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市东华医院收治需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研究组均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将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白细胞残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而两组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间以及内输注1 h和输注24h后的CC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显著少于输注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商丘市各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100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观察组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所有患者均在输注前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浓缩血小板安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弥补单采血小板用量的不足,对大出血需急救的患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方便选择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其血小板分离方式的异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手工分离血小板,观察组予以单采分血小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输注有效率(73.33%)较观察组(9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较观察组(20.00%)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单采还是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而言均具有提高患者血小板指数的作用,但相较而言,单采输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40例急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新鲜血小板)和对照组(冰冻血小板),在输注后24h分别记录两组的相关参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的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体内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上升,其中,观察组上升率为91.25%,对照组上升率为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践,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均能起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效果,但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新鲜血小板的外周血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因此,在抢救出血患者时,可将冰冻血小板作为单采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80 ℃低温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7例随机分成常温组63例,低温组64例,分别输注常温或低温保存的血小板,每人每次1个治疗剂量(1人份),观察输注后1~24 h的有效率、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比输注前提升之中位数和不良反应.结果:常温及低温保存血小板各输注63例123人次和64例105人次,输注后有效者人数百分率和有效人次的百分率、血小板升高的人次百分率、输后血小板增加值中位数分别为93.65%、86.89%、82.64%、15.5与92.13%、90.48%、83.81%、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患者输注42例83人次和45例81人次,结果依次为97.62%、85.54%、80.25%、11和93.33%、91.36%、81.48%、7,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患者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结果依次为93.33%、91.36%、81.48%、7和89.47%、87.50%、87.50%、16,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常温保存血小板发生发热反应2人份,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发生过敏反应2人份,分别占1.63%和1.90%,两者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保存血小板适用于需要输注血小板的各类患者,其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少白混合血小板的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残留量、无菌试验等指标及临床输注效果,评价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方法:应用富含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通过无菌接驳混合在一起,进行白细胞过滤,并测定86例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观察158例少白混合血小板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指数(CCI)的变化。结果:91.8%(79/86)的少白混合血小板的几项特定指标与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要求相符;142例患者输注少白混合血小板后止血或出血改善,CCI>10000。结论:少白混合血小板应用于临床能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能节约血源,弥补单采血小板的不足,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相似文献   

8.
机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机采冰冻血小板输注在因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患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 0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随机分为冰冻血小板输注和新鲜血小板输注两组 ,观察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和出血情况的改善。结果 两组输注血小板后均有效 ,临床症状缓解 ,出血停止或减少 ,输注后 1,2 4h较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输冰冻血小板组和输新鲜血小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各有 1例低热和轻度皮疹 ,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效果 ,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经去白细胞、混合、辐照后在质量、功能方面的变化。方法采用经典比浊法检测血小板的凝集功能;采用纠正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估临床输注效果。结果血小板凝集功能在去白细胞、辐照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1,P〉0.05);去白细胞混合辐照手工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与去白细胞辐照机采血小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05)。结论多袋浓缩血小板经去白细胞混合辐照后输注的方法科学、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与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到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差异;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4 h的血小板数量,对比变化情况;同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达到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 h,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均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效果较好,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小板数量增多,达到止血效果,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与安全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轻离心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将上清液挤压转移到血小板专用保存袋.然后用生理盐水重离心洗涤2次,移出全部上清液,再加入已经分离出的单人份新鲜血浆200 mL悬浮液即为1个治疗量的LDPPCs悬液.用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LCR)、血小板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等指标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比较由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的单采血小板与LDPPCs的PAC-1与黏附率.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16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LDPPCs,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24 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混合、洗涤前后血小板P-LCR、pH值和Ca2 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单采血小板和LDPPCs的PAC-1和黏附率均<10%,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输后CCI及血小板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安全,疗效确切,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TP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应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5%vs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稍低于对照组(28.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三种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常用3种治疗手段,以确定较为有效的方案。方法:将确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72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加大剂量组(加大血小板输注量)、洗涤组(输注涤血小板)、免疫球蛋白组(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观察3组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后Plt改变,校正血小板增值(CCI)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加大剂量组Plt有升高,但下降较快;洗涤组Plt无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组Plt明显升高,P〈0.05,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CI值表示临床有效;免疫球蛋白组与加大剂量组能改善出血症状。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与加大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量均有改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以前者作用明显,而输注经洗涤血小板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在接受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探讨有助于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方法:对223例曾经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按照输注的血小板类型分为单采辐照、单采非辐照、手工辐照、手工非辐照4组,通过CCI值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输注后疗效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在单采和手工血小板中,辐照组的有效输注率均略高于非辐照组,在辐照和非辐照血小板中,手工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观察,患者输后有明显症状改善者单采血小板优于手工血小板。但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差异。结论:总体上手工血小板的输注疗效不亚于单采血小板,辐照血小板有助于提高输注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辐照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刘英  王姣杰  李建斌  单泓 《北京医学》2010,32(5):400-401
目的探讨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袋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测定保存前及保存第1、3、5天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率;观察两种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改善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保存前及保存第1、3天时CD6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至第5天时,辐照组CD62P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输注后,出血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其回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辐照的等量血小板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对恶性肿瘤GP方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加服中药。观察两组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的天数,比较10 d内血小板升至正常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加快,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无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方案配合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可减轻出血症状,加快血小板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对临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及所采集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含量,分析两者的差异,探讨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观察组(固定捐献血小板连续时间大于1年的献血者)与对照组(首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采血前的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测量所捐献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Plt)的含量、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Hb减小(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lt、RBC、H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捐献的血小板产品中观察组较对照组Plt含量下降(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PV、PDW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红蛋白显著降低,所捐献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需关注频繁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保证献血者健康及受血者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坚  邓克非  邓世权 《四川医学》2004,25(4):470-471
目的 比较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 ,引起血小板减少 ,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0例化疗后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的恶性肿瘤病人 ,随机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 (下称机采组 )和手工浓缩血小板 (下称手工组 ) ,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及皮肤、粘膜、脏器出血改善情况。结果 ①机采组血小板计数升高 ,平均达 81× 10 9/L ,明显高于手工组 45× 10 9/L(P <0 0 5 )。②机采组改善出血有效率为 10 0 % ,手工组有效率为 5 3 % ,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机采浓缩血小板疗效优于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输注 ,使血小板计数升高并能有效改善出血 ,是恶性肿瘤化疗后的重要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高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164-116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和凝血功能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进展率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进展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2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68例C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发病前24 h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对照组78例(发病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研究组90例(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两组近期、远期疗效,溶栓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和死亡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