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NAc)、前额皮质(Prefrontalcortex,PC)、海马(Hippocampus)及去甲肾上腺能神经中枢蓝斑(Locuscoeruleus,LC)五个脑区Gi2蛋白的改变,探讨慢性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吗啡成瘾模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Hippocampus五个脑区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慢性吗啡成瘾组和戒断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LC区Gi2蛋白水平却明显升高(P<0.01),其它脑区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慢性吗啡成瘾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但各脑区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并不相同。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伏隔核 (NAc)、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杏仁核 (AMG)、海马CA1区 (HIPCA1)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吗啡组大鼠ip吗啡 10d ,每日两次 ,剂量递增 ,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处死 ,取脑并做冰冻切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脑区突触素ⅠmRNA的水平并作同期比较。结果 :3h处死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NAc、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 (P <0 .0 5 )。自然戒断 72h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仍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AMG、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 <0 .0 5 )。结论 :吗啡慢性处理及戒断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 ,可能是阿片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吗啡成瘾后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PC)、海马(Hippocampus)及去甲肾上腺能神经中枢蓝斑(Locus coeruleus,LC)五个脑区Gi2蛋白的改变,探讨急性吗啡成瘾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是急性吗啡成瘾组、急性吗啡戒断组、空白对照组。吗啡成瘾组和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直到吗啡成瘾模型建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作用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Hippocampus五个脑区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吗啡成瘾组和急性戒断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区Gi2蛋白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其它脑区则未发现明显的改变。结论急性吗啡成瘾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NAc区Gi2蛋白水平有明显降低,其它脑区则未发现明显的改变。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M23A蛋白在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大鼠不同脑区与时程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8天剂量递增皮下给药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以及自然戒断模型。根据大鼠戒断症状各指标评定戒断反应强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大鼠模型NM23A蛋白的脑区与时程表达差异。结果:相对于生理盐水组,NM23A蛋白的表达量在吗啡依赖大鼠海马区、纹状体均有特异性上调。在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模型中,大鼠体重在戒断d1开始下降,至d2降至最低点,d3开始回升;戒断症状评分d2、d3分数较高,然后逐渐降低;海马区NM23A蛋白表达量在末次给药6 h显示为显著上调,而自然戒断72 h下调至未处理组水平,持续至末次给药后14 d未有显著变化。结论:NM23A蛋白的表达与阿片类物质依赖及戒断有关,但相关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伏隔核 (NAc)、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杏仁核 (AMG)、海马CA1区 (HIPCA1)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吗啡组大鼠ip吗啡 10d ,每日两次 ,剂量递增 ,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处死 ,取脑并做冰冻切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脑区突触素ⅠmRNA的水平并作同期比较。结果 :3h处死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NAc、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 (P <0 .0 5 )。自然戒断 72h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仍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AMG、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 <0 .0 5 )。结论 :吗啡慢性处理及戒断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 ,可能是阿片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处理的大鼠停药后不同时间伏隔核(NAc)脑区多巴胺转运体(DAT)和5-羟色胺转运体(5-HTT)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即吗啡成瘾组(n=25)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25)。实验组每天两次腹腔注射(ip)吗啡,起始剂量每次5mg·kg-1,逐日递增,直至d10时50mg·kg-1;其中根据动物存活的时间分为吗啡戒断后0d组(M0),1d组(M1),6d组(M6),14d组(M14),21d组(M21),每组5只;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处死,取NAc脑区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c脑区脑组织DAT和5-HTT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均值并进行同期平行比较。结果:(1)5-HTT灰度均值实验组组内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时点比较,除M21以外余各时点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实验组M0、M1渐升高,M6、M14、M21降低。(2)DAT灰度均值实验组组内不同时点对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时点对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实验组在NAc脑区灰度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升高,灰度均值M0最高。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后,NAc脑区DAT和5-HTT的表达在戒断初期先降低,后期有所升高,表明NAc脑区的DAT、5-HTT参与了阿片类物质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CCK-1受体拮抗剂L-364,718及CCK-2受体拮抗剂LY-288,513对吗啡戒断大鼠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细胞内钙/钙调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及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模型,观察CCK-8、L-364,718及LY-288,513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述脑区CaMK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CCK-8、L-364,718及LY-288,513能明显改善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发生;②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大鼠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细胞内CaM K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纳洛酮催促戒断后上述脑区CaM KⅡ蛋白表达较吗啡依赖组均明显降低;③CCK-8、L-364,718及LY-288,513均使吗啡戒断大鼠额叶皮质、海马及纹状体内CaMKⅡ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CaMKⅡ参与了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形成,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区CaMKⅡ蛋白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是海马胆碱能神经刺激肽(HCNP)的前体蛋白,参与多种信号转导过程。本课题组前期蛋白质组研究发现PEBP在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具有差异表达。因此,本研究目的为观察该蛋白是否在阿片依赖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PEBP蛋白在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的差异表达。建立大鼠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模型,  相似文献   

9.
