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弥漫型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的预后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287例A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弥漫型AGC预后的影响因素。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全胃切除组(n=120)和部分胃切除组(n=167),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其生存率,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淋巴结切除数、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TNM分期、切除范围、手术切缘、神经及脉管浸润、术后并发症均与弥漫型AGC预后相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正常体质量指数、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全胃切除、手术切缘、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弥漫型AGC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弥漫型AGC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8%和13.6%,中位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分别为22和18个月。相对于部分胃切除组,全胃切除组可提高弥漫型AGC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P<0.01);全胃切除组具有更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较低的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P<0.05或P<0.01)。结论:弥漫型AGC患者预后较差。较大的肿瘤直径、高T分期、高N分期、部分胃切除、高切缘阳性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收治的100例胃癌全胃切除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防治措施.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行根治性全胃切除88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40.9% (36/88) ;姑息性切除手术12例,术后随访近期疗效理想,患者精神状态改善,症状消失或减轻,但远期疗效欠佳,均于1-4年内死亡.术后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8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积液4例.结论 合理掌握全胃切除术的临床适应证,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消化道重建方式,规范淋巴结清扫,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谢铭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61-2662,2664
目的: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采用全胃切除及近端胃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A组(n=35)采用全胃切除术,B组(n=51)采用近端胃切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在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80.39%,2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60.78%,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5.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进展期胃癌的术式选择,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特有的生物学行为和手术治疗与肿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993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47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3.2岁。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6例(6/47,12.7%)行远端胃切除,29例(29/47,61.7%)行近端胃切除,12例(12/47,25.5%)行全胃切除。肿瘤浸润深度:43例(43/47,91.4%)浸润至浆膜。14例(14/47,29.7%)有脉管浸润。39例(39/47,82.9%)有淋巴结转移。6例(6/47,12.7%)有肝转移。术后接受辅助化疗18例(18/47,38.3%)。结论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生物学行为独特,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受肿瘤浸润深度、手术治疗方式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石枫  王向  王晓俊 《中外医疗》2008,27(27):42-42
目的 分析和总结胃癌全胃切除术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38例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合并联合脏器切除的适应证、手术入路、淋巴结的清扫、消化道重建方式、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获访29例,随访率为76.3%.根治性全胃切除31例.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7.93%(11/29)和17.24%(5/29);姑息性切除7例,均于1~5年内死亡.术后并发症11例,其中肺部感染和胸应积液6例,吻合口瘘1倒,膈下感染1例,粘连性肠梗阻3倒.无手术死亡.结论 合理掌握全胃切除术及联合脏器切除术的适应证,选择适舍的重建方式,规范淋巴结清扫,是减少并发症、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6,(24):123-125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采取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并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调查,详细分析患者并发症、体重变化、进食情况及生存率。结果:手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其中吻合口瘘发生率最高为8.3%;1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术后2个月内体重下降4~5 kg,45例患者术后可进流食、半流食甚至普食,2个月后体重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1年的生存率明显高于3、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胃癌患者给予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实施开腹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病例资料。其中Ⅱ型AEG 77例,Ⅲ型35例;72例行近端胃切除,40例行全胃切除。结果 112例Ⅱ、Ⅲ型AEG患者肿瘤分期较晚、淋巴转移率高。按肿瘤部位分为Ⅱ型AEG组和Ⅲ型AEG组,两组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57例(74.0%)和15例(42.9%)行近端胃切除。按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75.76±27.02)min和(304.12±23.12)min;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近端胃切除组有15例(20.8%)患者出现烧心、返酸,有9例(12.5%)患有返流性食管炎;全胃切除组有15例(37.5%)每日进食大于5次。结论Ⅱ、Ⅲ型AEG目前主要经腹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选择行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手术,两种术式术后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贲门胃底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全胃切除24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28例,并从淋巴转移、肿瘤大小、浆膜受累、术后并发症、生存期等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全胃组和近切组3、5年总生存率为41.67%、20.83%和39.29%、10.71%,两者相比,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淋巴结阳性病例中,5年生存率全胃组和近切组分别为11.11%和4.7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胃底癌行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两者无显著差异.全胃组和近切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37.5%和21.43%,差异性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结阳性者积极行全胃切除对预后有较好的效果,但全胃切除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胡翀 《中外医疗》2016,(26):38-40
目的:探讨胃癌胃全切除手术和胃部分切除手术后患者的临床预后差异。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分为部分切除组(76例)和全切除组(56例),部分切除组患者采取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全切除组患者采取胃全切除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免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部分切除组患者通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D4+/CD8+和血清白蛋白等分别为(3.0±0.6)d、(1.3±0.4)d、(6.0±1.1)d、(1.5±0.3)、(3.1±0.2)g/L,全切除组患者分别为(3.9±1.2)d、(2.6±1.3)d、(7.9±2.5)d、(1.0±0.1)、(3.8±0.4)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全切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胃癌患者实施胃全切除术相比,胃部分切除术有助于减轻患者手术损伤,保证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根治与近端胃切除根治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6例贲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全胃切除组)18例及B组(近端切除组)18例,对比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1年、3年、5年生存率,分析贲门癌行全胃切除根治与近端切除胃癌根治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年存活率88.9%,3年存活率61.1%,5年存活率38.9%;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38.8%,1年存活率83.3%,3年存活率44.4%,5年存活率22.2%。两组比较,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3年、5年存活率均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根治术治疗贲门癌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并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术后预后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住院手术的8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各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1、3、5年的生存率为74.42%、58.14%、22.09%,生存时间为10~7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9.5个月;吸烟(X^2=10.66,P〈0.05)、临床分期(X^2=16.98,P〈0.05)、肿瘤大小(X^2=20.18,P〈0.05)、浸润程度(X^2=18.92,P〈0.05)对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的影响;Cox结果表明临床分期为Ⅲ、Ⅳ期(RR=I.45,95%CI:1.28~2.96)、肿瘤≥5cm(RR=1.32.95%CI:1.20~2.79)、浸润程度侵及浆膜(RR=1.73,95%CI:1.37~3.06)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病情越重、肿瘤越大、浸润程度越大,胃癌手术患者的生存期越短。  相似文献   

12.
