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呼吸阻抗预测肺癌病人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呼吸阻抗在预测肺癌病人术后呼吸衰竭(呼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脉冲震荡法测定176例行肺切除术、且能明确诊断是否合并术后呼衰的原发性肺癌病人的呼吸阻抗等指标。结果 (1)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组呼吸阻抗明显增高,与非呼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除5Hz时的弹性阻力实测值与预计值之差(X5)和周围阻力(Rp)外,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组其余指标的测定结果与非呼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振频率(Fres)>15Hz、20Hz时粘性阻力(R20)>150%与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或0.05)。R20>140%与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3)Fres>15Hz和R20>150%预测全肺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呼衰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接近或略高于FEV1.0<60%。R20>140%预测肺叶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呼衰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与最大自主通气量(MVV%)<50%相接近。结论 呼吸阻抗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呼吸衰竭、评估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刘伟  苏跃  耿万明  郑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1):1011-10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肺功能综合评估预测肺癌术后呼吸衰竭危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心肺功能综合评估预测肺癌病人手术后呼吸衰竭(呼衰)危险。方法260例原发性肺癌病人于术前行静息肺功能、心电图、运动心肺功能检测,将常用指标分别组合为静息肺功能、运动肺功能、心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心肺功能综合评分。结果(1)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组运动肺功能、心功能、心肺功能综合评分均高于非呼衰组(P〈0.01),logistic分析显示运动肺功能评分〉3分、心功能评分〉2分与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预测术后呼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结果预计值均高于VO2/kg。(2)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组仅静息肺功能评分高于非呼衰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静息肺功能评分〉2分与其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3)FEV1.0〈60%、行肺叶切除术(低肺功能组)术后呼衰组运动肺功能评分和心肺功能综合评分高于非呼衰组(P〈0.01),Logistic分析显示心肺功能综合评分〉6分与其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预测术后呼衰的敏感性和阴性结果预计值高于VO2/kg。结论心肺功能综合评估较单项肺功能指标能更全面、准确地预测术后呼衰发生危险,尤其适于全肺切除和低肺功能、行肺叶切除术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因,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为心力衰竭所致的肺水肿和严重的肺部感染;按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发现心力衰竭组患者年龄大、术前血压高、接受血液透析的时间长、呼吸衰竭发生早,但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短于非心力衰竭组;机械通气能迅速提高血氧分压,纠正缺氧,维持血氧分压在理想的水平。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所致的急性肺水肿和严重的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在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肺通气功能,以及肺癌预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12—2021-1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二科行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宣教、心理干预、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干预前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最大通气量(MVV)、1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通气功能指标,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肺癌预后因子水平。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肺不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PaCO2低于对照组,PaO2、MVV、FEV1均...  相似文献   

6.
肺癌切除术给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治愈机会,但是对于肺功能不全的肺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术前的评估很重要。应从年龄,一般情况,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这4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决定肺癌患者是否能耐受肺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排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手术前后接受健康宣教、吸氧、雾化吸入等常规护理;将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术前呼吸功能训练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呼吸功能包括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排痰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MVV%、FVC%、FEV_1%、PaO_2水平均低术前,PaCO_2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MVV%、FVC%、FEV_1%、PaO_2水平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PaC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排痰量低于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训练能降低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改善呼吸功能,促进排痰,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肺功能减退的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对肺功能减退的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术前采用运动负荷递增的方案,测定195例肺功能减退的肺癌患者终止负荷运动时的功率(W%)、最大摄氧量((·V)O2%P)、公斤氧耗量((·V)O2/kg)等指标,并对术后有呼吸衰竭和无呼吸衰竭患者中上述指标的异常发生率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肺切除术后有呼吸衰竭患者W%、(·V)O2%P、(·V)O2/kg、代谢当量(MET)、每分通气量((·V)E)、呼吸频率(BF)均低于无呼吸衰竭患者(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30 L/min和BF<30次/分与术后有呼吸衰竭发生密切相关.