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芳  张文涛  张涛 《海南医学》2022,(24):3178-318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至2021年8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血液内分泌科诊治的82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慢性并发症分为CC组(合并慢性并发症) 51例和NCC组(不合并慢性并发症) 31例。于入院24 h内,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并比较外周静脉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血白蛋白、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以及腰椎骨密度(BMD)、股骨颈BMD;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2例T2DM患者中,51例(62.20%)合并至少1种慢性并发症,以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为主;CC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SBP、FPG、TC、TG、LDL-C、BUN、Hb A1c及肌酐水平明显高于NCC组,血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N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患者的股骨颈BMD、腰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影响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我中心2009年1月~2015年5月的18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数据分析,评估危险因素与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脑卒中6例(3.1%),死亡0例,心梗0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衰竭是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9.19,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对于合并肾功能衰竭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谨慎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PIH)患者发生眼底功能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6例PI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眼底功能病变,分为病变组和无病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H患者发生眼底功能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06例PIH患者中,发生眼底功能病变28例,发生率为26.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孕前体重指数(BMI)、蛋白尿、病程、孕周、红细胞比容、最高收缩压(SBP)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孕次、最高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23 kg/m2(OR=3.804,95%CI:1.346~10.749)、蛋白尿(OR=4.129,95%CI:1.795~9.497)、红细胞比容≥35%(OR=4.406,95%CI:1.517~12.797);最高SBP均值(OR=4.500,95%CI:1.914~10.576)是影响PIH患者发生眼底功能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敏  黄泳贤 《当代医学》2010,16(32):90-91
目的观察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36例,全面收集相关病史。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IMT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0.88mmvs0.64mm,P〈0.05);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22.5%vs16.7%,P〈0.05);血压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危险因素组、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组间的颈动脉IMT呈递增趋势(0.64vs0.76vs1.10,P〈0.05)。高血压病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吴兰兰  陈茂蓉 《重庆医学》2004,33(6):903-904
目的观察高血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择对照组40例,高血压组80例.使用美国DIASONICS GATEWAY fx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测量颈动脉IMT.结果高血压组动脉IMT明显增厚,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检查准确、可靠.为预防高血压痛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应积极重视对血压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孕妇发生复发性流产(RSA)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RSA发生的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建档的32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RSA将其分为正常组(n=234)和流产组(n=9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生RSA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孕妇的25-羟维生素D [25-(OH)D]、孕酮(P)、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期最低流速比值(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前月经周期、孕囊大小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探讨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组(n=70)和非高血压组(n=71),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测定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71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糖尿病非高血压组和合并高血压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BG)和胰岛素敏感性(IS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IMT、TC、LDL-C、FPG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IMT测量对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具有早期发现和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诸暨市3~12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12岁儿童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对5所幼儿园以及3所小学的2 436名3~12岁儿童进行了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结果显示:3~5岁儿童平均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70.3±30.4) nmol/L,6~10岁儿童为(55.9±20.0) nmol/L,10~12岁儿童为(51.1±17.4)nmol/L.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季节、户外活动时间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经常户外活动、规律服用鱼肝油是儿童保持维生素D正常水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3~12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9.
王齐增  范云操  叶晨希 《浙江医学》2016,38(17):1405-1409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入院或体检时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记录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3个月随访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25-(OH)D3降低(P<0.05);血清25-(OH)D3严重缺乏(<10滋g/L,n=29)者NT-proBNP及hs-CRP水平、NYHAⅢ~Ⅳ级患者的比例及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高于25-(OH)D3缺乏(10~20滋g/L,n=67)、不足(20~30滋g/L,n=20)及充足(>30滋g/L,n=16)者(均P<0.05),而LVEF则低于后3者(均P<0.05);NYHAⅢ~Ⅳ者及发生心血管事件者的血清25-(OH)D3、NT-proBNP及hs-CRP水平高于NYHAⅠ~Ⅱ者及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均P<0.01),而LVEF则低于后两者(均P<0.01)。血清25-(OH)D3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1),而与NT-proBNP及hs-CRP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低血清25-(OH)D3水平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血清25-(OH)D3水平预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831(95%CI:0.536~0.927,P<0.05),最佳诊断截点为(15.03±1.94)滋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7%和76.3%。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且心功能越差,水平越低,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早期检测血清25-(OH)D3水平有助于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探讨其与各种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组(n=70)和非高血压组(n=71),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测定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71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糖尿病非高血压组和合并高血压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BG)和胰岛素敏感性(IS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IMT、TC、LDL-C、FPG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IMT测量对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具有早期发现和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及非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A组年龄、BMI、FBG、HbA1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LDL-C、SUA在 T2DM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 RAS)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一部分,在颈动脉狭窄人群中早期发现RAS患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对入选的12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分析颈动脉狭窄和RAS及其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对临床指标和RAS之间的关系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RAS的发生率为21.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颈动脉狭窄人群中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对RAS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6.34(2.20~18.26)和3.67(1.29~10.46). 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可能是RAS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程度及对冠状动脉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126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比不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高血压患者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程度及对冠状动脉血管的共同影响。结果: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聚集,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高血压患者不同水平的聚集程度均高于阴性患者,并且聚集程度对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影响。结论:高血压的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2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性别、年龄、发热天数、急性期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作logistic相关分析.结果:126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66例(占52.38%),无扩张者60例(占47.62%).两组患儿年龄、发热天数、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发热时间、血钠浓度和冠脉扩张密切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冠状动脉扩张与患儿年龄小、发热时间长及血钠浓度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林苗  黄旭梅  林斌 《浙江医学》2003,25(7):403-404,409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方法 监测CAS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 (I组 )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 (Ⅱ组 )患者和颈动脉正常 (CAN)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 (24hMSP)、白天平均收缩压 (dMSP)、夜间平均收缩压 (nMSP)、24h平均舒张压 (24hMDP)、白天平均舒张压 (dMDP)、夜间平均舒张压 (nMDP)。 结果 CAS组及Ⅱ组的24hMSP、dMSP、nMSP均高于CAN组 (均P<0.05) ;Ⅰ组nMSP、dMDP、nMDP高于CAN组 (P<0.05) ;CAS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AN组 (均P<0.01) ,而舒张压的各项测值与CAN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结论 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造成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单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可导致动脉内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高血压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首发基金项目首钢地区的15年以上高血压患者1 628例,2009年4~7月对上述人群进行复查,将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361例,作为Ⅰ组,将高血压不伴脑卒中患者1 267例,作为Ⅱ组。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Ⅰ组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率、血脂异常率及糖尿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CRP、TC、TG、HDL-C、HDL-C等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发病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1.06和2.13。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管理,进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使人群获益并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