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探讨肩关节镜下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应用肩关节镜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的16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资料.随访术后并发症,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根据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为9个月.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术后终末随访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8~100分,平均为93.75分.[讨论]应用肩关节镜技术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创伤小,诊断和治疗更加全面、准确,操作安全可靠,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纯内固定(可吸收螺钉或可吸收线)与内固定联合外展支架治疗移位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12月本院41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22例采用单纯内固定(A组),19例采用内固定联合外展支架(B组)治疗,评估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分析比较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通过门诊随访3-12个月,术后A组X线评估22例患者2,例骨折移位2,0例无移位,肩关节功能平均Neer评分84.3分,Neer评分优良率为72.7%,B组X线评估19例,患者骨折均无移位,肩关节功能平均Neer评分92.6分,Neer评分优良率为94.7%,A组与B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联合外展支架治疗移位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疗效优于单纯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在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7例60岁及以上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资料,均采用肩关节外侧入路直视下复位大结节,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固定。术后2周内吊带制动下行肩关节钟摆样活动,2周后去除外固定开始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17例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4.0±5.4)个月。无伤口感染、骨折再移位、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8.6±12.5)分(80~95分),其中优12例,良5例,优良率100%。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0.8±0.6)分(0~2分)。结论 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手术创伤小,避免二次损伤大结节骨块,固定充分且牢靠,可满足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袁明武  张晓冬 《微创医学》2013,8(4):443-444
目的 探讨应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包括Neer两部分及三部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肱骨近端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通过肩关节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SST问卷评估以及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共有12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因内科基础病死亡.随访最短18个月,最长23个月,平均14个月,骨痂生长在术后6~12周出现.患者均未出现肱骨头坏死.但有3例三部分骨折患者出现大结节骨折块移位约0.5 cm.术后患肩活动度好,疼痛VAS评分平均为(1.95 ±0.55).9例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估为优良.结论 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可以达到微创治疗目的,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AO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或四部分)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手术41例,其中37例、平均年龄63岁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PHILOS钢板内固定方法,术中注意保护小结节内侧的骨膜连续性,并保护好腋神经及头静脉,肱骨头复位后骨缺损处行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采用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及肩关节X线片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7个月(5.0~32.0个月),3例肱骨头坏死,坏死率为8.1%,肩关节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78.6分(46.0~96.0分)。结论利用PHILOS接骨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使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AO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2例,术后早期进行功能恢复锻炼.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7~12周).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所有病例平均86分(60~95分),其中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 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可减少软组织损伤、保护血运,有利于关节囊和肩袖的修复,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mucth1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16.2--2022.2作者在肩关节镜下利用双排铆钉缝线桥技术治疗的23例mutch1型大结节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7例,女16例,平均52.3岁(29岁--75岁),左肩9例,右肩14例,受伤致手术时间3--12天,平均5.4天。术后随访指导被动、主动功能锻炼,术前、术后均采用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m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12-3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感染等情况,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及体侧外旋功能满意。Constant-Mudey评分由术前的(52.20±5.50)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92.70±4.80)分;其中优20例,良1例,中2例。优良率91.3%。UCLA评分由术前的(13.24±3.18)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33.72±1.27)分;优17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5.6%。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match1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此术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效果满意,为急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易疆莺  李浩  杏建东  吴旭东  邹远云  边防 《四川医学》2011,32(10):1536-1538
