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11+0~13+6周胎儿心轴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评价早孕期测定胎儿心轴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早孕期超声检查的孕妇1639例,均为单胎妊娠,于早孕期超声检查时显示标准四腔心切面,于收缩期(房室瓣完全关闭时)测量心轴角度。 结果1631例正常胎儿心轴测量值范围为10.26°~74.02°,平均为(43.79±10.10)°。按照不同孕周将1631例胎儿分为11+0~11+6周、12+0~12+6周、13+0~13+6周3组,其胎儿心轴角度分别为(43.40±10.82)°、(43.91±9.88)°、(43.65±9.96)°,3组胎儿心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375,P>0.05)。本研究采用普通人群中胎儿心轴角度的95%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参考值范围,得出1631例早孕期胎儿心轴角度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3.99~63.58°。1639例胎儿中,8例于早孕期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6例心轴角度测量值异常(4例心轴向左侧偏移,1例心轴向右侧偏移,1例心轴无法测量)。 结论早孕期胎儿心轴角度测量及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建立对于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早孕期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胎儿心轴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和胸腹病变的诊断线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胎儿心轴异常在先心病和胸腹病变超声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中孕期经超声检查的173例正常胎儿和54例先心病、10例胸腹病变胎儿,分为三组,在四腔心切面上进行心轴角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正常胎儿的平均心轴角度为(41.1±8.2)°,先心病组为(51.4±18.3)°,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其中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心内膜垫缺损、右室双出口等病种合并心轴异常的比例较高。胸腹病变组平均心轴角度为(59.7±15.9)°,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导致心轴异常的病种主要为膈疝和腹腔内脏外翻。按超过正常胎儿99%正常值范围(20.3°~61.9°)为异常心轴统计,心轴左偏(>62°)在三组中分别为1/173(0.6%),16/54(29.6%)和1/10(10.0%);心轴右偏(<20°)在三组中分别为0,6/54(11.1%)和3/10(30.0%)。结论中孕期胎儿心轴角度的测定简单易行,当其<20°或>62°时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畸形或胸腹腔病变,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轴角度异常在胎儿心脏结构异常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胎儿心脏正常孕妇231例(正常组)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孕妇36例(异常组),应用超声心动图于标准四腔心切面测量心轴角度并对其进行比较。以20.0°为心轴角度偏小,62.0°为心轴角度偏大,心轴角度偏小或偏大定义为心轴异常。结果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平均心轴角度分别为(37.9±7.6)°、(52.6±1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无心轴角度偏大或偏小;异常组心轴角度偏大16例(44.4%),心轴角度偏小2例(5.6%),两组患者心轴角度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当心轴角度偏大或偏小时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畸形,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胎儿心轴角度异常在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至2015年门诊就诊及住院孕妇,胎龄在20~40周的胎儿,单纯随机选取胎儿心脏正常组(A组)与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组作对照(B组),其中A组231例,B组36例,采用标准四腔心切面进行心轴角度的测量。结果 A组胎儿的平均心轴角度为(37.9±7.6)°,B组为(52.6±19.8)°,两组胎儿平均心轴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超过正常胎儿心轴平均角度的99%正常值范围(20.3°~61.9°)为心轴异常,以<20.0°为心轴角度偏小,心轴角度>62.0°为心轴角度偏大。A组无心轴角度偏大或偏小;B组心轴角度偏大15例(41.7%),心轴角度偏小2例(5.6%),两组患者在心轴角度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心轴角度偏大发生率以及心轴角度偏小发生率均低于B组。结论 20~40周胎儿心轴角度的测定简单易行,当其<20.0°或>62.0°时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畸形,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规范化超声诊断早孕期(11~13~(+6)周)胎儿心脏异常的意义。方法运用早孕期规范化超声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胎儿心脏位置、心尖指向、心轴、心尖四腔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等为线索,诊断胎儿心脏异常的阳性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 210例早孕期胎儿中超声发现胎儿心脏异常8例,其中位置异常4例:2例为异位心、1例右位心、1例右移心;心轴异常2例;心脏位置、心轴正常,仅心内结构异常2例。本组8例阳性病例全部经临床或病理解剖证实。早孕期漏诊心脏畸形1例。结论规范化超声可为早期发现胎儿心脏异常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常早孕期胎儿耳郭形态学相关参数。