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在髋臼假体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THA术,观察组使用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作为标志辅助参考髋臼假体定位。对照组使用常规目测定位。术后2周观察患者髋臼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倾角与外展角与标准值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高于标准值。结论: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切迹在THA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髋臼假体更为准确定位,以避免术后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导航模板在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为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髋臼假体的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22例成人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模板组(11例11髋)和对照组(11例11髋),分别采用导航模板辅助和标准常规技术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偏移度。模板组11例术前行骨盆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双侧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12.0软件,对重建髋臼进行形态学的测量,确定健侧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通过镜像确定患侧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设计髋臼侧假体最佳置入方向,提取髋臼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髋臼解剖学形态一致的导航模板模型,通过快速成形技术生成模板实体,手术时将导航模板与髋臼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行髋臼的打磨以及髋臼假体的定位,术后根据X线片评价髋臼侧假体的位置。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模板组与照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髋臼杯外展角偏移度(5.8°±2.9°)大于模板组(1.6°±0.4°)(P<0.05),对照组髋臼杯前倾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及逆向工程技术设计个性化导航模板,指导髋臼发育不良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精确安放。方法:16例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男9例,女7例,年龄34~52岁,Crowe分期Ⅰ期10髋;Ⅱ期2髋;Ⅲ期2髋;Ⅳ期2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62~24分,平均42.6分。通过术前CT扫描的三维数据,设计髋臼旋转中心,建立发育不良髋臼的计算机数据模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制做与病人髋臼解剖完全吻合的导航模板,并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同时行术前、术后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及术后随访。结果:16例病人术后的髋臼位置良好,外翻角在42°~55°,前倾角为12°~22°,下肢延长2~6CM,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80.3分,无股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形导航模板应用于髋臼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能精确的控制髋臼假体的安放,对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和外翻角能精确的控制,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卵圆窝顶点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对髋臼假体准确植入的参照作用,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施初次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采取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卵圆窝顶点为解剖标志,指导髋臼假体植入,术后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达到Ⅰ期愈合,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0.4±3.7)°,与参考值(40.0±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为(20.9±3.6)°,与参考值(20.0±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卵圆窝顶点作为解剖标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髋臼假体的精确植入起到可靠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来寻找一种实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可视化虚拟手术的方法,发掘可视化虚拟手术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metal on me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MOM-HRA)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根据Zimmer公司提供Durom全髋表面置换假体,通过激光扫面在Geomegic软件中建立假体库,采集髋关节64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并在mimics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的3 d模型进行分割,并在3 ds max软件系统上进行虚拟手术,明确假体选择的大小及假体放置的最佳位置.结果 采用激光扫描及Geomegic软件能建立与实体匹配的假体库, mimics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髋关节CT扫描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利用3 ds max软件系统可以有助于术前进行模拟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结论 可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制定出最佳的手术方案,对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术前病变结构区域评估、术中股骨颈中心定位、优化假体放置及临床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数字化全髋关节表面置换仿真手术.方法:基于Mimics软件三维重建骨盆模型、逆向工程/正向设计技术还原假体模型,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实现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结果:Mimics软件能够对病变部位骨质进行客观评估,逆向工程/正向设计技术可真实再现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结构,虚拟仿真手术清晰,直观.结论:数字化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为术前评估、假体放置、后续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李远景  张德  丘宏伟  黄耀斌  汪璟  黄秀娟  黄健 《广东医学》2012,33(20):3129-3130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常规方法和术中联合调整前倾角方法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方法 对照组为18例(21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组22例(2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调整髋臼杯前倾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手术.结果 对照组2例术后出现人工关节前脱位,观察组所有患者无关节脱位.结论 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颈前倾角一般较大,全髋关节置换时联合调整髋臼杯及股骨假体前倾角,术中减小髋臼杯前倾角及股骨假体前倾角,能有效预防人工关节前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自体骨植骨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初次行自体骨植骨THA重建髋臼治疗的48例CroweⅡ~Ⅳ型成人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骨盆模型及导航模板进行术前规划和指导术中操作。对照组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操作。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臼假体覆盖率、移植骨覆盖率及臼杯位置合格率)、术后影像学相关测量指标(髋臼假体大小、外展角、前倾角、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与术前手术计划的差值),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三维步态参数(步频、步幅、步速及髋、膝关节运动角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髋臼假体覆盖率及移植骨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臼杯位置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学杂志》2022,(1):43-48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 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 女76例, 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 女74例, 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 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 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 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 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 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 cTHA组是75.9%(101/1...  相似文献   

11.
吴龙  赵鑫  刘莉  陆志东  李鹏 《宁夏医学杂志》2023,(5):420-423+384
目的 分析AI术前三维规划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预测假体型号及髋臼假体位置精准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术前使用AIHIP软件辅助完成初次THA的患者共148例,列为AI规划组;术前采用传统X线二维规划辅助完成THA的患者共87例,列为传统规划组。比较2组术前规划预测假体型号准确率,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及位于Lewinnek安全区、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结果 AI规划组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规划组(P<0.05);AI规划组与传统规划组术后髋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规划组术后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及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均高于传统规划组(P<0.05)。结论 AI术前三维规划在预测假体型号方面明显优于传统X线胶片模板二维规划,提高了髋臼假体植入的准确性及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横韧带对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参照作用,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物,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度,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效果,Ⅰ期愈合率为100.00%;术后未发生一例切口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度为(15.20±3.96)°,与正常前倾角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髋臼横韧带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对32例41髋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重建髋臼和股骨近,所有病人均在真臼位置行全髋置换术,应用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的解剖参考标志,术后测量假体的前倾角。结果所有病例均于随访至6个月,均未发生脱位,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放置臼杯的位置,是减少术后脱位的关键,而在放置过程中出现臼杯放置错误也是常见的。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确定臼杯前倾角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5.
假体方位角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假体方位角与术后疗效的关系,并为临床提供评价标准。方法临床随访全髋置换术后患者352例,平均3年1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测量术后及近期X线片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位置及偏心距,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髋置换术患者优良率为93.0%(Harris评分>80分)。352例中脱位10例,有中度及以上疼痛者16例。优秀组(Harris评分>90分)具有最为合适的方位角。前倾角<15°及外展角>56°者脱位发生率显著增加。疼痛组股骨头旋转中心的偏心距明显大于优良组。结论全髋置换术的疗效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及偏心距密切相关,前倾角在15°~25°、外展角45°~56°及合适的股骨头旋转中心位置和偏心距者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肥胖因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人工髋臼准确置人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本院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55例患者,按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正常体质量组(19例)、超重组(23例)及肥胖组(13例).每例患者术后均拍摄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杯前倾角、外展角.结果:术后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髋臼杯前倾角分别为11.0°±5.2°,11.6°±5.4°和10.4°±5.3°(F=0.368,P=0.665);外展角分别为43.4°±6.5°,45.3°±6.4°和43.1°±6.7°(F=1.274,P=0.3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因素并不影响全髋关刎节置换术中人工髋臼的准确置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的相关性,及对于术中假体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1年6月~ 2012年10月入西京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分别行骨盆CT平扫加三维重建、股骨远端CT平扫,分别测量骨盆倾斜角度及股骨颈前倾角.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其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存在相关性.根据两者线性关系,对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前倾角的定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减少假体脱位发生概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直接前入路(DAA)与经典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位置和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4例股骨头坏死或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DAA组62例和经典PLA组(PLA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臼杯位于安全区比例、股骨假体居中率)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一假体黏附率及股骨一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