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突尼斯西南加夫萨省Metlaoui北25公里的动物源性皮肤利什曼病疫区调查白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于1986年10月12、13与14日用7盏CDC型捕蛉灯在夜间捕捉3次。结果如下:共捕到41只白蛉;其中有巴氏白蛉雄蛉9只,雌蛉24只;亚历山大白蛉雌蛉1只;微小白蛉雌蛉2只;Sergentomyia dreyfussi雌蛉1只;S.fallax雌蛉1只;另3个标本未能鉴定蛉种。将所有新鲜雌蛉标本置生理盐水中进行解剖,检查其消化道。在2只巴氏白蛉的中肠(接近前胃水平)内发现大量的前鞭毛体。此2只标本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生态和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证实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为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3.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374/497),雄蛉占24.7%(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5.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性。结果发现,新疆荒漠的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有高度的感染性,甘肃的原虫居次,河南的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很差。结合以往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K-DNA杂交法对我国一些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以及我国荒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结果分析,认为我国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株。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新发现的新疆民丰县黑热病疫区分离利什曼原虫。方法用镜检法调查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状况,以接种敏感动物和培养基方法分离利什曼原虫。结果捕捉白蛉282只,检查173只吴氏白蛉(♀),查出感染前鞭毛体白蛉9只,分别培养接种9只灰仓鼠,其中2只接种第二天死亡;分离出2株利什曼原虫,灰仓鼠出现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结论分离自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致使灰仓鼠表现出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分离到的利什曼原虫对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利什曼原虫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蛉作为利什曼原虫及某些病毒的媒介,绝大部分仅可繁殖一代,致病力较低。而具有特殊遗传性的白蛉如duboscqi白蛉及巴浦白蛉等则可繁殖数代,在传播病原体上更有重要性。作者在实验室就duboscqi白蛉和巴浦白蛉在吸血习性,媒介能量,实验性感染硕大利什曼原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du-boscqi白蛉和巴浦白蛉分别由以色列(Y.  相似文献   

8.
包括硕大利什曼原虫在内的Suprapy-larian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一部分是在白 蛉的中肠和前肠内完成的。白蛉消化道中的原虫的存在决定其能否成功感染脊椎动物宿主。吸血是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此外,研究发现在蜥蜴寄生的利什曼原虫,白蛉可通过唾液分泌污染传播利什曼原虫。近来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白蛉吸食脊椎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均采用白蛉叮咬感染动物或病人皮肤损害处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简便又昂贵,为此作者建立了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新技术:将在37℃下连续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接种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实验用的虫种为热带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墨西哥亚种以及恰加斯利什曼原虫等。媒介昆虫白蛉为静食白蛉与长须白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几株利什曼原虫分离物的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14.
以前的工作已发现原虫感染时给予长须罗蛉(Lutzomyia longipalpis)唾腺溶解产物,可增强大型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对小鼠的感染力。为了证明白蛉唾液能抑制巨噬细胞向特异的T细胞提呈利什曼原虫抗原的能力,进行本研究。 在感染大型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前2—4天或同时,在小鼠后足垫皮下注射白蛉唾  相似文献   

15.
我国砂鼠利什曼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砂鼠利什曼原虫是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在我国分布于西北的荒漠地区,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副蛉亚属的蛉种。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认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大砂鼠体内的原虫是砂鼠利什曼原虫;在中亚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可能也包括伊朗和阿富汗,以副蛉亚属为优势蛉种的荒漠地区内,大砂鼠体内的原虫主要亦是砂鼠利什曼原虫;以静食白蛉为主的地区,大砂鼠体内则是热带利什曼大型亚种。  相似文献   

16.
印度比哈尔邦内脏利什曼病十分流行。传统的解剖白蛉调查自然感染方法,效率低且无法检测轻度感染的白蛉。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快捷、特异的方法。本文讨论了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全虫DNA探针检测白蛉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从克拉玛依大沙鼠洞内捕集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分离出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皮下接种BALB/c小鼠,4个月后切小块组织进行亚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来自上述两种白蛉体内的原虫与大沙鼠耳组织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甚为一致,从而推测以上两种白蛉是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结果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结论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81~1983年在提契诺州的现场调查表明,瑞士南部存在三种白蛉:恶毒白蛉、P.mascittii和微小白蛉。恶毒白蛉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内脏、皮肤及犬利什曼病的主要媒介。作者对恶毒白蛉在瑞士能否成为婴儿利什曼病的媒介以及它在提契诺州是否有流行病学上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的婴儿利什曼株系IARI/FR/80/LEM 288,从叮咬患利什曼病犬的雌性阿氏白蛉体内分离得到。通过腹腔内注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培养物,使叙利亚金色仓鼠(Mesocricetus auratus)获得高原虫血症用于感染白蛉,恶毒白蛉采自提契诺州南部Malcantone,然后在瑞士热带病研究院建立的虫株。实验用的雌性恶毒白蛉分A、B两组(A组158只,B组208只)。第一次血餐叮咬感染婴儿利什曼LEM株的仓鼠。感染后,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 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 捕获白蛉1 210只,其中99.17%(1 200/1 210)为吴氏白蛉; 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 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 结论 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