方法观察342例孕龄为11~13+6周正常早孕期胎儿耳郭形态,分析相关参数测量值与头臀径(CRL)的关系,并建立早孕期胎儿CRL与耳郭形态学参数测量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研究获得了正常胎儿早孕期部分耳郭形态学参数参考值范围,且发现相关测量值与孕周及相应的CRL存在显著相关性。双耳下缘水平间距、双耳连线至双上颌骨化中点连线垂直距离与孕周及CRL呈线性正相关,而双耳长轴延长线交角与孕周及CRL呈线性负相关。结论早孕期正常胎儿部分耳郭形态学参数测量值与孕周及CRL变化显著相关,其变化规律可对耳郭畸形筛查提供部分参考价值,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胎儿颜面部角度孕期发育规律,探讨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在产前诊断小下颌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36孕周正常胎儿188例,应用经腹三维超声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颜面部角度正常值范围,Person相关系数(r)评估胎儿颜面部角度与孕周相关性;对比小下颌畸形胎儿颜面部角度与正常组差异.结果 20~36孕周正常胎儿颜面部角度与孕周无相关性,r=0.001,P=0.757.胎儿颜面部角度均值是62.37°,标准差为6.23°.颜面部角度小于49.9°诊断为小下颌畸形.6例小下颌畸形胎儿颜面部角度均小于49.9°.结论 应用三维超声检测胎儿颜面部角度,为产前诊断小下颌畸形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早孕期胎儿鼻前皮肤层厚度(PT)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采集310例孕11~14+6周颈后皮肤厚度(NT)正常的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三维容积数据,同时对每一个三维容积病例进行PT测量,每个病例测量2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PT值。分析正常胎儿PT值与孕周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早孕期胎儿头臀径(CRL)与PT值的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310例胎儿中,出生后随访成功295例,10例测量失败,285例测量成功(测量成功率96.6%)。胎儿早孕期PT值随着孕周增加(CRL:45~84 mm)而增加(PT:0.50~1.85 mm)。线性回归方程为:PT(mm)=0.019×CRL-0.03(r=0.864,P0.01)。结论胎儿PT在早孕期可以清晰显示并测量,且与胎儿CRL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对糖尿病孕妇胎儿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胎儿比较,探讨其评价糖尿病孕妇胎儿左室舒张功能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妊娠20~28周、32~38周,应用TDI技术测量31例妊娠糖尿病孕妇和45例正常孕妇胎儿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用传统多普勒技术测量舒张期胎儿二尖瓣血流速度,并与舒张期二尖瓣环的运动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无论在中孕期或晚孕期,应用TDI技术测量的糖尿病组胎儿Ea/A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采用的二尖瓣血流E/A值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孕妇胎儿左室舒张功能在中孕期及晚孕期均已发生改变;TDI技术较传统多普勒技术更能敏感反映胎儿左室舒张功能的微小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孕期胎儿鼻骨长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产前超声对1 148例中孕期胎儿进行系统筛查,同时对胎儿鼻骨进行测量,得到1 124例中孕期正常胎儿鼻骨长度的范围,并对其中24例诊断为鼻骨发育不全的超声资料和染色体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孕期正常胎儿鼻骨显示率100%,鼻骨长度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4例胎儿鼻骨发育不全(2.1%),其中染色体核型检查异常18例(75%):17例21-三体,1例18-三体.18例染色体异常中15例合并多发畸形(83.3%),3例无合并畸形;6例染色体正常且均无合并畸形.结论 胎儿鼻骨发育不全多数合并染色体异常,超声检测中孕期胎儿鼻骨是染色体异常的重要结构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测量胎儿肾盂角在产前诊断胎儿马蹄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马蹄肾胎儿为马蹄肾组,正常中晚孕胎儿200例为对照组,建立正常胎儿肾盂角范围并分析其与孕周相关性;并将对照组胎儿与已证实为马蹄肾胎儿的肾盂角进行比较,分析肾盂角在诊断马蹄肾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对照组胎儿中孕期肾盂角(171±7)°,晚孕期(163±6)°,马蹄肾组肾盂角中孕期(110±10)°,晚孕期(100±11)°;马蹄肾组肾盂角较对照组小(P0.05)。对照组胎儿肾盂角与孕周呈负相关;以肾盂角140°为界,诊断胎儿马蹄肾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100%。结论超声观测肾盂角在诊断胎儿马蹄肾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多年来,早孕期超声检查主要用于确定胎儿存活性和胎龄。目前为止,早孕期头臀长的测量仍然是估测孕周最准确的方法。然而,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和超声医师对正常和非正常胎儿发育认知的深化,产前可进行更为全面的早孕期胎儿评估,包括诊断胎儿畸形和筛查胎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与胎儿鼻骨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产前超声测量901例正常中孕期及570例中孕期唐氏综合征高风险胎儿鼻骨,并对22例引产胎儿的鼻骨行X线检查及大体解剖观察。结果1471例胎儿鼻骨超声检测成功率96%(1413例)。22例唐氏综合征胎儿中,产前超声诊断鼻骨缺失1例,鼻骨发育不良(测值小于2.5mm,包括1例鼻骨缺失)11例。