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室为奇恒之府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医藏象学说中奇恒之府男子缺如,而致"女六男五"的异常现象,对精室作为男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确立为奇恒之府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证,并对精室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指导意义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3.
沈涛 《江苏中医药》2008,40(11):108-109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此处肝之苦欲正是<内经>对肝体阴用阳的临床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的胆与神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大为 《江苏中医药》2008,40(11):23-25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是<内经>对胆的功能的仅有的明确描述.对<内经>有关胆和胆病的记载的分析证明:<内经>认为胆的唯一功能,即在于主决断.这个神志方面的功能和胆作为"奇恒之府""藏而不泻"的特性直接有关.胆藏胆汁而不泻,是该功能的物质基础.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意指肝胆共同完成神志方面的调控作用.二者功能上的相关性和藏象学说的"肝和胆"无关.  相似文献   

5.
沈开金 《北京中医药》2006,25(6):351-352
《内经·疏五过论》曰:"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其中"揆度阴阳,奇恒五中"一句,含义深刻,短短八字之中寓有中医基本核心理论.笔者不揣简陋,试作如下探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解读《内经》之"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菲 《吉林中医药》2008,28(7):477-479
汗为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是人体津液代谢的产物.通检<内经>中200处的论汗内容后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出汗之源、出汗的机理、汗与五脏、汗与津液、汗与血的关系有深刻揭示.<内经>从外感性和内伤性两方面论述了病理汗出,认为出汗是病理过程中的主要体征,可根据出汗辨疾病顺逆和病情发展.对<内经>汗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吴献红  朗密林 《河北中医》2007,29(3):225-226
"以意求之"出自沈源<奇症汇>.据载石藏用在诊治一怪症曰:"……方书无此(治则),以意求之耳."我们认为用"以意求之"一词基本能够概括医生以"意"诊病和用药的心法.  相似文献   

9.
肖亚新  王镇钢 《河北中医》2008,30(9):999-1000
中医学认为,血实证的表现以血分兼有寒热等邪之实象的瘀血、蓄血见证为主,以血邪相搏结,正气尚充实为特点.血实之治在<内经>治则中,突出一个"决"字,经后世医家不断的充实完善而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治法.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血之实者的治法归纳为刺、破、化、散治法,或针或药,用于临床效果显著.若再根据不同病因、证候加以辨证施治,这就更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此受五脏浊气"为<素问·五脏别论>中的文句.经文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经文用对偶的文体,将奇恒之府、传化之府,以及五脏与六腑等两两对比,使读者对它们的组成、功能等特点都能有清晰的认识.但是笔者习读时,发现多数注家对"此受五脏浊气"的注释欠当,甚至有悖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因而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脈、十五别络等部分。十二经主要是内连脏腑,循行表里,通达上下的正经;奇经八脈则担任联系和网维全身之阴阳经络血气,与奇恒之府(如脑、髓、内分泌腺、生殖器官)直接相连;十五别络是十二经别出的踰穴,作为联络阴经和阳经的纽带。十二经各有一络穴,  相似文献   

12.
"火郁发之"一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则氤氲于内而致病.故<丹溪心法>说"气有余便是火",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临床治疗火热郁闭所致的病证,<内经>强调要"火郁发之",即在清热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辛温或辛凉的发散药物,顺其性使之得以升散.  相似文献   

13.
顾洪 《西部中医药》2006,19(2):34-35
<内经·奇病论>中的"巅疾"一病,自张介宾注为"癫疾"后,一直被沿用至今.某<内经选读及研究>教材将有关原文概括为"论癫疾",并直接注释为"癫疾,即癫痫病",并据此引发评论.本文对张介宾的注释存在异议,并认为有关教材的注释和评论也存在不妥.张介宾将"巅疾"注释为"癫疾",其理由是<内经>"巅、癫同用",但分析与此有关的一系列原文,事实证明,"巅、癫同用没有依据";张氏以"未闻有病顶巅者也"为由否认前人的注释,而临床事实证明,此解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教材在接受张氏注释的基础上发表的评论也和临床实际不符.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个疾病病名的探讨,引发中医同仁对如何正确理解和继承古典医籍的思考及中医古典医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肝肺"气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气交理论秉承了<周易>的"气交"概念,用以说明生命系统与自然界及生命系统自身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交合在人体内的过程引申,创立了人体气机升降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即中医的气机升降出入指的是"气交",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保证,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肝肺"气交"是体内子系统之间"气交"之一,对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奇恒之府,追本溯源,建立奇恒之府相应证治指规,还原《内经》本意。通过对奇恒之府形态、生理、病理、病位、病证探讨,说明它不同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在维系人体精神、思维、血液运营、繁衍、运动等生理活动有着独特的功能。是五脏六腑无法相比替代的。奇恒之府在人体有它的生理质的,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组脏器,人体缺少它,人体形态就不完整,生命活动就不健全;中医藏象理论缺少它,是中医藏象理论一个大的缺陷,中医藏象理论将是一个很不完整的藏象理论学说。通过探讨奇恒之府质的,追本溯源,建立奇恒之府相应证治指规。就是在中医理论上,确立它在脏象学说的地位,还原《内经》本义。建立它的证治指规,以改判古往今来将奇恒之府混同于五脏证治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正> 奇恒之府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男子为精室)。除胆为六腑之一外,其余均无表里配合,亦无五行配属,而与奇经八脉有关。奇恒之府形态中空似腑,功能主藏阴精,又不同于一般的传化之府。历代对奇恒之府探讨较少,多附于五脏中略加提及。本文拟就有关奇恒之府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一、关于奇恒之府的“藏”与“泻”《内经》言奇恒之府“藏而不泻”,后人将其作为奇恒之府的特性,沿袭至今。对此,有必要加以具体分析。的确,奇恒之府形态中  相似文献   

17.
奇恒之府小议安徽省六安市卫生进修学校(237008)刘清关键词奇恒之府藏府说奇恒之府,出于《素问·五藏别论》,《灵枢》无载。奇恒之府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医家对于藏府概念、范畴的争论有关。这在《素问·五藏别论》篇首可见端倪:“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  相似文献   

18.
四关穴"能大开通"机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舜  方莉  毛竹 《新中医》2008,40(7):111-111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有六十六穴之中、四肢末端、两肘两膝、合谷太冲等多种说法.但针灸界仍以双侧合谷、太冲为"四关"者居多.四关穴之所以临床疗效满意,乃是因为其配伍具有开通之意.  相似文献   

19.
精室病证治     
精室病证治王劲松南京中医药大学94级男科研究生(210029)精室通常指男子藏精之所(《中医大辞典》),男子之精室当为奇恒之腑,与妇子胞(一般多认为系指女子的内生殖器官子宫,或包括妇女整个内生殖器官———《简明中医辞典》)相提并论,使男女奇恒之腑各有...  相似文献   

20.
“此受五脏浊气”置于“传化之府”条文中属于错简,运用医、文、哲理方法进行剖析。证明“此受五脏浊气”实质是奇恒之府接受五脏的精气,因而提出,将“此受五脏浊气”移至”奇恒之府“条文中”名曰奇恒之府“句后,句式上,上下经文形成了完好对仗,医理上,补充了奇恒之府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