口疳(多指小儿)此病记载较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已有“民病口疮”之说。证见:口腔内、唇、颊、上鄂、舌等处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周围红晕,里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影响进食和吞咽。类似于西医阿弗他口炎。此病西药无特效药,而且易复发。多数医家对于发作时的口腔溃疡实施辨证论治,虽能促其愈合但是极易复发。我们认为此病治疗应重在两方面:一是口疮发作期,二是愈合后期。并且对于愈合后期的巩固治疗是能否根本控制本病复发的关键。我们采用二…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引起视功能严重损害的主要视网膜血管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DR的解剖生理、组织病理、临床治疗及转归、中医病机及证型的研究已逐步深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刘红昌  杨文钰  陈兴福 《中草药》2007,38(5):754-758
目的以川泽泻中主要成分23-乙酰泽泻醇B和24-乙酰泽泻醇A为指标成分,并通过HPLC指纹图谱比较,进行质量制定。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法进行色谱分离,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和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6月25日育苗、9月10日移栽和当年的12月下旬初采收,川泽泻药材的总体质量最佳。结论随着育苗期、移栽期和采收期的后延,川泽泻药材总体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踝肱比(ABI)与足坏疽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60例2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进行踝肱比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以及重度异常4组并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30例占50.00%,轻度异常者5例占8.33%,中度异常者4例占6.67%,重度异常者2l例占35.00%.结论 正常的ABI值并不代表2型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无坏疽或坏疽倾向.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 ,中医称之为消渴 ,是一种发病率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并伴有合并症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之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 ,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受遗传和环境影响。公认Ⅰ型糖尿病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性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而Ⅱ型糖尿病有遗传、肥胖、感染、应激反应及妊娠因素。大量临床及动物研究资料表明 :由于体内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 ,葡萄糖对蛋白质的非酶促糖化 ,醛糖还原酶增多及活性增强 ,则形成糖尿病慢性并…  相似文献   

18.
肝脏是代谢的中枢性器官,对血糖水平的调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肝硬化时因肝细胞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等致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可高达80%。肝硬化与糖尿病的关系早已受到关注,但临床报道并不多。作者将我院1999年2月-2006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肝性糖尿病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足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精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除了掌握卫气营血层次的辨证施治外还要掌握病症本身层次的阶段性,阶段性是病症层次中不同阶段的实质性表现。它是向相反两个方向转化的关键,再阶段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疾病的治愈率就越高。方法:芳香化湿,清热透表,理气化湿,急下存阴,养阴润燥等多种方法在阶段性有目的选择。结果:湿热低热见脾胃运化失调,气机淤滞,湿性从热而成湿热,热郁而燥,用以上方法湿热低热而退。结论:湿热证所表现的阶段性特点,是不离中焦。热郁气滞,热郁而燥,气化功能严重失调。由于湿热低热的特点是多变性,多舛性,不稳定性,阶段性,随证见症等。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