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汤显祖充满生死梦幻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延续并影响到一个世纪后的洪。洪在《长生殿》里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渝的真正爱情 ,演出了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 ,是“玉茗堂派”的翘楚 ;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亦来自汤氏 ;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 ,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2.
在刘宋元嘉之后偏畸的士林文化氛围中,江淹的“恨人”心态导源于他早年一直固守的儒家的“立功”理想。细绎江淹“恨人”心态的演化轨迹和情感内涵,可以看到此种心态是对中国古代文人悲情体验的高度概括。由于江淹诗赋的影响,“恨人”心态已经成为常见的古代文人悲情体验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诗在意象营造、意象并置及简练含蓄等方面为美国意象派诗歌提供了营养,对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其影响实现的过程并非等量和直线,而是误读视阈下的一种再阐释、再理解。其一是汉学家和意象派诗人的汉诗译作存在诸多误译成分,如把格律严谨的中国诗译成了自由诗、通过“拆字法”翻译而导致对原诗本意之偏离、通过“拆句”充分突出意象等;其二是在物我关系的观照上,意象派所理解的意象与中国古诗的文学意象殊异,前者侧重于“象”,后者强调于“意”。这里既有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的无意误读成分,但更主要是基于革新传统维多利亚诗风的一种自觉、故意的文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文人与竹有着不解之缘。历代文人或诗竹,文竹,画竹,把竹比作君子、知己,或用竹的品质来赞美文人雅士的德性,得意时写竹,失意时也写竹。竹似乎就是文人的化身。一文人爱竹,甚至成癖,把竹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人到哪,竹到哪,须臾不离开,终身与之为伍。魏晋六朝的王子猷视竹如命,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有一次他暂时借住在别人的房宅里,刚安排好行装,便叫人在房前屋后栽竹子,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他突然直指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爱竹,甚至到了见竹不见人的程度,一次他路过关中,看见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意象”,是作品文本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的特殊的文学形象。在《红》中,意象是表现作品题旨的特殊手段。这从作者曹雪芹关于石头、太虚幻境、甄出家等等意象表现中可以看出。 《红楼梦》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朝鲜核危机是冷战后主导美朝关系,并深刻影响朝鲜半岛安全和东北亚地区稳定局势的最大因素.朝鲜核危机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朝鲜半岛在二战后的南北分裂,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战后南北双方持续四十几年的“冷和平”状态,是朝核危机的深层次背景因素.表面上看,朝鲜核危机是由于“核扩散”而引发的,但是,透过朝核危机的表象,朝鲜核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冷战后朝鲜半岛安全格局发生的变化与朝美关系僵化不变的矛盾对立,是“此变”与“彼不变”对立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医诗"看明季文人对医德医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与医关系紧密,文人与士大夫中不乏懂医或与医界人士有交游者。他们以诗文会友,留下不少和医有关的诗作,这是我们研究当时的医德、医术、医风的宝贵资料,此处不妨称之为“医诗”。将明人诗文集里的“医诗”加以整理研究,可以看出:明季文人心中理想的医生是“儒医”,医生的理想品质是淡泊名利、不俗不媚、仁慈善良而有济世之心。良医要潜心业务、留心病理与药理中的“玄机”。黄帝、岐伯、扁鹊被尊为医家的先师和圣人,世代为医者受推崇,他们重视方剂,尤重“秘方”、“禁方”、“海上方”等。许多“医诗”中提到炼丹,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烟霞想,少脂粉气”的明清闺秀花卉赋写从创作动机上表现出对赋的“讽谏”传统的突破。在具体的花卉描写中,她们以纤细的语言材质在花卉观察中将“自我”代入。赋题所选取的花卉种类之孤寒特质与她们的高洁品质追求相一致,体现出明清女性文学新的思想境界。花卉赋“清慧”美学品貌下的女子才学与雅致心境展示,体现出“诗教”解构的意味。闺秀落花赋与荷花赋在空白、想象、幻化、叠合中实现对闺阁时空的“突围”和男性在花卉文学之“女性书写”中的外貌“凝视”的突围。  相似文献   

9.
魏源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需从艺术风格、描写范围和表现题材方面探讨。由于诗人把深厚的舆地之学同一泻千里的诗情相融合 ,故而其山水诗始终表现着对具体山水景物细腻精确的描摹 ,对气势氛围的渲染 ,把工笔描写和大笔淋漓结合起来 ,构成雄奇婉丽、遒劲奔放的审美特征。一曲《游山吟》唱出了魏源纵情山水、热爱山水、以自然为创作生命的壮歌 ,同时也成了诗人自然观和美学观的宣言  相似文献   

10.