肺叶切除术后上述指标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一秒率(FEV1%)<60%、肺叶切除术后有呼吸衰竭者上述指标降低(P<0.05或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O2% P<60%与术后呼吸衰竭密切相关.结论心肺运动试验可用于肺功能减退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的评估,应选择(·V)O2% P<60%作为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术前肺功能及强迫振荡肺功能(FOT)检查在预测术后呼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73例肺切除患者术前除常规肺功能检查外均进行强迫振荡肺功能检测,以术后是否发生呼衰分为两个观察组。对患者详细资料的34个项目观察分析。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术后呼衰的术前危险因素,并对其参数估计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评价FOT在预测术后呼衰的临床价值。结果 34个观察项目中。有21项提示与术后呼衰有密切关系。根据二项logistic回归筛选。只有8个因素作为术后呼衰的危险因素被筛选出。FOT检查中的5Hz时的阻抗\即弹性阻力(X5)预测呼衰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相接近,而20Hz时的黏性阻力占预计值百分比(R20%)与最大通气量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MW%)相接近。结论 强迫振荡肺功能(FOT)检查在预测术后呼衰方面与常规肺通气功能一样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甚至优于部分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肺癌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在围手术期对患者呼吸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入院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一周对肺功能的测定。结果术前两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等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周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FEV1%、FEV1\FVC%指标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功能质量均好于对照组,并且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期望值明显提高。结论肺癌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可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促进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瓣膜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瓣膜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5年1月1日至5月31日间完成的507例瓣膜手术病人,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呼吸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 h以上或全麻拔管6 h后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 发生术后呼吸功能衰竭31例(6.1%).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年龄、心脏手术史、心功能分级、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胸比率、呼吸功能、血浆白蛋白浓度,术中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氧合指数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术前最大通气量显著减退、术中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ICU第2h血气氧合指数低于300 mm Hg,为瓣膜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可根据年龄、最大通气量、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氧合指数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并可预先采取措施预防,以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低肺功能肺癌病人术后呼吸衰竭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 181例手术治疗的低肺功能肺癌病人中 2 3例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和治疗经验。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及卡方检验 ( χ2 )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切除组 177例低肺功能病人中发生呼吸衰竭 2 3例 ( 13 0 %)。术后因严重肺部感染而发生呼吸衰竭 18例 ( 78 3 %)。因呼吸衰竭所致死亡 12例 ,住院死亡率为 5 2 2 %( 12 2 3例 )。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术后呼吸衰竭发生与否依次与术后并发症多少、肺功能障碍程度、手术切除范围、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术前有无开胸手术史等高度相关。其危险系数 (OR)依次分别为 :11 2 3、2 79、2 41、2 0 5、1 80。其中前 3项影响最显著 (P <0 0 5 )。结论 低肺功能肺癌病人发生术后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有术后并发症多少、肺功能障碍程度、手术切除范围和术前开胸手术史及心肺病史。呼吸道感染是术后诱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 对58例高龄或重要脏器有合并症,及行大手术的老年重症开胸手术病人(组1)进行围术期呼吸、循环监测,记录脱氧动脉血气、出入液量、尿比重、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56例非老年病人(组2)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12例呼吸并发症均见于老年重症病人(组1A),10例为术后早期低氧血症,均始发于术后第2、3 d,另2例为后期感染引起Ⅱ型呼吸衰竭(呼衰).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术前呼吸道合并症和肥胖是老年病人术后发生呼吸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组1A术后前3 d PaO2显著低于未发生呼吸异常的老年病人(组1B)及组2,组1A与组1B术后PaCO2变化相似均显著低于组2.三组间术后第1 d液体出入平衡差异显著,组2为负平衡(-243ml),组1B为轻度正平衡(+109ml),而组1A则为显著的正平衡(+832ml),术后前3 d尿比重均显著高于组2.漂浮导管监测发现老年病人术后前3 d心排量上升、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表现为循环高动力状态,而肺血管阻力则明显高于术前.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呼吸道合并症多见,其是术后易发生呼吸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呼吸异常是老年重症病人开胸手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手术创伤引起的细胞外液增加所致"相对性肺水肿"是造成术后早期容易出现呼吸失代偿的内在因素.减轻创伤应激和严格输液管理可能有助于预防呼吸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监护老年病人的呼吸循环指标、尤其是脱氧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尿量、尿比重变化趋势,有助于及早发现呼吸异常并及时介入处理以避免发展成为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4.
