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JBT组(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和JWT组(拘禁导丝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JBT组边支闭塞或夹层、边支置入支架、边支血管残余狭窄和边支血流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时, 比较应用拘禁球囊主动与被动扩张技术对边支保护的效果.方法 78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 分为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 (n=41) 和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 (n=37) 2组, 观察分析边支血流的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 (MBG) 、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 和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 边支TIMI、MBG及TMP分级达到3级的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患者比例达到93%,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动扩张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4%,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时, 边支球囊主动扩张与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均能够很好的降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血流明显减慢甚至阻断的风险, 但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地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使用切割球囊和补救性拘禁球囊两种边支保护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102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依据不同的边支保护方法,分为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n=47)和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n=55) 2组,2组在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观察及比较边支血流TIMI、MBG分级和边支开口血管C-F型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TIMI、MBG分级达到3级的患者比例为85.1%,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切割球囊保护边支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0,应用补救性拘禁球囊保护边支组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适宜的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在PCI治疗过程中对边支进行保护时,使用切割球囊技术可以减少边支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单导丝保护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对照组术后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冠脉真性分叉病变在进行主支支架植入术时,边支球囊潜埋与边支导丝保护2种方法对边支的保护效果。方法:44例冠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球囊潜埋组(20例)和导丝保护组(24例)。比较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边支丢失率、导丝交换时间、完成导丝交换所接受X线暴露量及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TNT-h)升高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结果:两组边支开口受累及率、边支丢失率、术后缺血性胸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边支开口严重累及率、导丝交换时间、X线暴露量、造影剂用量、术后血清TNT-h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8~12个月,两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球囊潜埋技术较导丝保护技术可以明显减轻因斑块变形、移位造成的边支开口受累及的严重程度,保证交换导丝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减少心肌损伤,且不增加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埋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和单导丝边支保护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血流分级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埋球囊有助于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球囊拘禁技术(JBT)与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JWT)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5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患者,在PCI前随机分为球囊拘禁组和导丝保护组,所有患者先采用主支植入支架的术式,分支用球囊拘禁保护者为试验组,分支用导丝保护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支架植入术后因斑块和界嵴移位,分支夹层等导致分支受累加重或闭塞的发生率,以及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支受累和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因分支受累改变成必要时T术式(T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拘禁技术较传统的导丝保护对分支保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拘禁球囊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71例患者,分为两组:拘禁球囊边支血管保护组(A组,28例)、传统边支血管保护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X射线曝光时间、介入耗材使用的数量和总费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对拘禁球囊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复查造影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PCI相关指标(使用球囊数量、PCI手术时间、射线暴露量、使用导丝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费用)的比较中拘禁球囊组要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边支保护组(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降低患者介入相关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拘禁半充气球囊在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明显的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拘禁半充气球囊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拘禁半充气球囊组行拘禁半充气球囊术,对照组行双导丝术,记录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到随访6月期间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六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拘禁半充气球囊组的边支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6个月,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个月无MACE发生,但随访3个月以及6个月时有患者出现MA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半充气球囊技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在PCI支架置入术中有良好的侧支保护,且有良好的即刻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的风险,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确诊为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对象150例;应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对象150例。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病情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主支进行单支架置入术,对照组患者的分支进行球囊对吻术或简单支架术,而观察组患者行Jailed球囊术.治疗前均已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未应用者给予术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及300~600 mg氯吡格雷或180 mg替格瑞洛顿服.介入治疗后均采用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 qd(替格瑞洛90 mg bid),最少坚持服用1年,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n长期口服.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参数(PCI操作时间(min)、曝光时间(min)、造影剂用量(mL)、植入DES数量(枚)、手术费用(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术后半年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参数、术后半年内不良心血事件的发生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57.34±2.5)min、曝光时间(9.58±1.8)min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操作时间(78.21±3.5)min、曝光时间(21.51±2.5)min,观察组造影剂容量(88.11±4.3)mL、置入DES数量(1.6±0.7)枚显著少于对照组造影剂容量(142.5±3.7)mL、置入DES数量(2.0±0.6)枚(P<0.05).结论 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操作更加简单,且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冠心病原位大血管病变的技巧,以降低夹层的发生率和提高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60例为行DCB而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病变的患者,分为试验组(“点式小压力扩张联合整体扩张”)和对照组(常规扩张)。试验组先在病变最狭窄处及两端做3~5 atm(1 atm=1.013×105 Pa)“小压力点式扩张”,之后常规6~10 atm依次全程扩张。对照组用切割球囊直接常规6~10 atm压力从病变远端至近端依次扩张。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术中C型及以上血管夹层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C型及以上夹层的发生率分别为0.42%和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CB应用率分别为99.58%和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CB释放后新出现或加重为C型及以上夹层为0.42%和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切割球囊时以“点式小压力扩张联合整体扩张”的处理方式比常规处理方式发生C型及以上夹层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应用药物洗脱球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4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选用普通球囊治疗,观察组则应用药物洗脱球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管腔直径变化以及治疗后患者二次再狭窄率与Mehran再狭窄分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再狭窄率为4.76%(2/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9%(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ehran再狭窄分型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应用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可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重要补充治疗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在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住院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药物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即刻效果及随访9~12个月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术前MLD、术后即刻M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9个月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晚期管腔丢失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针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采取药物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不仅能确保手术即刻疗效,还能改善其预后情况,降低其他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辅助COOK球囊子宫支架对于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价值。方法:宫腔粘连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3个月后粘连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粘连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月经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辅助COOK球囊子宫支架能够有效地防治宫腔再次粘连,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45例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行球囊支架对吻术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术中病变特点及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床事件情况的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共有48处分叉病变处成功进行了球囊支架对吻治疗。其中大多数病变为(70.8%)为Medina1,1,1型。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主支为100%,分支为96%。2例患者边支置入支架。术中边支内被拘禁的导丝及球囊均能顺利撤出。住院期间及出院1月内无明显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单支架方法(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球囊支架对吻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