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三种核苷类似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性,从而更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明确L-DT 是否具有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L-DT 及ADV 单药治疗的118 例CHB 患者治疗基线、治疗24 和52 周时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中肾功能受损eGFR<90 ml/(min·1.73 m2)患者的比例。结果 治疗52 周时与基线相比,替比夫定组CR 降低,eGFR 升高(P <0.05);阿德福韦酯组CR 升高,eGFR 降低(P <0.05)。治疗前后均未观察到CR 高于正常值上限(ULN)或较基线升高>0.50 mg/dl 患者;L-DT 组中,以eGFR 衡量的肾功能受损患者的构成比,由基线时的20.90% 降至52 周时的5.97%,而ADV 组则由19.61% 升至23.53%。两组在基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52 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够提高血清eGFR,改善肾脏功能,而应用ADV 治疗则需早期警惕血清eGFR 的下降,及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思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eAg阳性、HBV-DNA≥10^5拷贝/mL、血清胆红素≤171μmol/L的123例病人,随机分为替比夫定(L-dT)组38例,恩替卡韦(ETV)组42例,拉米夫定(LAM)组43例。治疗2wk、4wk、8wk、12wk、24wk分别检测血清ALT、HBV-DNA水平及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具有快速、强效的抑制HBV-DNA病毒的能力,24wk时分别为-5.8olglocopies/mL、-5.9olg10copies/mL,ALT复常率高,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DNA水平下降幅度、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均较拉米夫定组显著,尤其在治疗8~12wk时,替比夫定的HBeAg阴转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比较替比夫定(LdT)与恩替卡韦(ETV)对阿德福韦酯(ADV)相关肾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改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分为LAT组(n=21)和ETV组(n=20),停阿德福韦酯后分别给予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eGFR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LdT组改善程度优于ETV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 60 ml·min-1·1.73 m-2和LdT方案是肾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替比夫定对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CHB肾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对于基线eGFR< 60 ml·min-·1.73 m-2的患者其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及替比夫定(L-DT)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ADV(n=46)及L-DT(n=55)单药治疗的101名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比较治疗52周的血清肌酐(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的变化情况及eGFR≥90 ml.min-.11.73 m-2患者的比例。结果 52周时,ADV和L-DT组患者CR较基线变化平均值分别为+0.05和-0.12 mg/dl(ADV vs L-DT,P=0.000),未观察到CR较基线升高>0.50 mg/dl患者;eGFR较基线变化中位数分别为-4.09和+18.32 ml.min-.11.73 m-(2ADV vs L-DT,P=0.000);基线肾功能轻度受损(eGFR<90 ml.min-.11.73 m-2)的患者中,ADV组有37.50%(3/8)在52周时上升至大于90 ml.min-1.1.73 m-2,L-DT组有92.31%(12/13)上升至大于90 ml.min-.11.73 m-2;ADV组eGFR≥90 ml.min-.11.73 m-2患者比例由基线的82.61%降至52周的78.26%,而L-DT组eGFR≥90 ml.min-1.1.73 m-2患者比例由基线的76.36%升至52周的94.55%;两组不同eGFR水平患者的构成比在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P=0.443),52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15)。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对于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明,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1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eAg(+)、HBcAb(+)],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55例,A组进行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d,连续治疗48周;B组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连续治疗48周。结果: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后B组HBeAg转阴率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的HBeAg转阴率和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方面疗效较好,可能与替比夫定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与生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以及病毒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HBV DNA、ALT、HBe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或聚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能有效提高HBeAg转阴率,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ETV)和阿德福韦酯(ADV)对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HBeAg(+)的CHB患者82例,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ETV组和ADV组,分别给予ETV0.5mg和ADV10mg,均1次·d^-1,用药48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4、12、24和48周两组血清HBV-DNA水平、HBV·DNA阴转率(〈300copies·ml^-1)、HBeAg血清学转换率、血清ALT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随着观察期的延长,(1)两组血清HBV-DNA水平逐渐降低,且治疗后各时间点ETV组明显低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血清HBV‘DNA阴转率逐渐增加,24、48周时ETV组转阴率均明显高于ADV组(分别P〈0.01,P〈0.05);(3)两组HBeAg血清阴转率逐渐上升,但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逐渐降低,24周时ETV组ALT水平明显低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特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HBeAg(+)的CHB患者,ETV较ADV更能有效地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提高HBV—DNA阴转率,两者改善HBeAg血清阴转率和降低血清ALT水平的效果相当,无特殊不良反应,ETV优于ADV。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HBV)的治疗在全球尤其在中国成为众所周知的攻克难关。据估计目前全球几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HBV的高流行区,60亿人口中大约有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有约3.5亿人为HBV慢性感染,每年因HBV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导致的死亡人数多达100万人。而且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原因有一半以上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我国是乙肝高发区,HBsAg阳性率达9%,全球3.5亿HBV感染者有一半在我国.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多年来乙肝的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前列.由于人们对HBV造成严重威胁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乙肝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相继问世,目前美国已指定了5种对慢性乙肝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普通型干扰素、重组型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5种药物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在此作一个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肾绞痛发生后不同时间点行经输尿管镜碎石术(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行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共98例,依据肾绞痛首次发作后14 d内和14 d后行手术治疗分为A组(50例)和B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测感染发生率、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输尿管息肉检出率及术后第14天双J管拔除率等。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48.60±7.84)min显著长于A组(38.23±5.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尿常规检测感染发生率和输尿管息肉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第14天双J管拔除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肾绞痛首次发作后14 d内行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前尿路感染和输尿管息肉发生,并有助于缩短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CHB)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取慢性乙肝伴肝源性糖尿病30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3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水平、HBV-DNA、HOMA-IR等。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观察组HOMA-IR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伴肝源性糖尿,经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抵抗好转。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估血清乙型肝炎大蛋白(HBV-L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96周.分别于用药0、12、24、36、48、72和96周检测HBV-LP和HBV DNA.结果:CHB患者中治疗前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中,HBV-LP与HBV DNA降低呈一致趋势(P<0.01),HBV-LP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HBV-LP检测为抗病毒疗效评估提供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由病毒高复制引起的活动性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良结局,如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应当是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复制。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指征是血清ALT大于2倍常参考值上限且HBV DNA大于10^5 copies/mL的病人,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相比,干扰素-α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较弱,但具有潜在的免疫清除效应;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比普通干扰素-α更有潜力。前C区变异株能更有效地逃避干扰素-α诱导的免疫清除。药物抵抗是拉米夫定长期应用的主要限制。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抵抗的变异株有效,长期使用也可产生药物抵抗,但发生率非常低。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20例,入选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三组,干扰素组、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疗效及对精子质量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均完成48周治疗,其中干扰素组、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患者HBeAg阴转率分别为10%、27.5%、3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是32.5%、57.5%以及6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40%、60%以及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精子质量情况比较中显示,三组患者治疗12周、48周的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48周的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显著低于停药1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的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显著,且对患者精子质量影响最小,乙型肝炎患者最佳生育时机为停药后12周。 相似文献
20.
笔者观察了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病毒唑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口服拉米夫定100mg/d,可明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表现为HBV-DNA、HBeAg转阴及ALT下降,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