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瘤栓塞、脑脊液置换联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为单纯药物组(n=34)、栓塞术组(n=30)及栓塞术+置换术组(n=26)。对比3组患者的脑脊液恢复时间、疼痛时间、颈项强直时间、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在脑脊液恢复时间、疼痛时间、颈项强直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的对比上,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栓塞术+置换术组显著优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栓塞术+置换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观察组),并与前期30例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察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结合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吴云龙 《当代医学》2021,27(32):148-149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手术)和研究组(血管栓塞介入),每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手术指标,降低患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a 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介入栓塞术治疗组),每组患者各2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颈项强直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没有再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a SAH,能明显缩短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和颈项强直持续时间,明显降低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3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行脑脊液置换中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本组病例中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低颅压等并发症。结论做好脑脊液置换前后护理,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可以及时避免不良反应,减少脑脊液置换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收益率63.8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收益率36.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9.44%(P〈0.05).结论 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相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研究组给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近期疗效、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73.1%,高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的大脑前、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低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8例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128例患者(133个动脉瘤)中瘤腔完全栓塞93个(69.9%),次全栓塞37个(27.8%),不完全栓塞3个(2.3%)。窄颈动脉瘤次全栓塞和完全栓塞的比率明显高于宽颈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4.8±0.4)分,治疗后为(2.1±1.8)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死亡15例(11.3%),其中手术相关死亡1例(0.8%)。在急性期使用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2例(9.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8%)。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行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我院在2010年12月到2015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中26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4例行血管内栓塞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和费用、完全闭塞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观察两种术式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GOS和mR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夹闭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显著低于栓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的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如短暂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破入脑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可以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术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临床对开颅术和介入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效果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探讨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aSA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6年5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41例,行颅内夹闭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短期疗效。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24 h后IgA、IgG、IgM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患者IgA、IgG、IgM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71.43%,对照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48.78%,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短期治疗效果更佳,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不同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的疗效. 方法把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分为常规置换组(常规组)、充分脑积液置换组(充分组),对各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组头痛缓解迅速,脑膜刺激征消失快,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常规组并发脑梗死1例,脑积水2例; 充分组并发脑梗死1 例.结论 充分的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迅速缓解头痛,减轻脑膜刺激征,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医学》2017,(2):108-109
目的研究体积栓塞比(VER)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及后期动脉瘤再复发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01—2016-12间接收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就患者进行VER测量并根据VER的值确定是否进一步栓塞。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患者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症状、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缓解程度等症状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动脉瘤二次破裂、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6.67%,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377)。结论 VER是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于栓塞术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aSA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恢复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患者,可加快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效果优于单用血管内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并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及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30 mg/d,2~4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尼莫地平30 mg/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有效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吉林医学》2010,31(28):4896-48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1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GO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93.4%(5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的消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再出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韩春红 《西部医学》2010,22(12):2355-2356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成两组,奇数组24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偶数组24例为实验组,对其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局。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康复出院率(79.17%)明显高于对照组(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程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动脉瘤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65±1.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30±1.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优于开颅夹闭治疗。  相似文献   

19.
陈进  金卫星  祝斐 《当代医学》2021,27(32):97-9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研究组恢复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近期效果,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命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对照组的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负性情绪评分和NIHSS评分,以及提高生命质量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