目的探讨有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合理手术治疗方案。方法自2003年9月~2009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有移位肱骨近端骨折75例,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9例,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13例,大结节骨折16例;三部分骨折33例;四部分骨折13例。16例二部分大结节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48例(二部分外科颈骨折13例、三部分骨折29例、四部分骨折6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11例(三部分骨折4例、四部分骨折7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本组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40个月,平均15.4个月。1例合并肱骨中段骨折的二部分外科颈骨折行钢板螺钉内固定后9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外科颈骨折不愈合,其余采用内固定的骨折全部愈合,无肱骨头坏死发生。肱骨头置换者术后无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肩关节不稳及脱位等并发症出现。Neer评分优24例,良37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81.3%。结论肱骨近端骨折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大结节及钢板螺钉固定外科颈,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三、四部分骨折,尤其伴骨质疏松者,宜行人工肱骨头置换。肩关节术后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9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90min(60~130min),失血量平均250mL(150~550mL);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2.4个月),切口均获甲级愈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8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术后3、6个月优良率LPHP内固定分别为66.7%、88.9%,空心螺钉内固定分别为84.6%、92.3%,2种内固定方法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及锁定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较好方法,实际操作中应根据骨折块性质及患者骨质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及不同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方法 、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 根据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程度和粉碎程度选择不同小手术切口和内固定物手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总结临床治疗经验.结果 术后6-24个月随访,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法.经评定.本组优25例.占73.5%,良7例,占20.5%,可2例,占5.8%,差0例,优良率94.1%.外展和外旋功能轻度受限的3例.骨折均在2~4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结论 向上移位大于0.5cm,向后移位大干1cm;年轻、活动要求较高的患者主张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后常规的固定方法 包括可吸收螺钉,锚定和三叶草钢板,粉碎性骨折主张选用锚定或三叶草钢板内固定.肩袖损伤,移位较小的大结节骨折,发生率高,积极做好MRI后术中争取解剖复位锚定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Tang KL  Li QH  Habermeyer P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9):2741-2748
目的系统评价新一代的肩关节假体-UNIVERS 3-D 假体置换治疗盂肱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 UNIVERS 3-D 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74例盂肱关节骨性关节炎,平均随访31.9个月(12~74个月),临床随访包括:功能评估和 X 线摄片。功能评估采用 Constant 评分和Constant 修正评分标准;X 线片包括:前后位、轴位和“Y”型位。结果 UNIVERS3-D 假体置换治疗OA 术后 Constant 评分为68.40±16.91,较术前高2倍。去除年龄和性别差异,功能修正评分术前45.29%±19.87%,术后达到92.27%±22.53%。术前93.47%的肱骨头周围有骨赘形成;肩峰下间距平均为10.91 mm±3.03 mm,;盂肱关节间距平均为1.83 mm±1.64 mm。肱骨头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5.71 mm±4.32 mm 和53.34 mm±4.82 mm;36.96%有肱骨头坏死征象;8.69%有肱骨头内囊性变征象;39.13%肩胛盂侧周围有骨赘形成。术后盂肱关节间距显著增宽;术前盂肱关节半脱位得到了有效纠正,未发现盂肱关节间撞击征。术后肩峰下间距与术前相比显著性增宽。手术重建了肱骨头的高度和宽度。假体头-颈-干斜倾角126~142°呈连续变化。术后肱骨假体头-颈-干角没有发现有明显的改变,也没有头-颈-干假体的分离和脱位。除1例肩胛盂呈上斜倾外,其余均为下斜倾,术后较术前的角度要小;而术前、术后前后扭转角没有明显差异。肱骨假体无松动后下沉和倾斜,盂假体无松动后位移和倾斜。肱骨干假体周围 X 线透亮带发生率为5.41%,评分均小于1。透亮带发生最多的部位为 d,c,e 三个区。盂假体周围未发现任何 X 线透亮带。并发症发生率为12.2%。结论UNIVERS 3-D 肩关节假体置换治疗盂肱关节骨性关节炎重建了盂肱关节的解剖关系,术后较术前功能有明显提高,透亮带发生率及并发症率低,临床效果优秀。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弥漫性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D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影像学及病理确诊的膝关节DPVNS患者,采用关节镜切除关节内病变滑膜组织,术后行关节外放射治疗。术后随访4-54个月,平均36个月。结果 除1例术后24个月复发外,均无出现患病关节肿痛等自觉症状,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在0~140°,部分患者行MRI复查未发现有复发迹象。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35.2±4)分,末次随访为(89±3.4)分。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能较彻底地切除膝关节DPVNS的病变滑膜,联合术后放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老年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关节镜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3.5个月,Rasmussen评分平均为27.3分,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和关节稳定性评分为优。结论: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统计肩关节手法复位后悬吊患肢与行肱骨大结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6个月,显示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保守治疗易导致肩峰撞击症和冻结肩。结论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室系统(PHILOS)接骨板治疗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应用PHILOS接骨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5~72岁,平均55.5岁,左侧19例,右侧7例;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8例,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健侧患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是计算患侧评分占健侧评分的百分比,〉80%为优良,60%~80%为满意,〈60%为差。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9~21周,平均13周。骨折端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拔出及断钉,患侧肱骨头较健侧无吸收、缩小征象。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20°~170°,平均150°。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0.5分(62~92分);患侧评分占健侧评分的百分比为75.5%~96.5%,平均85.5%;优良12例,满意11例,差3例,优良率88.4%。结论应用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李钟奇  孔荣 《安徽医学》2013,34(5):557-560
