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达瑞  刘永琦 《河南中医》2011,31(6):582-583
“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中医耳鼻咽喉之“治未病”思想在治愈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中贯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更可以减少痰病复发和并发症,对于耳鼻咽喉痰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与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因此,“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理解,尝试将“治未病”思想应用于中医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和应用原则,通过多样且包含中医思想的手段参与体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构建独特的中医体质量管理模式,以期为体质量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岗  郑成强  刘颖  程泓  周天秀 《光明中医》2013,28(9):1808-1809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的防治中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对如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灵活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方面探讨与复感儿的关系.未病先防包括胎养以及儿童日常生活调护;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早采取阻截措施;病后防复包括内外治法相结合调理体质,强壮身体.为“治未病”理论在复感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弥漫 《新中医》2007,39(5):1-3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构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医防治疾病基本原则的“治未病”理论,包括了这三方面内容而贯穿于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0.
对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提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的三级预防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防治思路,以助于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治未病”角度探讨儿童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思路,对“未病先防”“饮食有节”“既病防变”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在儿童骨质疏松中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健康管理主要体现在“治未病”思想上。本文通过在“治未病”三个层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综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情况,并提倡加强既病防变及病后康复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进行中医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①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治未病思想的阐述,探讨对女科疾病的防治。以养血法贯穿于防治之始终,同时兼顾肝肾的兼证,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以达到全面防治女科疾病的目的。揭示治未病思想对于女科疾病防治的干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赖吉珍  宋宁 《环球中医药》2013,6(3):186-18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微杜渐。易损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本文研究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在易损斑块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防治易损斑块的重点,由稳定斑块转向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中医”文集征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股骨头坏死在SARS康复患者中有所发生,根据我们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