尹伊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4):155-156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杜甫一生空抱“致君尧舜”的理想,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他半生潦倒,饱经忧患。他的一生是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与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诗人这不幸的一生,艰难玉成了他,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被人们公认为“诗史”。1生动的景色描写春的明媚、温馨,秋的冷落、肃杀,对古代文人来说,真可谓是“司…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五苓散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从1990-2010年的20余年间,文献对五苓散治疗内科疾病状况,结果显示五苓散治疗病种繁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疾患,提示五苓散所治疗病证,均有相同的病机,即“气化不利”,五苓散的临床运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对古方今用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也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的动荡多变 ,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无法趋避的悲剧命运与痛苦思索。余光中作为诗人、作家和学者 ,他的不平常的深厚阅历及其杰出的艺术才华 ,决定了他必然要感应时代思潮 ,以深沉的历史感为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知识分子写影造像。在余氏作品中 ,渗透着文化中国的苦恋者、对故国乡土与精神家园的双重追寻者、“五四”感时忧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的多重精神向度。余光中出于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以自己的创作实绩 ,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忧患意识和“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得到一次灿烂的升华。余光中作品中的乡国情最能“体现既定的公认的价值” ,因而也就自然进入了“中国文学永恒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理论。[方法]研究有关文献,列举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病因病机、治法的相关论述,分析朱丹溪及其弟子对郁证的阐述与发挥。[结果]朱丹溪以《内经》中"五郁"学说为源头,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六郁"学说,分别从气、血、痰、火、湿、食六个方面对郁证进行了论述,并创越鞠丸、六郁汤等治疗郁证的名方,开创了专篇论述郁证的先河。丹溪弟子戴思恭对郁证的脉、因、证、治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完善了"郁在中焦说";王履则对《内经》中的"五郁"学说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新的"五郁论",见解独特;私淑丹溪的王纶,在继承丹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血痰郁关系论",其对郁证的治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结论]朱丹溪及其弟子的郁证学说,对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郁证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对于郁证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先师陈瑞春教授一生精研《伤寒论》,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特别善于活用仲景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陈师教诲,受益匪浅。现将陈师用五苓散治疗汗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飧同仁。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养生观,充满了自然养生观、形神养生观、和谐养生观等养生智慧,体现着道家养生实践。从诗文来看,陶渊明实现了与自然、与自我、与社会的和谐,成为了一个道家养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学术界更多的了解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名医余道善先生及所著《仲景大全书》等情况,考证了作者生平及著作内容,对进一步研究这部具有云南特色的名著,了解这一时期云南地区中医专家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收集、整理古籍经验、传承阐发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吴阶平文集》下卷为基本资料,从对吴阶平长达50余年的医学教育经历中,探讨了他的医学教学思想,尤其是对他的“教本领”与“学本领”以及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提炼,并结合吴阶平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教学实践,对其医学教学思想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沈敏鹤主任中医师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不同于其他医家的治疗特色、用方思想、用药特色和规律;通过临床实证进一步验证沈师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科学性,以便更好的指导肿瘤的临床诊治.[方法]笔者随沈师出诊,整理其医案、验方并收集沈师讲课资料、个人笔记、专题访谈、论文和著作,分析其用药、用方和辨证思路与经验;通过中医古籍的检索以及对导师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分析,完成沈敏鹤主任中医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结果]沈师的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其主要治疗原则是"扶正为主,益气温阳为先".[结论]采用沈师的经验,治疗肿瘤"从正虚寒凝论治",运用"扶正为主,益气温阳为先"的原则确能明显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复发和转移,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终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事业。陶行知的体育观汲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精髓,并基于其“生活教育理论”,独创性地提出了“三育并重、健康第一”;体育与卫生相结合;体育与军事相结合;体育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观点与主张。陶行知的体育观既蕴涵了时代文化的主流,也凸显了其独具的思想特质,堪称其教育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对于当前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贞观四年至贞观十七年间,孙思邈在楚、蜀两地游历14年.贞观四年,孙思邈为“患水”的汉阳王李瓌治病,《备急千金要方》所载“贞观九年”有误.此后,孙思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为陈湘东王陈叔平治疗风毒脚气.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孙思邈在蜀中因指触恶刺而患肿痛,以蒲公英根茎白汁涂之而愈.贞观七年,孙思邈在内江县因饮酒过多而面部发丹,县令周公以种种药治,不差,经自治而愈.贞观十年,孙思邈为梓州刺史李文博治疗消渴病,并在其属县玄武、飞乌二县大获曾青.贞观十七年或之后,孙思邈在蜀县魏家合“太一神精丹”.丹成后,孙思邈于“贞观十七年八月”、“贞观十八年正月”、“贞观十九年正月”中的某个时间点返回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