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琴苗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5):2115-2116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造成小儿残疾的常见疾患之一。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全国0岁~6岁脑瘫患儿患病率为1.86‰,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脑瘫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今后的学习与就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康复治疗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脑瘫的定义与特点脑瘫是指从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各种障碍[2]。从中可以看出脑瘫有以下特点[3]。…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 ,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脑病变的残留现象 ,病情不再进展 ,也并非全部都是“不治之症”,经过较长期疗养后多能逐渐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 ,使轻症可以基本治愈。如能在生后 6~ 9个月早诊早治 ,预后较好。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引起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本症病因不一 ,有时可为多种因素所造成 ,而约有 1/3的病例 ,病因无法找到。一般可将致病因素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三类 :1出生前因素 ,约占2 0 % ,主要是胎儿期的感染、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 ,以…  相似文献   

3.
王冀平 《当代医学》2009,15(30):55-56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与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5例小儿脑性瘫痪儿的临床资料,以确诊年龄分为Ⅰ组(0~6个月)、Ⅱ组(7~9月)、Ⅲ组(10月~4岁)三组,各组患儿依病情需要采用运动疗法、药物疗法、高压氧舱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在1个疗程(3个月)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Ⅰ组有效率为93%,Ⅱ组有效率为85%,Ⅲ组有效率为68%,三组间患儿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确诊和开始治疗年龄组小的患儿治疗有效率大于大年龄组。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保护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儿健康、减少小儿脑瘫残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刘超 《四川医学》1998,19(3):249-249
小儿脑性瘫痪25例早期诊断回顾遂宁市人民医院(629000)刘超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由于病因不同,其早期表现各异,常常容易误诊。现将近年转诊到我院的25例脑瘫患儿早期诊断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0例,女5例;农村20例,城市5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宋俐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117-117
脑性瘫痪主要是围生期获得性非进行性脑病导致的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疾病或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瘫患儿的头颅MRI资料(0.23T),其中痉挛性脑瘫48例,锥体外系脑瘫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9例,混合型脑瘫19例。结果72例患儿(72%)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26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2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3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2例,先天畸形10例。28例患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MRI表现与临床类型之间变化不一,同样变化可见于其他类型。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以此肯定或否定脑瘫的诊断,也不能以此推断脑瘫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6个月以内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瘫高危儿分为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干预组接受系统的干预治疗,对照组随访及家庭指导未做干预.2组患儿的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结果 干预组脑瘫、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疒间)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预组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能有效地改善预后,降低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危儿的监测及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255例高危新生儿进行运动发育、反射发育、Vojta姿势反射发育及肌张力等等方面的检查,结合母亲妊娠及患儿新生儿期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筛查出脑性瘫痪患儿18例,年龄均小于9个月.结论 对高危儿应该建立追踪随访制度,通过病因早期表现及神经发育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脑性瘫痪患.  相似文献   

11.
张雯  李春恒  孟绚梅 《黑龙江医学》2007,31(11):849-852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黑龙江省医院道外分院、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省林业总医院早期门诊确诊的320例脑瘫患儿[早产儿136例(早产儿组),足月儿184例(足月儿组)]分析其病因、早期临床表现、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并智测及头颅CT检查。结果 高危因素:两组在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方面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足月儿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0.05;6个月以内确诊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各为21、25例。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肌张力低下,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而不停啼哭,护理困难,肌张力增高,足月儿组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1及0.05,余P均〉0.05;早产儿、足月儿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各为72.58cm±9.42cm、74.16cm±10.31cm,9.24kg±2.54kg、9.37kg±3.15kg,45.06cm±3.52cm、43.15cm±4.33cm,45.17min±7.11min、42.10min±7.35rnin,44.35min±5.13rnin、41.45rnin±4.50min;头颅CT表现:早产儿、足月儿两组CT异常率各为94.46%及86.5%,P〈0.05;发育落后早产儿组言语落后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外,足月儿组身长〈2SD,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余P均〉0.05。结论 当患儿具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发育明显落后,应结合头颅CT密切随访,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9例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和MR征象。结果 229例小儿脑性瘫痪中,157例为CT诊断,72例为MR诊断,CT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54.14%,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68.06%,CT和MR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为脑软化灶,21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7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3例为脑积水,11例为脑炎及脑膜炎,7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7例为脑多发钙化斑,6例为脑裂畸形,6例为脑贯通性畸形,4例为脑缺血灶,4例为脑白质变性,4例为无脑汇或巨脑汇畸形,3例为脑灰白质移位,3例为dandy-walker,2例为sturge-wenber。结论 CT和MR能准确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MR对本病诊断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和CT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46例均接受TCD和CT检查的CP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将同期接受TCD检查的30例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观察TCD、CT对CP检查异常率,比较TCD对2组小儿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差异,观察CP患儿CT检查情况。结果 TCD对CP检查异常率与CT检查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小儿ACA、MCA、PCA及BA Vm均低于对照组,RI、PI均高于对照组(P<0.05)。CP患儿CT可见脑室扩大、脑发育迟缓、脑萎缩、脑软化、蛛网膜下腔变宽等病理改变。结论 TCD与CT对CP诊断中均有一定价值,各具优势,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脑瘫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并确诊的CP患儿25例,对其MRI影像学分类及临床分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25例CP患儿经MRI检查结果正常为6例、异常为19例,总阳性率为76%。依据影像学分类将脑瘫分为,脑白质病变12例(48%)、胼胝体病变5例(20%)、软化灶3例(12%)、脑萎缩2例(8%);脑白纸病变CP患儿中6例为四肢瘫、1例为双瘫、2例为偏瘫、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2例为混合型;胼胝体病变5例中,3例为四肢瘫、2例为即张力低下型;基底节软化灶3例中,1例为四肢瘫、2例为偏瘫;脑萎缩2例均表现为四肢瘫。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阳性率分别为80%、100%、80%,肌张力减低型阳性检出率为75%,混合型阳性检出率为66.6%;结论 MRI检查可以作为检查脑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的首选方法,可以确切提示脑部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对小儿CP的病因分析、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CP)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一般发生于出生前至出生后脑发育阶段,表现为一组以姿势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症候群。CP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已成为近年来亟待解决的儿童健康问题,该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长发育,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对CP患儿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提高康复疗效,减少患儿残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儿CP早期诊断相关生化指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小儿CP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瘫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97例脑瘫患儿BAE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BAEP检测在脑瘫儿早期诊断中的变化.结果 BAEP正常19例(19.6%),异常78例(80.4%).结论 BAEP对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CT在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中75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率71.43%,其中脑萎缩最常见(3.38%);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59.05%)。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结论:CT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早期诊断围产期窒息性脑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围产期窒息性脑性瘫痪患儿颅脑形态学病理变化。方法:围产期窒息患儿20例,男15例,女5例。生后第7—10天和第5—6月,进行两次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5例患儿存在颅脑形态学异常,临床均表现为脑性瘫痪。新生儿期发现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颅内出血4例。后者均存在脑实质出血,其中合并脑室内出血1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婴儿期追踪复查MRI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1例,脑萎缩2例,慢性血肿──脑内囊腔形成2例。结论:MRI可早期诊断国产期窒息性脑性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