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4):1903-190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TLR/NK-kB、炎症介质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UC的患者,活动期UC患者和缓解期UC患者纳入AUC组和RUC组;另取同一时期在延安市人民医院体检发现结肠息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粪便并检测菌群数量,采集病灶黏膜并检测TLR/NK-kB、炎症介质的表达量,采集血清并检测炎症介质的含量。结果:AUC组和RUC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的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数目以及病变肠黏膜中TLR2、TLR4、TLR5、TLR9、NK-kB、HMGB1、TNF-α、IL-6、IL-17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HMGB1、TNF-α、IL-6、IL-17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AUC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的数目显著低于RUC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数目以及病变肠黏膜中TLR2、TLR4、TLR5、TLR9、NK-kB、HMGB1、TNF-α、IL-6、IL-17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HMGB1、TNF-α、IL-6、IL-17的含量显著高于RUC组;病变肠黏膜中TLR2、TLR4、TLR5、TLR9、NKkB、HMGB1、TNF-α、IL-6、IL-17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HMGB1、TNF-α、IL-6、IL-17的含量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拟杆菌的数目呈负相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数目呈正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能够通过激活TLR/NK-kB通路来增加炎症介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8):2484-2487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检测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内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作为UC组,结肠息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新鲜粪便并检测肠道菌群数目,采集病变肠黏膜组织并检测炎症反应分子、免疫细胞转录因子的表达量。结果:UC组患者肠道内肠球菌的数目以及肠黏膜内TLR4、NF-kB、TNF-α、HMGB-1、T-bet、RORC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目以及肠黏膜内SOCS2、SOCS3、Foxp3、GATA-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I度菌群紊乱和III度菌群紊乱UC患者肠黏膜内TLR4、NFkB、TNF-α、HMGB-1、T-bet、RORC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菌群正常及I度菌群紊乱UC患者,SOCS2、SOCS3、Foxp3、GATA-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菌群正常及I度菌群紊乱UC患者;III度菌群紊乱UC患者肠黏膜内TLR4、NF-kB、TNF-α、HMGB-1、T-bet、RORC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I度菌群紊乱UC患者,SOCS2、SOCS3、Foxp3、GATA-3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II度菌群紊乱UC患者。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会造成炎症反应激活、免疫应答紊乱。  相似文献   

