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stent placement)不同手术方式对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PTA及支架置入术对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 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7篇,累计病例为519例,共614个患肢,其中单纯行PTA的患肢为323个,PTA+Stent为291个。术后6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Stent组优于PTA,OR=0.47(0.27~0.84,95%CI)(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继发性开通情况,与Stent相比较,PTA似乎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OR=1.27(0.87~1.86,95%CI)(P〉0.05);OR=1.22(0.81—1.82,95%CI)(P〉0.05);OR=1.34(0.78~2,30.95%CI)(P〉0.05)。结论对于股胭动脉阻塞性疾病(≤10cm),支架置入术6个月内的原发性开通情况好于单纯PTA,但是对于远期疗效及继发性开通情况,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支架置入术较单纯PTA优越。  相似文献   

2.
股腘动脉双通路介入治疗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仰卧位顺行再通失败后,股腘动脉双通路技术在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顺行开通失败后改经腘动脉逆向穿刺并配合顺行开通术的股浅动脉CTO患者36例,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其中11例有静息痛,5例足趾缺血性溃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为(88.4±5.6) mm,平均踝-肱指数(ABI)为0.52±0.12.手术均先采用经对侧股动脉穿刺顺行开通,失败后取仰卧位结合透视或路径图导引下经腘动脉逆行穿刺,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后再作闭塞段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d、1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症状及血管通畅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开通闭塞段动脉,共植入支架68枚,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夹层、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间歇性跛行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1个月超声随访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6个月有6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无明显症状;术后12个月27例中有13例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复查造影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11例术前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6个月随访中未再出现静息痛.5例足部溃疡患者中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3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愈合.ABI由术前0.52±0.12改善至术后1 d 0.83±0.16(n=36,P<0.05),术后1个月0.82±0.12(n=36,P<0.05),术后6个月0.75±0.10(n=36,P<0.05),术后12个月0.68±-0.13 (n=27,P<0.05).结论 股浅动脉CTO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股动脉顺行和腘动脉逆行开通闭塞段技术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是股浅动脉CTO治疗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 lasty,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慢性硬化闭塞19例,采用PTA+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100%(19/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9例股浅动脉闭塞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后,随访3~48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94.74%(18/19),1例股浅动脉逆行SIA并支架置入12个月出现再阻塞,经局部溶栓,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平均0.25(0.12~0.43)和0.89(0.69~1.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动脉逆行SIA是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硬化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贫血与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股腘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术后首次ISR,记录发生ISR时间.结果 共201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至2015年12月.首次ISR 66例(ISR组),未发生ISR 135例(非ISR组);贫血患者在ISR组中占比(54.5%,36/66)大于非ISR组(28.1%,38/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79,P=0.000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贫血患者首次ISR平均时间为(0.75±0.44)年,小于非贫血患者(1.57±0.8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贫血是影响ISR危险因素(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b含量更低是ISR独立预测因子(OR 1.142,0.95%CI1.059~1.230).结论 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贫血更易发生支架植入术后ISR,且发生时间较早,贫血及其严重程度是术后ISR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NC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中阿帕替尼联合TACE(实验组)和单纯TACE(对照组)治疗PLC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分别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研究,其中随机对照文献6篇、回顾性分析文献3篇,未描述文献2篇;累积720例患者,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63例、357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客观缓解率(ORR)(OR=3.26,95%CI=2.22~4.79,P<0.001)和疾病控制率(DCR)(OR=3.72,95%CI:2.51~5.52,P<0.001)显著提高,尤其是3个月后;患者6个月(OR=2.89,95%CI=1.36~6.15,P=0.006)、12个月(OR=3.06,95%CI=1.69~5.53,P=0.002)生存率显著提高;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OR=-2.56,95%CI=-3.05^-2.06,P<0.00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OR=-3.59,95%CI=-6.0~1.14,P=0.004)及甲胎蛋白(AFP)(OR=-0.69,95%CI=-0.99^-0.40,P<0.001)表达水平降低。