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8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3例(肿瘤与周围神经组织粘连紧密)。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29例、脊膜瘤6例、表皮样囊肿2例、副神经节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3个月;MRI复查显示复发1例,未见椎体滑脱及脊柱畸形发生;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改善34例,不变3例,恶化1例。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不但能够充分显露肿瘤,而且保留椎板后弓的完整性,脊柱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半椎板开窗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1例椎管内肿瘤病人采用小切口半椎板开窗技术,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5~7 d复查MRI明确肿瘤切除情况,椎管三维CT确认脊柱骨质破坏程度。结果术中肿瘤全切除21例,术后MRI检查无肿瘤残留,术后三维椎管CT显示棘突和关节突无损伤,脊柱稳定性要素无破坏。病理检查显示:脊膜瘤2例,神经鞘瘤19例。术后切口脑脊液漏1例,加强皮肤缝合后痊愈。随访1~13个月,无复发病例,无切口感染、裂开病例。结论大部分髓外硬膜下肿瘤可通过小切口半椎板开窗手术达到肿瘤全切除,该手术具有减少肌肉、筋膜损伤和骨质破坏,维持脊柱稳定性,满足病人的美容要求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38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3例(肿瘤与周围神经组织粘连紧密)。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 29例、脊膜瘤6例、表皮样囊肿2例、副神经节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3个月;MRI复查显示复发1例,未见椎体滑脱及脊柱畸形发生;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改善34例,不变3例,恶化1例。结论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不但能够充分显露肿瘤,而且保留椎板后弓的完整性,脊柱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经单侧半椎板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切除椎管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报道经单侧半椎板切除21例椎管内肿瘤,肿瘤均位于髓外硬膜下,其中神经鞘瘤14例,脊膜瘤7例.肿瘤位于颈段8例,胸段4例,腰段9例.结果所有肿瘤均获全切,术后当时、1周和随访期内(2~36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可最大程度暴露脊柱后的肌肉韧带和骨结构,且手术创伤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全椎板切除入路.  相似文献   

5.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优点与不足。方法对52例颈椎椎管内肿瘤运用半椎板入路(其中37例采用单纯半椎板入路,15例哑铃形肿瘤采用半椎板及小关节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随访其术后神经功能、肿瘤复发与脊柱畸形情况。结果 51例肿瘤获全切除,1例肿瘤次全切除,没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术后随访10~60个月,平均48个月,1例肿瘤复发,1例失访。38例复查颈椎过伸和过屈位平片,未见脊柱畸形,但有小关节破坏者颈椎活动度较大。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对后部结构破坏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但有小关节破坏时,应长期随访其稳定性变化。本术式术野暴露局限,仅限于偏于一侧生长的髓外肿瘤。  相似文献   