3.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2):87-91
目的:研究普拉梭菌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免疫应答、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组、普拉梭菌组,后2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法建立UC模型,普拉梭菌组给予普拉梭菌的菌液灌胃干预。干预7d天后,比较3组间免疫应答、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的差异。结果:UC组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及肠黏膜中叉头框P3(Foxp3)、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1(claudin-1)、密封蛋白-2(claudin-2)的表达量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中白介素-17(IL-17)、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的含量及肠黏膜中视黄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ORγt)的表达量及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普拉梭菌组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及肠黏膜中Foxp3、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的表达量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目明显高于UC组,血清中IL-17、DAO、D-LA的含量及肠黏膜中RORγt的表达量及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的数目明显低于UC组(P<0.05)。结论:普拉梭菌用于UC小鼠的干预能够改善Th17/Treg免疫应答、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0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A组;另收集同期在医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采集所有入组者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测定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的菌群数量),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不同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疾病分期、病情严重程度UC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A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较B组低,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数量较B组高(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变范围UC患者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低于缓解期组,肠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重度患者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最低,中度患者次之,轻度患者最高,重度患者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最高,中度患者次之,轻度患者最低(P<0.05)。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活动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黏膜标本中梭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含量,探讨肠道膜菌群改变在U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UC患者(活动期组20例、缓解期组15例)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乙状结肠黏膜活检组织,提取标本细菌DNA,根据细菌的16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动期组的肠黏膜标本中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含量减少(P<0.05),但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缓解期组拟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减少(P<0.05),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含量无明显变化。活动期组患者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1,较对照组降低,而缓解期组与对照组B/E值均>1,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存在明显的菌群变化,以活动期UC更明显,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与病变肠段粘膜上菌群分布的差异,以探讨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广州地区40例肠道病变仅局限于乙状结肠以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用结肠镜分别在乙状结肠以上的正常肠段和乙状结肠以下的病变肠段取得粘膜标本,另选40例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标本中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健康人乙状结肠以上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分别为8.71±0.44、9.01±0.33、7.01±0.13,乙状结肠以下病变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为9.21±0.24、9.02±0.18、7.12±0.21,均无明显差异。(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8.92±0.37、9.15±0.17、7.22±0.24,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病变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6.52±0.76、7.49±0.31、9.67±0.22,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较健康人为低,大肠杆菌均较健康人为高。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肠段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4):128-131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 年9 月~2018 年9 月入院接受诊疗的120 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75 例,克罗恩病(CD)45 例,另选择50 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新鲜粪便,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肠道菌群;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的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结果 UC 组和CD 组粪便样本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UC 组和CD 组粪便样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柔嫩梭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UC 组粪便样本中的柔嫩梭菌数量高于CD 组(P<0.05),UC 组粪便样本中的拟杆菌数量低于CD 组(P<0.05);UC 组和CD 组C 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UC 组和CD 组各炎症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UC 组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存在相关性。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IBD 活动期患者的肠道菌群呈失衡状态,菌群的改变与炎症性肠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这为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则春 《医学综述》2014,(5):944-946
目的研究敏感抗生素复合益生菌治疗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来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56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数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益生菌组,分别采用敏感抗生素+激素治疗和敏感抗生素+激素+复合益生菌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及肠镜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益生菌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肠镜评分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益生菌组与治疗前比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联合益生菌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敏感抗生素联合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杨喜凤  张明亮 《医学综述》2007,13(23):1793-1795
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依赖于肿瘤间质中的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的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血管生成的每个环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酶,它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引起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现以VEGF、MMP-9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与肿瘤侵袭转移(尤其是胃癌)的关系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治疗肺癌兼顾治风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分析、中医文献的阅读,以及结合导师奚肇庆教授临证治疗肺癌的经验,初步探析治疗肺癌兼顾治风的运用.[结果]无论外风还是内风,在肺虚情况下,均可侵袭肺脏,同时与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胶结,日久积滞而成肺癌,并可导致肺癌的发展及转移.[结论]肺癌的发病机理复杂,风邪在肺癌发病、发展过程中均有促进的作用.在治疗时兼顾治风,可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电子健康体系建设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成效。系统介绍电子健康发展历程,结合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完善电子健康体系。通过现状分析对电子健康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即发展人本电子健康,并就如何发展人本电子健康事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两项新的研究显示,在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方面控制心率不仅与控制心律的疗效及操作相当,而且更加经济、安全。因而我们可以推测由于药物控制心率副作用较少,可能会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率。  相似文献   

17.
18.
我有一个叫Betty的病人,她今年75岁。从我认识她以来,她就一直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到现在已经快30年。尽管做了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置换,她还是痛得很厉害。而最近丈夫的去世使她的病情更糟了。现在,她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过去对她最有效的止痛剂即将从市场上消失。  相似文献   

19.
孙福金  吴广胜 《医学综述》2008,14(2):175-177
血管新生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白血病血管新生现象,VEGF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新生调节因子,白血病细胞不仅分泌VEGF还不同程度的表达VEGF受体,VEGF在刺激白血病细胞增殖、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动态检测血清VEGF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白血病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综述VEGF及其受体与白血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I have a patient called Betty. Betty is 75 and is weighed down by more than her share of troubles. She has had severe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as long as I have known her - which is approaching 30 years. Her pains, which are still severe despite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s, have been augmented by the recent death of her husband. Now she faces a further hurdle: the painkiller that is most effective for her is about to be with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