徐琦  应杰儿  余传定  王晓稼 《浙江医学》2011,33(8):1136-113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根治术患者360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及X。检验统计方法来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诸多因素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年龄、术前血CEA、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神经侵犯及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另外,p53蛋白与以上各因素及预后均无相关性。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年龄、术前血CEA、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神经侵犯以及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其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辅以个体化、足量疗程的化疗是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4年间收治的进展期胃癌并实施根治性切除术的109例患者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生存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以Cox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9.1%、39.4%、10.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pTNM分期影响术后累积生存率(P〈0.01);癌肿部位、是否局部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前是否输血、是否联合脾脏切除不影响术后累积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pTNM分期均为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性依次为pTNM分期、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学类型。结论病理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pTNM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敬 《中国现代医生》2013,(27):27-28,31
目的探讨影响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2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上五项因素对生存率均有独立影响。结论 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影响因素可以对患者的术后治疗、评估预后和复发转移监测提供科学准确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1 年1 月—2012 年4 月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00 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 例胃癌患者 中,根治术后1 年生存175 例,3 年生存134 例,5 年生存113 例,生存率分别为87.5%、67.0%、56.5%。患者 不同年龄、手术类型、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神经侵犯、脉 管癌栓及术前白蛋白水平的1、3 和5 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显示,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直径[Rl ^ R=1.688(95% CI :1.266,2.250)]、浸润深度 [Rl ^ R=1.583(95%CI :1.262,1.986)]、淋巴结转移[Rl ^ R=1.584(95% CI :1.340,1.872)]。结论 影响胃癌 根治术后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SCT)术前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T2~T4期)的SCT双期扫描资料,每个病例的CT图像均对胃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侵犯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胃癌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13例、胃体癌8例。CT对T4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判断准确率较高,为73%(8/11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和58%。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灵敏度较高,但假阴性率也高。结论SCT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诊断准确性仍待提高,有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86例早期胃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对早期胃癌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8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早期胃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早期胃癌病例5年生存率为90.9%,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直径〈2cm、2~4cm、〉4cm以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1.6%,50.5%,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73.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1.3%)。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与预后因素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毕I或毕Ⅱ式根治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是早期胃癌重要的预后因素,对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广泛的早期胃癌患者应采用以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指导早期胃癌预后及手术选择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D40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3例胃癌组织和5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40的表达,利用RT-PCR法分别检测11例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40 mRNA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价CD40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并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40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9%(35/73),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3);RT-PCR检测发现CD40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7%(8/1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无表达.随访5年后,CD40阴性组存活57.9%(22/38),CD40阳性组存活5.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胃癌组织中CD40阴性表达、弱~中等阳性表达和强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6、29和11个月,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CD40表达、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D40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中差异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转移扩散,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选取2010—2015年7055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根据是否发生肝转移将患者分为胃癌肝转移组(901例)和胃癌无肝转移组(61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T分期、N分期、原发灶手术、放疗、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肝转移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胃癌无肝转移组为25个月。Cox回归分析证实,年龄(P=0.009)、肿瘤分化程度(P<0.001)、原发灶手术(P<0.001)及化疗(P<0.001)是影响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手术和化疗是胃癌肝转移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基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手术、化疗构建的生存列线图对胃癌肝转移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食管小细胞癌(small cell esophageal carcinoma, SCEC)手术切除患者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2(SRY related high-mobility-group box protein 2,SOX2)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CEC患者癌组织中SOX2的表达,同时检测癌周正常食管黏膜中SOX2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OX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SCE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SCEC患者中SOX2的阳性率为46.6%(55/118),其中高表达组27.1%(32/118),低表达组19.5%(23/118),SOX2的表达与局部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SOX2高表达组更多见于TNMⅢ~Ⅳ期、局部浸润纤维膜、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SOX2低表达组更多见于肿瘤直径<2 cm和2~4 cm、局部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TNM分期、局部浸润深度、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