目的探讨半肩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关键技术及评估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7例。均为粉碎性骨折,Neer分类为四部分骨折或三部分骨折患者。合并肩关节脱位4例,骨质疏松6例。均采用骨水泥固定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指导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并使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7例均获随访4~3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Neer评分6例优,9例良,2例可,平均分为86.9分,优良率达88.2%,其疼痛、功能、运动范围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伴有肩关节外展、上抬时轻度疼痛。其余病例无疼痛,无假体松动,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手术成功关键包括手术适用证的准确把握;假体的选择及准确放置;假体周围软组织的重建及平衡;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一期关节镜下重建修复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29例(Schenck分型:KD Ⅱ~Ⅳ型)。采用全身麻醉,从膝关节内、外侧入路进行关节镜镜检及清理,取对侧膝腘绳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采用异体肌腱行后交叉韧带(PCL)、外侧副韧带(LCL)重建,内侧副韧带(MCL)行带线锚钉修复,并进行个体化康复功能锻炼。记录手术并发症、随访结果,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患者的前、后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和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相关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5±5.4)个月。29例患者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功能良好,前后及侧方稳定性良好,其中2例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膝关节粘连,经过正规康复锻炼后,1例患者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另1例连续进行3个月功能锻炼后关节活动范围未有改善,接受了关节镜下膝关节粘连松解术,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患者术前前、后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阳性,末次随访前、后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低于末次随访(P<0.05)。结论 关节镜下一期重建ACL、PCL,同期重建修复副韧带,术后可恢复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评估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统计患肢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果 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共治疗107例新鲜非骨质疏松性三部分和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其中67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9±23.3)个月(24~108个月)。在最终随访时,Constant评分平均为(87.1±11.7)分(51~100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 UCLA)平均为(30.5±3.9)分(18~35分),VAS疼痛评分为(1±2)分(0~7分);主动前屈上举为159.0°±19.3°(80°~180°),体侧外旋为36.8°±19.5°(0°~80°),体侧内旋为T11水平(T2~LS水平)。术后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5例螺钉穿出(7.5%),9例肱骨头缺血坏死(13.4%)及5例创伤性骨性关节炎(7.5%),6例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的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显著高于三部分骨折。结论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非骨质疏松性三、四部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可得到满意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严格的适应证选择与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骨折的复杂程度亦对术后结果产生影响,四部分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高于三部分骨折。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ccurate and precise preoperative planning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instrumental for performing less invasive articular fracture surge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at computer-assisted preoperative planning (CAPP)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time in the operating room. Patients and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ere treated using locking plates by MIPO with CAPP. Total time needed and total cost for virtual segmentation,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the fracture fragments were recorded.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were analyzed with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linical function was analyzed with Constant Score and radiology. Results: The mean total time required for CAPP of two-part, three-part, and four-part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ere 13.63 ± 1.38 min, 23.14 ± 2.18 min and 39.61 ± 3.01 min, respectively. The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ies for all variables were high, ranging from 0.785 to 0.992.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50.1 ± 6.7 minutes. Fifty-two cases were followed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34.2 months. The mean Constant Score of the injury side was 82.5 ± 9.9. Three (3/52) patients had 4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CAPP was efficient and reliable, and provided excellent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by MIP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