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DIC颅内出血,全反式维甲酸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不仅有诱导分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可迅速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本文综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凝血障碍及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予全反式维甲酸40~60mg/d,持续服药至缓解,缓解后与化疗药物序贯治疗,用药前后检察患者血象及骨髓象。结果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率达91%,达缓解天数平均44d,所需维甲酸总剂量2648mg。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80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观察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完全缓解率、5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实施全反式维甲酸、全反式维甲酸的联合用药方案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联合化疗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1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达完全缓解后序贯应用联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方案治疗。结果:16例中1例早期死亡,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完全缓解者,其余均完全缓解,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21~67d。结论:本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能获得高完全缓解率,降低复发率,缩短诱导时间,可望获得长期无复发生存。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观察庞华,张宏泉,刘安栋我院自1988年以来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现部分患者骨髓发生抑制,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1病例来源为我院1988年至1993年1月收治患者,...  相似文献   

6.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所致的皮肤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所致的皮肤损害郭晓楠林凤茹张学军徐世荣姚尔固我们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所致的皮肤损害(皮损)进行了总结。材料和方法1病例我院血液科1989年1月~1996年8月收治的APL患者,均经外周血...  相似文献   

7.
背景:实时定量RT-PCR只能间接地反映融合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不能在细胞原位直观反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细胞内PML-RARα融合蛋白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前后的相对表达量。目的:探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融合蛋白PML-RARα表达的动态变化在判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全反式维甲酸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干预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典细胞株NB4细胞或来源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NB4细胞PML-RARα蛋白的表达,以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PML-RARα mRNA的表达作为对照,以评价免疫荧光技术的可靠性。结果与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无论是体外培养的NB4细胞,还是患者骨髓内的NB4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干预前细胞内均可见大量红色的融合蛋白PML-RARα,大小不均一、形状不规则,全反式维甲酸干预后,NB4细胞内红色的融合蛋白PML-RARα形状逐渐规则,弥散状态变为散在分布,且随着全反式维甲酸干预时间的延长,原有的弥散状态逐渐消失。实时定量RT-PCR测得的PML-RARα mRNA的变化趋势与免疫荧光相一致。说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ML-RARα能够更为直观地判断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序贯化疗的观察李建忠吴齐男王郁杰李志春张广志郭超邢明礼我们采用序贯化疗方法对21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治疗并长期随访,现总结分析如下。病例和方法1病例自...  相似文献   

9.
全反式维甲酸和小剂量三尖杉酯碱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纪淑仪傅承彬王信珙王俊和杨艳丽我院近3年来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小剂量三尖杉酯碱(LD-Harr)治疗1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病例初治APL患者...  相似文献   

10.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清IL-6水平的观察曾慧兰陶瑞芳张学光陈子兴夏学鸣孙爱宁王江方郑列琳张毅谢玮我们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以探讨IL-6与...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陈钰,吴方,李军民,张芬琴,沈志祥最近我们对8例初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LD-ATRA)治疗,结果如下。材料和方法1病例初治APL患者16例,随机分为A、B二组。1....  相似文献   

12.
邓宏武  郭洪涛 《新医学》1997,28(3):142-143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8例临床观察河北峰峰矿务局第一医院(056200)邓宏武郭洪涛我院自1989年开始用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取得较好疗效,现将18例资料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收集1989...  相似文献   

13.
张敏  张斌  胡玉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64-516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治愈率最高的一种类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治疗可使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a无病生存率达到94.7%。但在治疗过程中5%~27%的患者可并发亚砷酸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序贯治疗,对照组给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完全缓解率、白细胞值、感染率、病死率、PML-RARa转阴率、复发率、生存率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达到CR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CR率及PML-RAR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期病死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及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总结50例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用药前准备、用药中护理、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健康指导等,认为此种方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疗效、副反应及相关综合征等方面的现状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维甲酸,维甲酸受体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甲酸、维甲酸受体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董硕综述陈竺王振义审校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一类衍生物,80年代末,Huang等[1]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TRA)能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成熟并使它们失去增殖能力,从而在临床上取得缓解,完全缓解率达...  相似文献   

19.
马香香  梁新平 《护理研究》2006,20(7):1970-1970
全反式维甲酸(以下简称ATRA)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05年11月25日收治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在服用ATRA第13天出现了维甲酸综合征表现,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病情缓解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常见并发症。APL最大的特征是威胁生命的出血。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引起促凝活性增强和高纤溶状态,原发性纤溶在APL患者的出血中起一定作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APL可显著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率及出血死亡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