结论唐氏综合征胎儿与鼻骨发育不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在早孕期筛查胎儿畸形中B超检测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cy,NT)厚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到本院接受产检的86例11-14周孕周单胎的妊娠孕妇,在检查过程中给予产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产妇腹内胎儿的解剖结构,并对胎儿的的NT的厚度及头臂径长度进行测量。结果:经观察与研究后发现,本次研究所选取的86例妊娠孕妇当中,在孕妇孕期中共发现9例胎儿畸形,而在这9例胎儿畸形当中有共有7例胎儿的NT≥2.5mm。其余的77例正常胎儿的NT值均呈正常状态分布,且随着产妇孕期的增加,胎儿NT值得灵敏度、特异度发展均较为平衡。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可知,在早孕期筛查胎儿畸形工作当中,使用B超对胎儿的NT厚度进行检查与测量,是能够有效的将胎儿畸形筛查出来的,此类方法是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心脏舒张功能指标E/Em的参考值,与传统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e,TDI)评价心脏舒张功能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不同孕期该指标的演变规律.方法 327例孕18~42周正常胎儿选为研究对象,PWD测量房室瓣口血流E、A,TDI测量Em、Am、Sm,计算E/A、Em/Am、E/Em,对各组参数之间的差异及E/Em随孕周的演变规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 E/Em与各参数均呈负相关;同一胎儿右心室E/Em小于左心室,其余右心室舒张功能参数均大于左心室;E/Em与孕周呈直线关系,随着孕周增加,E/Em呈递减趋势,并且晚孕组递减幅度较中孕组大.结论 E/Em与胎儿心室充盈压密切相关,能够可靠地反映心脏舒张功能,是一个简单、敏感、可靠的指标,建立正常中晚孕期胎儿E/Em的正常值范围,并研究其在不同孕期的演变规律,对于围产期胎儿心功能不全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胎儿下颌骨位置及大小,为产前诊断小下颌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经腹三维超声观察且比较188胎20~36孕周正常胎儿(正常组)及7胎小下颌畸形胎儿(异常组)下颌骨发育情况,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分析其与孕周的关系,并比较两组测量数据。结果 188胎中,成功测量178胎的全部下颌骨指标。正常胎儿颜面部角度为(62.37±6.23)°,与孕周无相关性(r=0.001,P=0.757),颜面部角度<49.90°诊断为颏后缩;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为0.98±0.09,在观察孕期内无显著变化,下颌骨宽度与上颌骨宽度之比<0.80诊断为下颌骨短小。7胎下颌骨短小且颏后缩,产前超声诊断为小下颌畸形,为产后或尸检结果证实。结论 应用三维超声测量胎儿颜面部角度及下颌骨与上颌骨宽度之比可在产前定量诊断小下颌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胎儿脐动脉及脐静脉内径的正常参考值,作为脐血管内径异常时的诊断参照指标.方法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测量346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脐动脉及脐静脉内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步得出中晚孕期各孕月正常胎儿脐动脉及脐静脉内径的参考值范围.脐动脉及脐静脉随着孕周增加而增长,其内径与孕周呈高度正相关(脐动脉r=0.815,脐静脉r=0.906,P均=0.000),而脐带动脉与静脉内径比值与孕周呈负相关(r=-0.455,P=0.000).脐动脉与脐静脉两者间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00).结论 正常胎儿脐动脉及脐静脉内径的变化遵循胎儿发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晚孕期胎儿心脏Tei指数的影响及胎心率变化对Tei指数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41例晚孕期HDCP患者胎儿和41例正常晚孕期胎儿心脏多普勒时间间期,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范围,分析二者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不同心率胎儿左、右心室Tei指数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心脏Te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心率胎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DCP患者晚孕期胎儿心脏Tei指数增高,提示其胎儿可能存在心功能异常.胎心率变化对胎儿心脏Tei指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糖尿病孕妇胎儿肺静脉血流频谱进行动态观察,并与正常胎儿比较,为糖尿病孕妇胎儿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别在妊娠20~28周、32~38周,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观察34例糖尿病孕妇和54例正常孕妇的胎儿心脏结构。探测胎儿肺静脉、二尖瓣血流,测量肺静脉S波(收缩期峰值速度)、D波(舒张期峰值速度)、A谷(心房收缩波速度),二尖瓣E峰速度、A峰速度,并计算肺静脉S/D值及二尖瓣E/A值。结果无论在中孕期或晚孕期,研究组肺静脉血流频谱S/D值、A谷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常规采用的二尖瓣血流E/A值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孕妇胎儿左室舒张功能在中孕期及晚孕期均已发生改变;胎儿肺静脉血流频谱S/D值、A谷速度较二尖瓣血流E/A值能更敏感地反映胎儿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正常状态下胎儿左右侧肱动脉血流参数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单胎、头位、正常妊娠孕妇100例,所有孕妇先用二维常规超声测量,在确定胎儿肱骨后,应用彩色多普勒,用脉冲多普勒获取肱动脉血流频谱曲线,当取得3个或3个以上连续血流频谱后冻结图像,仪器自动显示RI值。结果所有胎儿均可检测到肱动脉的多普勒信号,且在任何孕周内同一胎儿左右侧肱动脉血流参数一致。肱动脉的RI值在整个孕期中为逐渐上升。结论测量肱动脉RI值有利于客观地评价胎儿肢体的血流灌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