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原mRNA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状态下脑内前阿黑皮素原 (POMC )mRNA的变化。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法 ,按剂量递增原则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动物模型 ,同时建立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依赖大鼠随机分为依赖组和戒断组。对照组和依赖组动物于末次注射后3h ,戒断组大鼠于末次注射后72h迅速断头处死取脑 ,收集各个脑区组织总RNA标本。以POMC反义RNA探针对得到的RNA标本进行NorthernBlot印迹杂交 ,用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POMCmRNA的表达仅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的69.56%±s4.7 % ,戒断72h状态下的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POMCmRNA的表达恢复至生理盐水对照组的78.26 %±s5.3 % ;海马、纹状体和垂体POMCmRNA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POMCmRNA的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下降 ,戒断72h状态下的吗啡依赖大鼠其下丘脑POMCmRNA的表达较依赖组大鼠有显著回升 ,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组水平。此结果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阿片类药物依赖机制与其引起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察吗啡依赖大鼠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n=10),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连续7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比较各组大鼠戒断期CPP测试的变化及戒断症状的评分情况;记录戒断期大鼠额叶联络皮层的脑电活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d5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戒断症状评分在戒断d1-d3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脑电活动出现α波及β波明显减少,δ波显著增多(P<0.01),θ波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急性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存在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吗啡戒断大鼠额叶皮质、尾壳核、海马μ阿片受体的影响,初步探讨CCK-8对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及其受体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吗啡慢性依赖及纳络酮催促戒断模型,观察CCK-8及CCK1受体拮抗剂L-364,718、CCK2受体拮抗剂LY-288,513慢性干预对戒断症状的影响,并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法测定额叶皮质、尾壳核、海马μ阿片受体的结合活性,即受体数量(Bmax)及结合力(Kd)。结果①给予吗啡前腹腔注射CCK-8及CCK受体拮抗剂慢性干预均可减轻吗啡戒断症状;②慢性吗啡作用后,额叶皮质和海马μ阿片受体数量及结合力下降,而尾壳核μ阿片受体数量无变化,仅结合力降低;戒断后,额叶皮质、尾壳核μ阿片受体数量及结合力升高,而海马μ阿片受体数量无变化,仅结合力升高;③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慢性干预后,使吗啡戒断大鼠尾壳核μ阿片受体结合力降低、海马μ阿片受体数量增加,但是对额叶皮质μ阿片受体的结合活性无影响。结论 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可通过调节μ阿片受体减轻吗啡戒断症状,并具有脑区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吗啡依赖对大鼠伏隔核神经甾体和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利用大鼠吗啡依赖模型,观察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中神经甾体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使雄性SD大鼠形成吗啡依赖,并用纳洛酮催促戒断。分离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的伏隔核。经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法提取脱氢表雄酮、孕烯醇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和孕烯醇酮硫酸酯,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检测其含量。采用柱前衍生-电化学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氨酸、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纳洛酮催促戒断时,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脱氢表雄酮硫酸酯的水平下降(P<0 .05),孕烯醇酮(P<0 .01 )和谷氨酸(P<0 .05 )水平均升高。结论 吗啡戒断时大鼠伏隔核的谷氨酸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伏隔核中的内源性神经甾体在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在戒断症状高峰出现前30min侧脑室(icv)注入GABA或生理盐水(0.9%),观察其戒断症状的改变。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戒断时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GABA可缓解吗啡戒断时理毛、湿抖、扭体、咬牙、舔阴等运动反应,减少活动次数,抑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Icv注入10μl(500μg·10μl-1)的GABA可抑制吗啡依赖大鼠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和血清中NOS活性的增高(P<0.05)。结论GABA可缓解大鼠吗啡戒断症状,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阿片受体、中枢神经系统中NO的表达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前额叶皮质(VTA—NAc—PFC)奖赏环路3个脑区多巴胺(DA)递质和多巴胺2受体(D2受体)的同步变化,从神经递质和受体层面探讨该环路中多巴胺能系统的阿片类精神依赖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吗啡剂量递增注射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脑区DA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D2受体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增加;vTA、NAc、PFC的DA递质升高、D2受体平均吸光度值和平均光密度值均降低,同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奖赏环路3个脑区多巴胺递质的增加和D2受体表达下调的同步改变,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垂体催乳素 (PR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核酸分子杂交及放射免疫分析。结果 :吗啡依赖组及戒断组大鼠垂体的PRLmRNA含量降低 ,戒断 2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吗啡依赖组及戒断组血清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后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吗啡依赖及戒断显著影响大鼠垂体PRL的基因表达 ,表现为转录功能的下降和可能直接刺激催乳素的合成及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大鼠长期停药后的觅药行为和伏膈核各亚区 (外壳区、核心区 )的Fos蛋白表达。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吗啡使其成瘾 ,停药 2月后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 ,并检测伏膈核核心区和外壳区的Fos蛋白表达。结果 :吗啡预处理组大鼠的位置偏爱效应明显强于盐水预处理组 ,在伏膈核核心区的Fo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位置偏爱行为与吗啡相关环境刺激引起伏膈核核心区的激活有关 ,预先慢性吗啡处理大鼠在吗啡诱导下对药物相关环境的偏爱强于预先盐水处理大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