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漓  彭强  冯冬梅 《现代医学》2011,39(4):465-467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小板数量(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清白蛋白水平(ALB)、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等指标的变化对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5例脓毒血症患者依照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与非存活组,比较两组入住ICU后第3天、第5天的PLT、APTT、INR、血清ALB、APACHEⅡ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非存活组于第3天、第5天PLT、INR、血清ALB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脓毒血症患者的PLT、INR、血清ALB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变化对评估脓毒血症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PLT减少、INR增高、血清ALB水平下降、APACHEⅡ评分超过25分均提示病情恶化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水平和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组织代谢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37例危重病患者入ICU2h内的动脉血乳酸(ABL)水平和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及血小板(PLT)。按照ABL三分位数法分为三组:A组,ABL≤1.5mmol/L(n=40);B组,ABL 1.6-4.4mmol/L(n=67);C组,ABL≥4.5mmol/L(n=30),比较各组间上述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组患者PT、APTT、D-dimer、FBG及PLT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3.3%、43.3%、80%、23.3%、56.7%,高于A组(P〈0.05);C组PT延长、APTT延长及PLT减少发生率高于B组(P〈0.01),B组PT延长及FBG降低发生率分别为10.4%、14.9%,高于A组(P〈0.05)。②ABL水平与PT、APTT、D-dimer、FBG及PLT异常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组织缺血缺氧和凝血功能紊乱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尽早纠正组织低灌注可改善危重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同时针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可提高危重病患者的组织供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NSCLC患者312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PTT、TT、Fb、D-二聚体(D-dimer)、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T、INR、Fb、D-dimer、PLT、PCT、P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在NSCLC患者中,男性INR、APTT水平均高于女性(均P<0.05),而TT、PLT水平均低于女性(均P<0.05);腺癌患者PT、INR、Fb水平均高于鳞癌患者(均P<0.05),而TT水平低于鳞癌患者(P<0.05);Ⅲb~Ⅳ期患者Fb、D-dimer、PLT水平均高于I~Ⅲa期患者(均P<0.05),而APTT水平低于I~Ⅲa期患者(P<0.05);有基础疾病患者的Fb、D-dimer、PLT水平均高于无基础疾病患(均P<0.05);年龄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NSCLC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其中男性、腺癌、Ⅲb~Ⅳ期及合并基础疾病的NSCL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试验在乙型肝炎患者精确成分血液输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14例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TEG、常规凝血试验,分析TEG各参数(CI、R、K、α、Ly 30、MA)与常规凝血参数(PTA、APTT、TT、INR、Fig、PT、PLT、FDP)相关性及异常率。结果 APTT、PT、INR与MA呈负相关,与R、K呈正相关,PTA、PLT、Fig与MA呈正相关,PTA与R、K呈负相关,PTA、Fig与CI呈正相关,INR与CI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8例患者存在出血状态,R异常率低于INR异常率(32.45%比19.20%),MA异常率低于PLT异常率(14.91%比2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EG联合常规凝血试验应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精确成分血液输注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小时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分析比较各研究分组间上述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APTT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血小板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严重程度无关。死亡组PT、APTT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1),D-dimer较生存组明显增高(P<0.01),两组间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了解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498例乳腺癌病人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177例)、Ⅲ-Ⅳ期组(312)例,检测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和13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和分子标志物D-dimer。结果乳腺癌患者的D-dimer、Fbg、PLT水平和乳腺良性肿瘤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PT时间缩短;而aPTT、TT水平与良性肿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Ⅰ-Ⅱ期患者血浆D-dimer、Fbg、PLT水平均高于Ⅲ-Ⅳ期的患者(P<0.05),而PT、aPTT、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常伴随凝血功能异常,监测患者体内PT、Fbg、D-dimer、PLT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DIC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并指导临床抗凝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 B级30例,Child C级20例)及2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结果 肝硬化Child B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imer明显增高(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Child B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与正常对照组和Child B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与Child B级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 B级组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 C级组PT、APTT与正常对照组和Child B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imer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imer水平可早期了解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亢进的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早期干预防治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呼吸衰竭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PaO2、PaCO2、pH、PLT、D-dimer、PT、APTT 以及对照组 PaO2、pH、PLT、D-dimer、APTT 均明显好转,且治疗后观察组 PaO2、PaCO2、pH、PLT、D-dimer、PT、APTT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为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脓毒血症患者血浆降钙素原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鉴别脓毒血症及判断脓毒血症严重程度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入ICU的患者35例,其中脓毒血症组18例与非脓毒血症组17例;脓毒血症组中重度脓毒血症(SS)组12例、非重度脓毒血症(non-SS)组6例.比较脓毒血症与非脓毒血症组间以及SS与non-SS组间组的血PCT、C-反应蛋白(CRP)、WBC、淋巴细胞(PLT)、体温(T)以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别.结果:①脓毒血症组患者的PCT值明显高于非脓毒血症组(P<0.01), SS组的血浆PCT值明显高于non-SS组(P<0.05);②当血浆PCT>2 ng/ml时,脓毒血症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以PCT>2 ng/ml做为诊断脓毒血症的标准,得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2.22%,88.24%,80%;③脓毒血症与非脓毒血症组的CRP、APACHEⅡ及WBC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P<0.01,P<0.05),而T及PLT则无明显区别;④SS组与non-SS组的CRP、APACHEⅡ、WBC、T及PLT比较,除APACHEⅡ外,其余的各参数间均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PCT优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炎症反应参数,可作为早期鉴别全身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的快捷、敏感、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在杞县人民医院内科住院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APTT和TT较治疗前延长,且观察组患者PT、APTT和T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低于对照组的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钟少卿 《广东医学》2008,29(5):843-84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状态。