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基于现有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把肠道菌群作为“肾-肠轴”的中心环节,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靶点、新窗口。根据中医学理论,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慢性肾脏病的可能治疗作用;探究肠道菌群与脾,脾与肾在生理上互依互存,病理上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在治疗时,以从脾论治为原则,补虚扶弱而泄浊;以“通”为用,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泄浊毒、化瘀降浊,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痰热腑实证是急性脑中风的重要病理阶段,能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作为治疗痰热腑实证最重要的法则——化痰通腑法,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所致意识障碍的机制未完全清楚。本研究结合脑-肠轴研究成果,以脑-肠轴学说为核心,从脑肠互动探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痰热腑实证意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从肠治脑",运用化痰通腑法通过泻"浊",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借以平衡脑肠轴的功能,从而阐明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浊邪害清"所致意识障碍的机理。同时也从脑肠肽、肠道菌群多靶点为突破口,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远方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以脾肾亏虚为本,CKD进展至3~4期时,患者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瘀血浊毒内生,因此CKD 3~4期为治疗的关键时期。远方教授主张运用“健脾益肾,活络泄浊”法治疗CKD 3~4期,通过补益脾肾、活通肾络、通腑泄浊、芳香祛浊、解毒泄浊、降脂化浊等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肠道微生态及"肠-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关系,追溯中医学肾病治脾之理论渊源,从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以及肾病治脾的理论根源、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慢性肾脏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陶芳  孔薇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73-976
"肠-肾轴"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代谢物质影响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现通过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分析,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中药灌肠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柴胡汤及其"方剂要素"对NAFLD模型大鼠"肠-肝轴"作用机制进行相关分析,揭示大柴胡汤的配伍规律。方法:105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疏肝利胆组、健脾化痰组、通腑泄浊组、大柴胡汤组,按照方法造模及给药,检测"肝轴"及"肠轴"相关指标,采用Critic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轴"以及"肠轴"各个指标权重之和Z_(总1)、Z_(总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吡格列酮组、疏肝利胆组、通腑泄浊组以及大柴胡汤组"肝轴"各个指标权重之和Z_(总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吡格列酮组、健脾化痰组、通腑泄浊组以及大柴胡汤组"肠轴"各个指标权重之和Z_(总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通腑泄浊方剂要素对改善NAFL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优势显著,能提高NAFLD大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萨特氏菌属、假丁酸弧菌属细菌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结论:大柴胡汤中疏肝利胆方剂要素主要通过疏利肝胆作用显著调节肝脏脂质代谢以及肝脏免疫功能,即调节"肝轴";大柴胡汤中健脾化痰方剂要素主要通过健运脾胃、化痰作用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即调节"肠轴";大柴胡汤中通腑泄浊方剂要素主要调节肠道菌群;大柴胡汤全方则可同时作用于"肝轴"和"肠轴",对NAFLD模型大鼠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肾轴"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屏障损伤,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系统性炎症的发生,进而加速肾脏疾病进展。本文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中医发病机制入手,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的双向作用关系。同时,介绍了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治疗策略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旨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名中医叶景华主任出身于中医世家,毕生致力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喜用通腑泄浊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肾病,尤擅大黄的应用。现将我科应用叶景华通腑泄浊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脑病有效一验案报道如下。陈某某,女性,84岁,患者4年前诊断为慢性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失调是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至尿毒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其特征就是益生菌减少、能产生尿毒素的条件致病菌(产尿素酶菌群、产内毒素菌群以及产代谢毒素菌群)增多。"肠-肾轴(gut-kidney axis)"学说和"慢性肾脏病-结肠轴(chronic kidney disease-colonic axis)"概念的核心观点认为,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加剧尿毒素蓄积和诱导全身性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初步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以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为代表的益生菌和以菊粉、低聚半乳糖为代表的益生元,还有鲁比前列酮、活性炭吸附剂等都可以针对CKD患者体内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减轻尿毒素蓄积和抑制全身性微炎症反应等途径而改善肾功能。不仅如此,一些经口服或肠道给药的单味中药、中药复方还有中药提取物(大黄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节肠道细菌,保护肠道上皮屏障,减轻尿毒素蓄积,延缓CKD进展。其中,大黄类经方——大黄甘草汤(浓缩颗粒TJ-84)改善肾衰竭动物模型体内尿毒素蓄积的靶点不是肾脏,而可能是"肠道菌群所启动的肠-肾轴"。基于此,针对中、晚期CKD患者肠组织中肠道菌群相关的病理因素(紧密连接蛋白、辅助性和调节性T细胞等)的干预性研究可能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CKD)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延缓CKD 的进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源性尿毒素与CKD 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延缓CKD 进展的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结肠给药治疗CKD 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其可延缓肾衰进展,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CKD 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最新肠肾轴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提供数据和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该病的不可逆性,大部分患者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没有特效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终末期肾病多采用透析、肾移植等方法。随着对祖国医学理论的不断挖掘,中医方法可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然而目前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当以扶正为主还是祛邪为主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对中医“肾主气化”理论的重新认识,旨在探讨“肾失气化”对慢性肾脏病“损不可复”病机的影响,提出恢复“肾主气化”功能为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的核心,强调以“扶阳”之法贯穿本病始终,在邪实证候突出时兼以祛邪,以期对“肾主气化”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疾病,以大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以及炎症引起的溃疡为主要特征。它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且每次的发作都是前次基础上的加重,在治疗上比前次时间长,取效慢,花费多。用药贵。因此对于本病抗复发的研究,会给本病的治愈带来希望。文章根据《内经》"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之说,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原因与肾虚有关,提出补肾(温肾阳与补肾阴)能改善疾病缓解期,缓解症状,并能有效防止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并以补肾可调节肠道免疫功能,而阐述了其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KD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伴随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与患者遗传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由超过一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维生素,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的提出,有关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已成热点,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献主要目的是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佳且预后较差.在脑肠轴理论的影响下,西医将益生菌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运用于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中医体系以"脾肾相关""肾通于脑"及"脾为上下枢机"为基础,构建了脾肾-脑相通理论.在此...  相似文献   

17.
刘莉云  李明 《内蒙古中医药》2021,(1):146-147,168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难治病,致病因素多样,脑肠轴学说的提出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对通过脑肠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从脑肠轴学说出发,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机理,以期将现代理念与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学"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对带下产生、调节、治疗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借鉴先贤的理论成果,分析带下产生、调节及治疗等环节与中医生殖轴的关系。结果:带下的生成及量、色、质的变化均受"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调节,这一生殖轴理论对带下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中医生殖轴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女性生殖生理的认识,为妇科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