6.
经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23例采用经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3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无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所有患者均进行10~5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脊柱的不稳定。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损伤小,避免术中过度显露,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我院89例经半椎板入路微创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半侧椎板开窗从1个节段到9个节段不等,开骨窗宽约1.0~1.5cm,通过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85例,4例近全切除,手术均不同程度改善了所有病人的神经功能,随访5~24个月,行颈、胸、腰椎MRI及X-线或CT复查,未见脊柱畸形,且稳定性良好,1例脊膜瘤复发。结论半椎板入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维持脊柱稳定性,适合于椎管内大部分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8.
经一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神经鞘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我们从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经一侧半椎板显微切除3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3例,胸段19例,腰段6例。结果所有肿瘤均被全切除,病人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2-48个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一侧半椎板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的肌肉、韧带和骨结构,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卧床时间短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部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脊髓肿瘤。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单侧部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脊髓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45例肿瘤均达全切除,术后病理:神经鞘瘤15例,脊膜瘤17例,神经纤维瘤9例,肠源性囊肿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无肿瘤复发,无脊柱失稳病例。结论偏向一侧的椎板节段间脊髓肿瘤及部分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可选用单侧部分半椎板入路手术,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肿瘤,且保留椎板后弓的完整性,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0例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变完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3例,术中出血量平均80 ml。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改善16例,无变化4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病理证实:神经鞘瘤9例,脊膜瘤6例,脱落椎间盘组织2例,蛛网膜囊肿1例,肠源性囊肿1例,血管瘤1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 d。随访3~18个月,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未发现脊柱不稳定。结论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具有手术创伤小、保持脊柱稳定性、病人康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7月至2010年11月收治73例椎管内肿瘤,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67例,全切除率为91.78%;大部分切除(切除范围≥90%)5例;部分切除(切除范围〈90%)1例。术后3例死亡,1例失访。余6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5个月,平均15.9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现椎体滑脱及脊椎畸形等不稳定征象。结论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能够切除绝大多数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疗效肯定,脊柱稳定性保持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病理性扩大的椎间孔在袖套内切除偏一侧椎管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手术方法的应用.方法 对11例疑为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采用经椎间孔袖套内人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全部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肿瘤为偏脊髓一侧骑跨椎间孔生长,形态为非明显哑铃彤,椎间孔扩大明显.肿瘤位于颈段者7例、胸段者2例、腰段者2例.结果 11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第4天即可下床活动,随访4-24个月,平均11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发牛.结论 经扩大的椎间孔袖套内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避免了术中的过度显露,不破坏脊柱的骨性结构,对椎旁肌及韧带的损伤与半椎板切除入路相同,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偏侧的骑跨椎间孔生长的非哑铃彤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半侧椎板开窗从1个节段到9个节段不等。开窗大小约10~15cm:其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8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除1例髓内肿瘤病人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稍差,其余病人神经功能障碍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3~34个月,行颈、胸、腰椎MRI及x-线或CT复查,脊柱稳定性完好,脊膜瘤术后复发1例。结论半椎板入路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适合于椎管内大部分肿瘤的切除,术中辅以高速磨钻、神经电生理监护及超声技术,可提高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半椎板入路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切除椎管肿瘤中的应用。方法经一侧半椎板显微切除69例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31例,脊膜瘤19例,上皮样囊肿6例,蛛网膜囊肿4例,海绵状瘤3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椎管转移2例。肿瘤位于颈段19例,胸段34例,腰段16例。结果除2例髓内星形细胞瘤外,其余肿瘤均获全切,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2-48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一侧半椎板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的肌肉、韧带和骨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卧床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行颈、胸、腰椎X-线或MRI复查,均未出现脊柱畸形,无肿瘤复发.结论对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半椎板切除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对部分偏侧生长界限清楚的髓内肿瘤也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人路在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单侧半椎板人路显微手术切除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例,胸段6例,腰段9例。结果16例肿瘤均全切除。病理结果: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室管膜瘤1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随访16例,时间6~26个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脊柱稳定性好。结论经单侧半椎板人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手术创伤小,对脊椎后柱结构破坏少,可有效治疗椎管髓外硬膜下肿瘤。  相似文献   

17.
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开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经半椎板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病人中,75例肿瘤完全切除,其余的5例由于肿瘤经椎间孔向外生长,与周围的组织粘连紧密,行部分切除。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是脊柱的不稳定。结论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病人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反应轻微,远期疗效好。由于手术显露局限,对手术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8.
半椎板与全椎板两种径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开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1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了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与同期的116例全椎板切除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半椎板切除病人手术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起床反应轻微,远期效果较全椎板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讨论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病人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反应轻微,远期疗效好。但也有暴露局限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而尽量保护脊柱稳定性的方法。方法 我科从2004年5月~2006年7月,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哑铃形肿瘤22例。其中颈段肿瘤16例.分别采用改良的极外侧入路、颈前入路、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内固定加植骨融合。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或半椎板切除。胸段肿瘤2例采用半椎板切除,1例采用全椎板切除。3例腰段肿瘤采用半椎板切除,其中2例行钉棒固定。结果 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18例随访9~18个月,无复发或脊柱不稳定。结论 大部分椎管哑铃形肿瘤可采用半椎板切除手术,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肿瘤,对骨质破坏严重的肿瘤和完全切除一侧小关节者需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侧半椎板入路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经单侧半椎板入路手术切除的22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颈段4例,胸段11例,腰段7例。22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示神经鞘瘤15例、脊膜瘤6例、蛛网膜囊肿1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与术前相比,出院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明显改善(P<0.0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出院时相比,末次随访ASIA分级进一步改善(P<0.05),VAS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脊柱X线检查未见脊柱畸形。结论 单侧半椎板入路手术切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