方法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与健康妇女各20例。检测所有妇女血小板4项与凝血5项。比较3组妇女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差异。结果①3组孕妇Plt,PCT,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lt,PCT,MPV以及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孕妇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T,INR,AP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PT,INR,APTT,TT及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显著增强,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 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证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 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 PTR, INR 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 P <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 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证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聚毒证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证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的患者及卡氏评分0~30分的患者凝血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肝癌患者低体温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保温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和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液体输入量、术中输血量和手术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过程中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前后观察组患者PT、TT、APTT和FIB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时PT、TT、APTT和FIB水平与术前比较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肝癌手术过程中采用保温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保护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6):755-758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收治的86例需要输血的创伤性急诊及住院患者,根据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两组,需要大量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为观察组(47例),需要少量输血的创伤患者为对照组(39例)。统计学分析并比较输血前及输血后1d、5d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蛋白C(PC)以及纤溶系统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差异。结果:输血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d,与输血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P<0.05),D-D和FDP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输血后5d,与输血前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各项观察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d与1d比,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缩短(P<0.05),D-D和FDP水平显著降低(P<0.05),FIB、PLT及P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短期内有较大影响,须及时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高大量输血方案实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凝血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预后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系统测定11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h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Fr)、D-二聚体(D—Dimer)、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FBG(纤维蛋白酶原)、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结果PT、APTT、INR、FBG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重度损伤组INR、D—D明显高于其他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PT、AFFT、INR、DD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T、FBG、PLT则未显示出差异(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INR、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方法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8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妇女80例为对照组,使用ACL-9000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之间以及不同奋起肿瘤患者之间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面,研究组患者的Fib以及D-dimer水平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比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APTT、PT以及TT水平同对照组研究对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恶性程度为Ⅲ-Ⅳ期患者血浆的Fib以及D-dimer水平要显著高于I-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对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可以降低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Fib以及D-dimer检测对于妇科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在妇科肿瘤分期当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妇科肿瘤患者诊断以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T、TT、APTT、Fib和D-dimer临床指标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PT、TT、APTT、Fib和D-dimer指标。结果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PT、TT、AP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dime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APTT、Fib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探索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加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与凝血功能状态。方法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与健康妇女各20例。检测所有妇女血小板4项与凝血5项。比较3组妇女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差异。结果 ①3组孕妇PLT,PCT,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MPV以及PD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LT,PCT,MPV以及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孕妇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对照组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PT、INR、APTT以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妇女相比,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与对照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PT、INR、APTT、TT以及FI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都显著增强,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本科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109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治疗,其中在治疗组中加用乌司他丁。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分别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rnbin time,PT),同时分别于1、3、5及7 d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Cr)、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及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urine N-acetyl-glucosaminid,NAG),对两组患者发生肾损害和需要连续肾替代治疗情况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30 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患者FIB及PLT均明显升高,APTT和PT均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Cr、第3天血BUN、Cys-C及NAG下降(P<0.05),而第5、7天时血BUN无显著下降(P<0.05),总体发生肾功能损害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且近期生存率较好(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