旁气流通气监测法观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通气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旁气流通气监测法(SSS)观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通气功能的变化。方法: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4例,按病种不同分为四组:室间隔缺损组(n=6);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组(n=6);法鲁氏四联症组(n=6)及瓣膜置换组(n=6),采用SSS监测围术期的通气功能及气道力学的变化。结果:室缺组、室缺肺高压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顺应性逐渐下降,气道峰压、平台压逐渐升高,其中室缺肺高压组在停体外循环后10分钟时与诱导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顺应性环亦有相应变化。法四组、瓣膜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顺应性无明显变化,气道压轻度升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S可及时准确地反映呼吸功能和气道力学参数,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迅速纠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良性疾病全肺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和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良性疾病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30天内发生的并发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良性疾病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33例(24.26%)出现术后并发症,围术期死亡5例(3.68%).单因素分析显示疾病类型(P=0.041)、术侧(P =0.014)、出血量(P=0.010)及手术持续时间(P =0.009)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类型(HR3.158,95% CI 1.248~7.992,P=0.015)和手术持续时间(HR2.508,95% CI 1.035 ~6.080,P=0.042)为良性病变全肺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良性疾病全肺切除术后伴有高并发症发生率.但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科学合理进行围术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全肺切除仍然可以作为良性肺疾病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肺灌洗对矽肺鼠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肺灌洗及灌洗次数对早期矽肺鼠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A、B组两种经气管内注入二氧化硅染尘,C组经气管内主入等量的生理盐水。15d后,A组接受全肺灌洗10次,B组20次,C组与A相同。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潮气量,肺压力-容量值以及肺灌洗液中蛋白质和磷脂的浓度评价呼吸功能。结果 肺灌洗前A、B组的PaO2明显低于C组。灌洗后A组的PaO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术中唤醒试验对舒芬太尼镇痛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拟行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60例,年龄12~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术中不行唤醒试验组(C组)和术中唤醒试验组(W组).麻醉诱导:靶控输注舒芬太尼,Ce 0.5 ng/ml,静脉注射异丙酚1~2 mg/kg、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靶控吸入七氟醚,呼气末靶浓度0.8%~1.5%,靶控输注舒芬太尼,Ce 0.2~0.3ng/ml,静脉输注顺苯磺阿曲库铵0.1 mg·kg-1·h-1.术中两侧内固定棒安装后,W组行唤醒试验.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镇痛.术后3 d内维持患者夜间睡眠8 h以上.记录术中知晓和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知晓和术后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舒芬太尼镇痛下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并非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舒芬太尼镇痛有效地抑制围术期疼痛及术中知晓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on the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coliosis operation under analgesia with sufentanil. Methods Sixty ASA Ⅰ or Ⅱ patients , aged 12-60 yr, scheduled for scoliosis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 n = 30 each) : control group (group C) and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group (group W) . 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was not performed during operation in group C. Anesthesia was induced with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sufentanil with the 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set at 0.5 ng/ml and iv injection of propofol 1-2 nig/kg. As soon as the patients lost consciousness, tracheal intubation was facilitated with 0.15 mg/kg cisatracurium besylate. The patients were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nesthesia was maintained with target-controlled inhalation of sevoflurane (target end-tidal concentration 0. 8%-1. 5%),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sufentanil (target 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0.2-0.3 ng/ml) and iv infusion of cisatracurium besylate 0.1 mg- kg-1·h-1 . In group W, the patients underwent 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as provided with sufentanil. The occurrence of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and postoperative delirium was recorded.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s of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and postoperative deliriu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is not the risk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coliosis surgery under analgesia with sufentanil, and inhibition of perioperative pain and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by analgesia with sufentanil may be involved in th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