但在3个月内,两组间ORR(OR=1.37,95%CI:0.63~3.02,P=0.43)和DCR(OR=1.52,95%CI:0.49~4.68,P=0.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栓塞后综合征(肝区疼痛、食欲下降、发热、恶心呕吐)无明显增加(P>0.05),但药物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腹泻、皮疹)显著增加(P<0.05),无乏力、口腔黏膜炎、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PLC比单纯TACE更能提高远期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栓塞后综合征。但也应注意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成形术(SIA)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股腘动脉双向内膜成形术治疗11例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12个月。结果 11例患者股浅动脉闭塞段均开通,技术成功率100%,下肢缺血症状改善,复查踝肱指数0.74±0.26,与术前0.34±0.13比较明显升高(t=3.35,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90.9%和72.7%。结论股腘动脉双向内膜下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为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对经造影确诊的13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行FTA和/或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手术的成功率,治疗前后的动脉血压、肌酐水平等参数.采用t检验用于比较治疗前后的参数.结果13例中4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8例扩张效果不佳者同期行支架置人术,1例治疗未成功,PTA/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为92.3%.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为12个月),9例复查示血管内血流通畅.2例单纯球囊扩张分别于术后1和3个月(平均时间2个月)后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术后保持通畅.1例支架闭塞于术后1个月.术前平均肌酐水平为(2.9±1.5) mg/dL,术后1个月下降至(2.0±1.4) mg/dL(P =0.0098 <0.01).收缩压从术前的(157.2 ±18.7) mmHg下降至术后1个月的(136.6±14.2) mm-Hg(P =0.0029 <0.01),舒张压由(89.4±9.3) mmHg下降至(73±9.5) mmHg(P=0.0065 <0.01).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贫血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91例接受DCB治疗的股腘动脉AS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分为贫血组(n=36)和无贫血组(n=55)。对比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再狭窄危险因素。 结果 91例患者平均年龄(70.76±7.51)岁,男63例。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CB 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0.2%。共有18例患者发生再狭窄,其中贫血组12例(33.3%),无贫血组6例(10.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9);再狭窄组贫血患者占比(66.7%),大于无再狭窄组(32.9%)(P=0.009);贫血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66.7%)显著低于无贫血组患者(89.1%)(Log-rank 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5.297,95%CI=1.179~23.800,P=0.030)、重度钙化(OR=12.213,95%CI=1.806~82.579,P=0.010)是股腘动脉ASO患者DCB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贫血与股腘动脉ASO患者DCB术后再狭窄风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Flow软件量化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A明确诊断,且行介入治疗成功的16例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患者均分4段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而后行狭窄闭塞部位的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治疗.采用量化分析iFlow软件对血管造影数据进行分析.测量术前和术后即刻股总动脉分叉部、腘动脉分叉部和踝关节水平的达峰时间(TTP)值,并计算腘动脉分叉部TTP与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腘动脉分叉部TTP差值)和踝关节水平TTP和股总动脉分叉部TTP的差值(踝关节水平TTP差值).采用t检验比较上述参数值的变化.结果 16例介入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与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总动脉分叉部术前TTP为(5.46±2.69)s,术后为(4.64±0.9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05).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TTP分别为(13.49±3.96)、(22.84±7.27)s,术后分别为(9.84±2.44)、(14.88±4.5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2和-3.710,P均<0.01).腘动脉分叉部、踝关节水平术前 TTP差值分别为(8.03±4.04)、(17.38±6.17)s,术后分别为(5.20±2.42)、(10.25±4.6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04和3.746,P均<0.05).结论 通过iFlow软件量化分析评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顺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失败时使用透视引导下逆行开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股浅动脉长段和(或)腘动脉闭塞患者,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时,在透视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逆行穿刺远端动脉,以0.018英寸导丝配合支持导管通过闭塞段并超选择性插入近端导管,贯穿导丝后对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逆行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浅动脉、腘动脉均获开通,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分别为(0.27±0.17)比(0.56±0.22),P=0.004,(19.0±4.2)mm Hg比(44.0±6.5)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未出现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2个月后再发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在顺行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透视引导下远端动脉逆行开通技术是一种高成功率与安全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