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区产后6~8周随访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常规检查。将盆底肌力差确诊为存在PFD的960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结果:两组分别进行1个疗程观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盆底肌力改善上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6.2%,在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妇产后6~8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干预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王豫平 《黑龙江医学》2017,(12):1173-1175
目的讨论分析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价值。方法在南阳市中医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选取132例设为本次分析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患者通过阴道哑铃锻炼,观察组在进行阴道哑铃锻炼的同时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盆底收缩压、持续收缩压、维持时间、快速收缩压和收缩数量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腰骶疼痛、阴道松弛、阴道干涩和尿频尿急症状发生率均高于讨论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防治过程中,盆底肌功能锻炼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表现出良好疗效,可作为首选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盆底筛查的24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20例,由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盆底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能够促进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于华丽 《当代医学》2016,(30):79-8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方法收集PFD妇女170例,分为产后锻炼组(50例)、产后对照组(50例)、尿失禁组(40例)和子宫脱垂组(30例)。产后对照组仅接受健康教育和常规的产后操锻炼。其余3组均用PHENIX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变化及肌电活动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产后对照组盆底肌力主要分布于Ⅱ级、Ⅲ级,肌力异常率为40.0%;产后训练组盆底肌力主要分布在IV级、V级,肌力异常率为0.0%;尿失禁组主要分布在Ⅱ级、Ⅲ级,而有5.0%妇女肌力达V级,肌力异常率为10.0%;子宫脱垂组主要分布在Ⅲ级、IV级,但仍有16.7%肌力为0级,肌力异常率为26.7%。4组治疗后肌力分布及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图值由大变小依次为产后训练组(31.4±5.3)>尿失禁组(26.8±5.0)>子宫脱垂组(24.2±4.7)>产后对照组(22.0±4.5)(P<0.05)。结论盆底肌肉锻炼能有效提高PFD患者的盆底肌群的肌力,提高其肌电活动,其中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效果较佳;对轻、中度SUI的治疗效果也较好。但对重度SUI或盆底器官脱垂患者且年龄较大者效果较差,宜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盆底肌锻炼治疗,观察组接受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漏尿量、盆底肌力及生命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漏尿量少于对照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锻炼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效果优于单用盆底肌锻炼,可促进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改善漏尿情况,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 d 的盆底功能障碍妇女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医务人员指导在家做盆底肌锻炼操锻炼,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5周,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均较治疗前升高(均 P <0.01),治疗后观察组肌力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P <0.01);治疗后会阴体长度均较治疗前延长(均 P <0.01),治疗后阴道口宽度较治疗前缩短(均 P <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 P <0.01)。结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给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盆底肌力,促使会阴体延长及阴道口变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盆底肌锻炼操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全宫切除术后患者100例,两组年龄及孕产次无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为没有接受盆底康复系统治疗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手术前按医嘱行盆底肌肉功能评估及接受专科护理人员盆底康复锻炼方法的指导,手术后3天按要求做凯格keg尔运动,出院前一天由专科护士再次评估患者盆底肌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及进一步指导在家坚持盆底功能的康复锻炼,嘱咐三个月后回院由专科医生采用高科技的生物反馈技术,精确客观地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半年后由专科医生应用阴道指诊法进行盆底肌张力检查,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半年后进行盆底PC肌张力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发生盆底障碍性疾病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全宫切除后患者施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能有效预防及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共120例,根据肌力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缩肛运动及一般的健康教育,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功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共120例,根据肌力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对产妇进行缩肛运动及一般的健康教育,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功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是降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流动力学指标[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压力(MUP)、最大尿流率(Qmax)及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PVR)]。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情况、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ALPP、MUP、Qmax、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12周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情况、盆底Ⅰ类及Ⅱ类肌纤维疲劳度、ALPP、MUP、Qmax、PVR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力、肌纤维疲劳度及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联合盆底重建术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方法:将我院115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7例予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观察组58例予盆底重建术,术后均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比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PDF-Q分度及肌纤维肌电压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可有效提升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力,改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盆底肌力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缩肛运动及基本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以有效促进产妇盆底肌力的恢复,改善产妇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产后6个月、1年检测两组盆底功能;并采用采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产后3个月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颈下降值(BND)。结果:治疗组产后3个月BND、PUVA-R、PUVA-S、UVJ-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AP指示点(cm)及阴道动态压力(cmH2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逐渐增强,Ⅴ级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45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n=250)及对照组(n=200),治疗组给予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等相应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改善程度、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明显强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也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对全部患者均采取盆底肌康复仪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比分析尿失禁和盆底脱垂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单纯尿失禁组患者治疗后的Ⅴ级肌力患者所占比例(59.09%)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9.10%),轻度盆腔脱垂组患者治疗后Ⅴ级肌力患者所占比例(49.99%)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9.10%),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近期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盆底肌力,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唐宇丽 《大家健康》2016,(4):194-195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在我院收治的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患者中选取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盆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及治疗前后尿失禁评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恢复情况及尿失禁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予以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盆底肌力和尿失禁情况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产后复查的234例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将其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顺产组148例和剖宫产组86例.给予干预治疗3周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顺产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剖宫产组差;而经过治疗后,顺产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的分娩方式虽然短期内对盆底功能损伤较大,但是经过干预治疗后,顺产孕妇的盆底肌力恢复较快,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上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穴位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 194例为研究对象,排除30例随访脱落,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锻炼对照组53例、物理电刺激治疗组56例和中医治疗组55例。其中康复锻炼组采用盆底肌肉锻炼法,物理电刺激治疗采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中医治疗组运用中药联合穴位刺激,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中医治疗组中有气虚症状表现的例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 盆底肌中II类肌力量提高明显(P<0.05);阴道动态压力较物理锻炼组改善更显著(P<0.05);三组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表示生活质量改善(均P<0.01),其中中医治疗组和物理电刺激治疗组的疗效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联合穴位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体质改善疗效明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该院经阴道分娩的252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6例,对照组在出院前经指导在家自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定期来院行盆底低频电刺激康复治疗。借助多普勒超声仪和盆底康复治疗系统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颈下降值(BND)、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尿道后角(PUVA)、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及阴道动态压力,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SD、BND、UVJ-M、PUVA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I类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的23.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和电生理特征,从而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产妇产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珂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25-1926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盆骨康复技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采取盆骨康复技术)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每组各3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盆骨康复技术联合针刺治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