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对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等功能的影响,为更深入地研究创伤后肠道损伤及其保护提供理论及诊治依据.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C)、单纯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组(Ⅰ)、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再灌1h组(Ⅰ/R1h)、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再灌2h组(Ⅰ/R2h)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再灌4h组(Ⅰ/R4h).动物活杀后取血和小肠组织,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观察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测定血浆D-乳酸浓度以判断小肠通透性;测定血浆中D-木糖含量以作小肠吸收功能的诊断;肠道给予葡聚糖蓝来测定肠蠕动的长度.与此同时,还进行小肠组织脂质过氧化(MDA)的测定和普通小肠光镜检查.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浆DAO较C组显著升高(P<0.05),而小肠组织DAO则在各组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在Ⅰ/R 2h和Ⅰ/R 4h组降低显著.血浆和小肠组织DAO的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缺血再灌注后小肠D-木糖的吸收呈显著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后各组D-乳酸的浓度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Ⅰ/R1h和Ⅰ/R2h组升高显著(P<0.05);给予葡聚糖蓝后各组小肠染色长度均显著较C组有增加(P<0.05);小肠MDA含量在Ⅰ/R2h和Ⅰ/R4h组有升高,Ⅰ/R4h组较C组显著升高(P<0.05).小肠组织HE染色光镜检查见小肠绒毛有较多嗜酸性白细胞,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小肠绒毛出血.结论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性及肠蠕动功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时门、体循环 D-乳酸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肠粘膜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阻断75分钟后松夹进行重灌注的模型,分别于术前,阻断末,松夹后0.5,2,6小时活杀动物,观察门静脉和体循环 D-乳酸水平、血浆内毒素含量及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缺血75分钟后大鼠门静脉 D-乳酸水平较伤前值显著上升(P<0.05),再灌注后呈进一步持续升高趋势。外周血 D-乳酸的改变与门脉血基本一致,各时相点与门脉血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血浆 D-乳酸含量与肠粘膜损伤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此同时,大鼠肠缺血75分钟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迅速上升,再灌注后2小时达峰值。结论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屏障破坏。使门、体循环 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其含量与小肠粘膜损害密切相关。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应用于急性肠粘膜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小肠缺血—再灌注24h小肠粘膜形态学,腹腔淋巴结细菌培养、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改变及生长激素对其改变的影响。结果 小肠缺血—再灌注24h,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增加,绒毛高度和数量显著降低,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腹腔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升高;生长激素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 生长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屏障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营泻瘀方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组(n=24)、清营泻瘀方治疗组(n=24)和大承气方治疗组(n=24),后3组按造模后处死时间的不同又分别分为术后2h组、术后24h组和术后48h组,每组8只。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min的方法诱导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观察再灌注后2h、24h和48h肠黏膜的病理改变以及血清中TNF-α、IL-10和血浆中D-乳酸的水平。结果:清营泻瘀方和大承气方都能够减轻肠黏膜的损伤,降低血中TNF-α和D-乳酸的含量(P0.05),晚期降低IL-10水平(P0.05)。清营泻瘀方在在保护肠黏膜和降低血D-乳酸的水平方面优于大承气方(P0.05)。结论:清营泻瘀方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屏障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荡涤肠胃宿垢,减少细菌移位、调节炎症介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自噬在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9~12周龄,体重25~29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后处理+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IPO+3-MA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于恢复灌注前3 min给予3个循环灌注30 s,缺血30 s的处理。于再灌注2 h时采集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Chiu评分,计算肠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IR组和IPO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和I-FABP的浓度及肠组织含水量升高,肠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P<0.05);与IIR组比较,IPO组Chiu评分降低,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期经肠腔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家兔24只,随机均分成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氧液处理组(HOS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Sham组只开腹游离但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另两组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SMA1h。