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目的 :为实施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多指标监测 ,在无创血压 (none invasivebloodpressure ,NIBP)无法监测时 ,创造条件进行有创血压 (invasivebloodpressure ,IBP)监测 ,并观察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 12例特重、4例重度烧伤病人桡动脉 6次、足背动脉 12次、股动脉 2次、肱动脉 1次 ,应用聚四氟乙烯套管针进行动脉穿刺 ,通过充满肝素盐水的专用测压管道与监护仪相连进行测压。通过观察动脉搏动波形及血压数值 ,对病人血压实行动态监护 ,并与同体无创血压对比。结果 :有创血压的实施克服了无创压监测的不足 ,使对肢体严重烧伤的病人监测成为可能 ,且可连续监测血压数值及变化。一般来说 ,IBP较NIBP高 5~ 2 0mmHg ,但与无创压的变化同步 ,相关性较好。结论 :有创动脉压监测因可显示动脉波形和数值的动态变化 ,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灵敏度大于无创压监测 ,在严重烧伤病人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危重烧伤早期液体复苏与抗生素应用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复苏与抗生素应用是救治严重烧伤早期的两项重要措施.从近期引起人们重视的"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联想到当前不断加大液体容量的复苏倾向是否正确?以及一般抗生素的应用方案是否适用于严重烧伤?特提出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9月半年期间选取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干预组患者则接受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主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中,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脓毒症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临床救治困难,尤其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时,其明显的循环和细胞代谢异常显著增加病死率。早期效果良好的液体复苏对于治疗脓毒性休克或稳定脓毒症所致的组织低灌注十分重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判断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其液体复苏等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较大的帮助。目前较多研究报道了脉搏指示持续心排出量监测(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参与评估脓毒症患者容量反应性、指导液体复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6,(3):287-290
目的探讨分钟尿流量监测在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住重症监护室(ICU)的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进行规范化治疗及液体复苏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留置导尿管采用传统的尿量监测法(量杯测量尿量)监测记录尿量,研究组留置导尿管采用分钟尿流量监测仪监测记录尿量,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调整液体入量及性质;观察比较两组复苏前、复苏后6 h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尿量变化情况,实现液体复苏目标所需时间及6 h内液体复苏目标实现率。结果复苏前两组CVP、MAP、SCVO2、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 h两组CVP、MAP、SCVO2、尿量均较复苏前显著改善(P<0.01),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实现液体复苏目标所需时间为(3.83±0.83)h,对照组为(5.17±0.92)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 h内实现液体复苏目标研究组为29例,实现率为96.67%,对照组为22例,实现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与传统尿量监测方法相比,分钟尿流量监测能更及时、动态、真实反映患者尿量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现患者的血容量变化,及时分析调整恢复有效血容量,更快更有效地实现6 h内早期液体复苏目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环监测在脓毒症病人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脓毒症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循环监测的液体复苏治疗,检测病人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心排血量(CO)与预后情况。结果:2组治疗3 h后血乳酸值低于治疗前,乳酸清除率和CO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3 h后观察组血乳酸与乳酸清除率及C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7 d后的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8 d后,观察组的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环监测在脓毒症病人液体复苏中应用能改善心肺功能,持续促进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4-7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重症超声与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法(PiCCO)对比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因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进入我院重症医学科且有液体复苏指征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PiCCO,试验组采用重症超声。对比两组监测指导液体复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6 h后SBP、DBP、MAP、CVP均要比0 h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复苏6 h、12 h、24 h累计输注的液体量要明显多于试验组,对照组复苏6 h、12 h的尿量要明显少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苏6 h、12 h、24 h液体正平衡多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6 h复苏达标人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管活性药物用量、28 d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需CRRT人数12例(60.0%),明显高于试验组的3例(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超声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临床价值更加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危重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将入住重症医学科的3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6例患者接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以GEDVI、EVLWI作为容量管理的指导指标;对照组16例患者以中心静脉压(CVP)作为容量管理的指导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d、2d和3d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11)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3d液体总入量、住院病死率等数据。