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中国民康医学》2019,(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影响。方法:将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两组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含量与EVLWI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32%(2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BUN、SCr、EVLW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保护感染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下调血管外肺水指数,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water,EVLW)的影响。方法将22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11)和B组(n=11),两组患者均按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方案复苏,A组予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万汶)+0.9%生理盐水复苏,B组予0.9%生理盐水复苏;分别于复苏前、复苏6 h、复苏24 h、复苏48 h收集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外肺水数据,并记录复苏后6、24和48 h液体复苏达标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后均可以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Lac)水平显著下降(P<0.05)。A组比较B组在复苏过程中更早(6小时)出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显著升高(P<0.05),肺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均无显著改变(P>0.05),B组EVLWI在复苏48 h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EVLWI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入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的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研究组采用PiCCO监测,根据监测得出的ITBVI与EVLWI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比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疗效与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治疗72 h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APACHEI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28 d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可使ITBVI、EVLW逐渐趋于正常,有效提高液体复苏成功率,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容量高渗液体对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成高渗盐水组(HS组)、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组(HSS组)、生理盐水组(NS组)、羟乙基淀粉溶液组(HES组),每组6只。注射内毒素制成感染性休克模型,分别使用不同液体进行复苏,使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结果4组均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休克时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HES组持续效应最长,HS组和HSS组类似,HSS组略优于HS组,NS组的维持时间最短。NS组的血管外肺水增加,其他3组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无论使用何种液体进行液体复苏,都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小容量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同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效果相似,且不增加血管外肺水。 相似文献
6.
7.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临床上并非罕见的综合征,特点为低血压、对血管收缩剂低反应性、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代谢障碍,细胞损害,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预后很差。对于其发病机制已有很多研究,但仍未完全被阐明。进行性低血压是感染性休克中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最关键的一步。而与体循环血管低阻力不同,肺循环在感染性休克中却表现为高压力、高通透性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呼吸指数(RI)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其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意义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55例入ICU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相关数据,评价各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5例患者中存活组35例,死亡组20例。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天的一般情况、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EVLWI和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第3天的RI、EVLWI值明显高于存活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ICU第1天、前3 d的液体平衡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液体负平衡患者病死率相对较低。两组患者EVLWI与RI呈明显正相关(r=0.642,P〈0.01),而与氧合指数无明显相关性(r=-0.135,P=0.325)。EVLWI3与预后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777±0.061),当EVLWI3〉8.8 ml/kg时,评价预后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2.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EVLWI动态变化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且EVLWI与RI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53例,其中山莨菪碱治疗组28例和非山莨菪碱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等常规治疗、观察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用大量山莨菪碱治疗。结果:山莨菪碱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2.85%、7.15%,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分别为64.00%、36.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山莨菪碱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7,(6):498-500
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使感染性休克的诊断、监测和治疗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然而,感染性休克仍是世界范围内的治疗难题,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很高。我国中草药提取物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具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和降低血乳酸浓度等作用,能降低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WANG Quan QIAN Suyun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2):1179-1181
该论文说明不同剂量HC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不同。小剂量可能有利于改善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的凝血紊乱,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大、中剂量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凝血紊乱的改善并不显著,大剂量HC甚至在某些指标上会加重损伤,可能促进高凝状态发生;中剂量HC作用介于两者之问。该结果为临床使用GC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辛伐他汀40 mg/d与20 mg/d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138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69例。A组给予辛伐他汀40 mg/d,B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检查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Scr、UAER水平均显著降低,但A组优于B组(P<0.05),2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时,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而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于金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复苏,待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达到15mmHg,静脉滴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对照组患者起始剂量为1μg/min,最大注射量≤25μg/min,维持剂量2μg/min;观察组患者起始剂量2μg/min,最大注射量≤50μg/min,维持剂量4μg/min。治疗6h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CVP、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血肌酐(creatinine,Cr)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48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h后,观察组患者的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I、MAP、CVP、BUN、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h后,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0.82% vs 10.20%,χ2=14.232,P<0.05)。结论 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可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对肾功能有一定损害,并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上达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常规检测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中发病后〈24h及24~72h患者出现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和33%,对照组分别为44%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时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上达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常规检测患者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中发病后<24h及24~72h患者出现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和33%,对照组分别为44%和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幅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2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资料,将确诊前后48 h内血小板下降比例<30%或血小板计数升高者作为对照组,血小板下降比例>30%者作为研究组,通过比较两组病例乳酸值、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感染部位、血小板下降比例,对影响28 d累积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28 d累积生存率(9.8%)明显低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1,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确诊脓毒症休克24 h内SOFA评分和确诊前后48 h内血小板下降比例>30%这两项指标与患者死亡结局有相关性(P<0.01);ROC曲线提示在脓毒症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比例>30%比血小板计数<100×109/L对死亡结局预测的特异性更好。结论: 脓毒症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比例超过30%预示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时机采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9例,其中23例患者(观察组)的血乳酸≥4 mmol·L-1,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经治疗6 h后血乳酸<2 mmol·L-1维持3 d,另26例患者(对照组)符合收缩压<90 mmHg或比基础值下降>40 mmHg、尿量<0.5 mL·kg-1·h-1、皮肤湿冷等传统的脓毒性休克临床表现。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行EGDT,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3 d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结果在治疗前及治疗1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 d,观察组的SOF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脓毒性休克治疗的最佳时机,可促使尽早干预,改善预后,血乳酸水平为临床上诊断、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0例感染性休克病例的围麻醉期的临床处理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其合理与有效的麻醉期处理.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方法,以咪达唑仑或依托咪酯,阿曲库胺或罗库溴铵和芬太尼等全麻.休克早期适当使用血管收缩药;休克晚期在扩容的基础上选用扩血管和正性肌力药物联合应用,术中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保护肾功能,防止肺水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充分的麻醉效果,安全完成麻醉和手术.其中2例术后合并ARDS无法脱离呼吸机3 d后死亡,余28例术后1~3 d后清醒拔管返病房.结论:适当偏浅的麻醉,完善的监测以及合理准确地术中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病人生存率地关键.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intravenous anesthetic propofol (PPF) ha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vitro and in pati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PPF ha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lipopolysaccharide (LPS)-induced septic shock by inhibiting the in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leukin-6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 in rats. Methods: Thirty six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PPF + LPS group and LPS group; n = 12 per group). Control group rats received a 0.9% NaCl solution (NS) by the tail vein. The PPF + LPS group rats received PPF (10 mg/kg bolus, followed by infusion at 10 mg/(kg·h) through a femoral vein cath-eter) 1 h before LPS (7.5 mg/kg) administration via the tail vein. The LPS group rats received injection of LPS (7.5 mg/kg) via the tail vein. Hemodynamic effects were recorded as well as mortality rates, and plasma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TNF-α, IL-6, HMGB1) were measured for the 24-h observation period. Results: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of the PPF + LPS group were more stable than those of the LPS group. The mortality at 24 h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LPS injection was much higher in the LPS group (58.3%) compared to the PPF + LPS group (25.0%).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cytokines (IL-6 and TNF-α) and HMGB1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PPF + LPS group compared to the LPS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Pretreatment with PPF reduced the mortality rate of rats and attenuated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responses in an endotoxin shock model through an anti-inflammatory action inhibiting induction of HMGB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