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简称氩气刀),可以有效切除中心气道内的增生病变,近年来,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逐步成为治疗多种实质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国内近几年报道也较多。由于支气管腔径小,肿瘤范围较大,且管壁黏膜对刺激敏感性高,操作难度大。我科自2006—06~2007—07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APC治疗6例中央型肺癌,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早期中央型肺癌CT诊断与支气管镜及病理组织学对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中央型肺癌早期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并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7例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央型肺癌及10例类似中央型肺癌的良性病变进行分析,CT采用SR 700及(或)Lightspeed Plus扫描机,3.0或1.5mm层厚薄层扫描,将CT表现与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组织学表现对照。结果 17例病变CT均显示,3例显示为局部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内壁不规则,支气管镜显示黏膜表面粗糙、红肿。14例显示管腔狭窄、闭塞,其中4例合并亚段支气管黏液栓,10例合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支气管镜表现为腔内息肉样病灶。病理组织学显示1例累及黏膜,5例累及黏膜下,11例侵犯支气管软骨层。10例良性病变中,CT检查怀疑6例恶性病变,4例不排除恶性,支气管镜检查5例显示内壁不均匀增厚、粗糙,2例管腔内凝血块,1例管腔内结节,2例未见异常。结论 薄层CT扫描能可靠地显示支气管细微病变,是诊断早期中央型肺癌非常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及痰脱落细胞检查诊断不同病理类型中央型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门占位、拟诊中央型肺癌360例,均进行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及痰脱落细胞检查,以术后或穿刺病理检查结果为准,比较以上3种检查手段诊断不同病理类型中央型肺癌的价值。结果:确诊肺癌320例。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诊断中央型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9.5%、90.4%,均非常显著高于痰脱落细胞检查的40.8%(P<0.01);3种方法联合检查的特异性为98.5%,显著高于单项检查(P<0.05)。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诊断中央型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0.3%、86.8%,非常显著高于痰脱落细胞检查48.6%(P<0.01)。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腺癌、腺鳞癌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诊断阳性率显著不差异(P>0.05)。结论: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对于中央型肺癌均是较好的诊断手段,且对不同病理类型诊断价值相似。 相似文献
5.
气管、支气管肺癌多发生于老年患者,35岁以下青年人少见。我院从1985年10月至1993年11月期间经纤支镜检查1735例患者中确诊各类型肺癌370例,其中35岁以下30例。本文就青年人肺癌发病特点,纤支镜下所见以及病理类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年龄17~35岁,平均31岁;男性22例,女性8例;男:女为2.75:1,吸烟史9人,均系男性。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以咳嗽为主者11例,咯血12例,胞病者4例,发烧2例,声嘶1例。胸片特点肺内阴影以肿块型为主,肿块最大直径2~gcm不等,右肺11例,左肺18例,两肺呈弥漫小结节影1例;合并阻塞性肺炎1… 相似文献
6.
中央型肺癌的胸片、CT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正侧位胸片、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全部病例均有正侧位胸片和支气管镜检查,其中40例行CT检查,对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胸片、CT、纤维支气管镜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2% 、85% 、89.4% ,胸片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合诊断符合率达100% ,胸片和CT的影像表现对照,对肺门肿块、支气管改变及纵隔改变的显示CT明显优于X线胸片,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 0.01和0.001)。组织学类型以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多见,分别为57.6% 、32.9% 。结论:正侧位胸片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基础方法,与纤维支气管镜结合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CT是胸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补充,但不能取代前两者 相似文献
7.
中心气道肿物易影响呼吸功能,严重时可窒息死亡。氩气刀,即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可以有效切除中心气道内的增生病变,近年来,氩气刀联用冷冻治疗逐步成为治疗多种实质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chial tubrculosis TBTB)是指发生在气管、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层、平滑肌、软骨及外膜的结核性病变,是结核病的特殊临床类型,属于下呼吸道结核。常规的全身抗结核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往往不能完全治愈,致使支气管的病变进展并导致气道狭窄、阻塞以及肺不张等。如患者出现管腔严重狭窄、管壁软化或者肺不张等只能采取手术治疗。我院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36例支气管结核患者在全身化疗及雾化吸入的基础上联合支气管镜下反复冷冻治疗。疗效较佳。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气道内结核病是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核病变,大多与肺结核并发。由于结核杆菌侵袭气管、支气管黏膜及黏膜下层,部分患者可损害肌层及软骨,最终疤痕愈合导致气管、支气管狭窄。若未及时有效地治疗,将导致支气管不可逆性瘫痕狭窄或管壁的软化,严重者可导致肺不张。随着支气管镜及其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导的高频电刀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高频电凝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利用热作用对肉芽组织及干酪坏死进行电切和电凝,可有效地清除肉芽组织及干酪坏死,恢复气道通畅。本文报告132例气管内结核患者行支气管镜下腔内高频电刀电凝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坚守肺癌介入治疗的阵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的介入治疗是从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肺癌开始的,肺癌的BAI曾经占介入科临床工作相当比重,但近年来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肺癌病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薄建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及走行;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和其他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最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及肺鳞癌(squamous carcinoma,SC)的CT表现,探讨各自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SCLC及S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为SCLC组30例,SC组31例,对...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Z形自膨式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6例原发性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及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梗阻段两端压力差。术后每1~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常情况。结果:46例患者梗阻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46/46)。2例患者因梗阻段超过10cm而置入2个支架,其余均置入1个支架。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2.4±0.5kPa降至0.6±0.12kPa。经t检验,开通前后下腔静脉狭窄端压力变化具有非常显著差异(t=3.135,P〈0.05)。术后1~5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0个月,4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支架通畅率为91.3%(42/46)。结论:置入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是对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的耐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多药耐药基因的过度表达和其编码产物P-糖蛋白的增多。应用免应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未经化疗的不同类型肺癌检测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3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共有21例在肿瘤细胞胞膜上和胞浆内有P-糖蛋白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0%;19例胞癌中15例阳性,阳性率为78.9%;16例鳞癌中6例阳性,阳性率37.5%。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均为阴性。表明肺腺癌P-糖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P<0.05)。非小细胞肺癌P-糖蛋白的表达是产生内在抗药性机制之一。揭示肺癌P-糖蛋白表达可预测化疗的每感性,对预后的估计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