HOS组于缺血期以20ml.kg-1.h-1恒速向肠腔灌注高氧液1h,I/R组则以相同的方式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松开动脉夹再灌注2h后取标本。光镜下观察各组肠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和肠道的氧摄取率(ERO2);定量分析门静脉血中细菌内毒素(ET)含量;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乳酸(Lac)水平;观察细菌移位率。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光镜下肠黏膜损伤严重,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ERO2均明显下降,血液中ET含量、Lac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同时出现了广泛的细菌移位;经肠腔灌注高氧液(HOS组)能够明显改善小肠黏膜损伤及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显著提高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及ERO2;明显降低血液中ET、Lac和TNF-α水平(P<0.05或P<0.01),同时显著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P<0.05)。结论肠腔灌注高氧液能够显著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p38MAPK抑制剂SB203580组(SB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组和SB组夹闭SMA 1 h再灌注6 h,SB组缺血前30 min经股静脉注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 100μg/kg。于再灌注6 h时,处死大鼠,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小肠组织TNF-α含量、p38MAPK、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在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并进行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血浆TNF-α浓度、DAO活性及小肠组织p38MAPK、ICAM-1表达、TNF-α含量、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升高,SB组血浆DAO活性、小肠组织ICAM-1表达、TNF-α含量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升高(P〈0.05);与I/R组比较,SB组血浆TNF-α浓度、DAO活性及小肠组织p38MAPK、ICAM-1表达和TNF-α含量、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降低(P〈0.05)。结论p38MAPK参与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通腑颗粒对肠缺血-再灌注(I/R)状态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EN)时小肠耐受能力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32只,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恢复灌流造成肠I/R损伤,复流后4h实施EEN,将瑞代营养液(4 ml·kg~(-1)·h~(-1))经肠黏膜张力计管持续滴注3h直至动物出现肠道不能耐受症状时停止,间隔6h后再次实施EEN,直至动物肠道能够耐受为止。动物随机分成单纯EEN组(EEN级)、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后EEN组(I/R EEN组),I/R EEN 通腑颗粒组(I/R EEN TF组),每组8只。检测小肠黏膜PCO_2(PiCO_2)、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I/R后各组PiCO_2和血浆DAO均较单纯EEN组显著升高,并有明显的肠黏膜病理损害。肠I/R EEN组上述病变最重,肠道不能耐受发生率(87.5%)显著高于EEN组(O)和I/R组(12.5%)。通腑颗粒治疗组小肠功能指标的变化显著轻于I/R EEN组,表现为肠PiCO_2和血浆DAO活性明显降低,肠组织病理损害减轻。结论:通腑颗粒能显著改善肠组织灌流及功能指标,减轻肠黏膜的病理损害,提高犬I/R时小肠对早期肠内营养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小肠黏膜屏障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传统肠外营养组(TPN组)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组(TPN+Gln组)3组,每组10只。TPN组和TPN+Gln组构建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后予完全肠外营养5d。观察3组小肠黏膜形态、血浆D-乳酸、内毒素、TNF-α、IL-6水平及小肠黏膜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TPN+Gln组与TPN组相比,小肠黏膜组织形态明显改善,血浆D-乳酸、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性降低,HO-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可以明显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小肠黏膜屏障损伤及炎性反应,保护黏膜屏障完整性,并促进HO-1 mRNA表达及HO-1合成。HO-1及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抗凋亡及抗炎作用可能是谷氨酰胺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营泻瘀方联合力肽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屏障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中药组(清营泻瘀方)、西药组(力肽)、合用组(清营泻瘀方联合力肽)各16只,后4组按造模后处死时间再分别分为术后2 h组和术后24 h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的方法诱导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别观察再灌注后2 h和24 h肠黏膜的病理改变以及血清中TNF-α、IL-10和D-乳酸的水平.结果:清营泻瘀方和力肽都可以减轻肠黏膜的损伤,降低血中IL-10和D-乳酸水平(P〈 0.05),但清营泻瘀方在再灌注24 h降低IL-10的水平方面优于力肽(P〈 0.05),清营泻瘀方联合力肽在保护肠黏膜和降低血D-乳酸的水平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清营泻瘀方或力肽(P〈 0.05).结论:清营泻瘀方联合力肽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荡涤肠胃宿垢,减少细菌移位,调节炎症介质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