结果①试验组2d、3d时APACHEⅡ评分、HR均较1d时显著下降(P〈0.05),MAP均显著升高(P〈0.05);②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试验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③试验组与对照组3d液体总人量、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用CVP指导相比,用PiCCO监测指标指导危重患者的容量管理显示,2d、3d时危重患者病情均较1d改善,PiCCO监测指标能指导临床对血容量状态作出准确判断和指导恰当的补液,使危重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技术是一项经肺温度热稀释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联合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尤其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传统容量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相比,其容量性指标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能更准确、可靠地反映患者的容量状态,从而实施精细、优化的液体管理,在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方面展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i CCO监测用于指导危重患者容量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ICU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40例,其中将应用Pi CCO监测的患者22例设立为观察组,接受上腔静脉置管监测的18例患者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APACHEⅡ评分、HR、MAP、CVP,GEDVI、EVLWI、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GEDVI较治疗后第1天、第2天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EVLWI分别较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2天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HR、MAP、CV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i CCO监测危重患者的各项容量指标来指导容量管理优于CVP监测,有利于评估危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烧伤休克是小儿烧伤的主要并发症.由于小儿"五脏成而未全,全面未满"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皮肤障碍功能受到破坏后对失液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快,休克期的死亡率往往高于成人.如何及时补充输液量,调整输液速度对小儿临床护理指标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小儿烧伤休克期护理指标的变化对抗休克输液量的合理输入,使之平稳度过休克期,减轻对脏器功能的打击,减少脏器的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东 《黑龙江医学》2015,(4):379-381
目的: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监测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确诊的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且在我院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的方法为液体复苏治疗,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等各项生命指标;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与试验组的基本相同,但对于患者采取常规的监测。结果试验组的抢救成功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61.90%),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PLT(266.8±92.7)s,Hb(94.3±21.2) g/L,PT(12.1±1.5)109/L的水平与对照组患者 PLT(234.1±90.2)s,Hb(82.1± 23.6) g/L,PT(15.3±2.0)109/L差异明显,其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的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监测可对液体的种类以及输入量有指导意义,增加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液在烧伤休克患者复苏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烧伤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高渗溶液,对照组给予平衡盐溶液,其余复苏方式相同。比较两组抗休克效果。结果:观察组伤后第1个24 h液体输入量为(5 950±1 45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 225±1 32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血钠浓度外,两组患者的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CVP)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24、48小时的血乳酸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5天和第10天血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休克治疗中,小剂量高渗液具有明显的抗休克及免疫调节作用,能减少复苏液体用量而避免循环超负荷,减少脓毒血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45例患者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PiCCO监测技术分为PiCCO组(=26例)和常规组(=19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6 h后动脉血乳酸值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48 h液体正平衡和去甲肾上腺素总剂量,肺水肿发生率,应用呼吸机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6 h后乳酸〈2 mmol/L和ScvO2≥70%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但PiCCO组液体正平衡明显偏少(〈0.05),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用量偏大(〈0.01),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0.01),应用呼吸机时间缩短(〈0.05),两组预后(28d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iCOO给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及早脱机,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17.
<正>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是新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持续监测心输出量的一项技术,它采用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血量联合应用技术,持续动态监测心排量/心搏量、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外肺水等的变化情况,为临床用药和补液提供理论依据,且该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创伤性小、结果准确。2012年6月3日笔者所在科室首次为1名心衰患者实施PiCCO监测,笔者参与了该监测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液体负平衡管理在感染性休克(SS)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患者早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60例SS合并AL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液体出入平衡或适当正平衡管理,研究组实施液体负平衡管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水平、肺功能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血管外肺脏水指数(ELWI)]水平、症状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量表(APACHEⅡ)]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VP、C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aO2/FiO2、ELW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20.
Huang L  Wang J  Li Z  Qiu X  Liu L  Wu Q  Ma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910-9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