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基因的改变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法,检测1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P21、P185、p53蛋白表达以及50例ras、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P21、P185、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3%(89例)、55.3%(83例)、29.3%(44例)。P21、p185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呈正相关(P<0.01)。P21、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预后呈显著相关,P21与预后呈负相关。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在两种以上蛋白共同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Ha-ras癌基因第12位密码子突变16例(32%),p53基因突变9例(18%),均为248位点突变。Ha-ras第12位点突变随病理分级增高而增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显著相关(P<0.05)。ras基因、p53基因突变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ras基因、p53基因突变患者死亡率高于无突变患者。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在ras基因及p53基因共同突变。  相似文献   

2.
大肠腺瘤与腺癌P21,P53,P185蛋白表达及ras,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免疫组化及PCR-RFLP法检测30例大肠腺瘤、74例大肠腺癌及癌旁粘膜P21、P53、P185蛋白表达及ras、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大肠腺瘤P21、P53蛋白阳性率(53.3%,27.6%)高于癌旁粘膜(P<0.01),二者过度表达与腺瘤恶性倾向有关。大肠腺癌P21、P53及P185蛋白阳性率(72.9%,37.8%,47.2%)皆高于腺瘤I级不典型增生(P<0.01,P<0.05及P<0.05)。9例腺瘤,40例腺癌存在两种以上蛋白表达,共同表达与腺瘤恶性倾向及腺癌预后有关。大肠腺瘤及腺癌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6.7%及41.9%,ras基因突变与腺瘤恶性倾向有关。大肠腺瘤及腺癌p53基因248位点突变率分别为3.3%及14.9%。6例腺癌存在两种基因突变,两种基因协同突变与大肠癌预后有关。提示ras、p53及c-erbB-2基因改变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免疫组化和PCR—SSCP检测p53基因异常的一致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表达和PCR-SSCP检测p53基因突变的一致性。方法:单克隆抗体DO-7检测8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p53蛋白表达,PCR-SSCP检测其中31例腺癌的p53基因突变。结果:85例NSCLC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58/85),31例腺癌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1%(19/31),14例(46%)出现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p53蛋白免疫组化和PCR-SSCP检测p53基因突变无显著相关(χ2=0.1,P=0.76),其一致率为52%。结论:p53蛋白表达并不能很好地反映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4.
肺鳞状细胞癌中p53蛋白表达及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 S  Liu H  Wang D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2):123-126
目的 通过检测肺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积聚及相同癌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探讨P53蛋白积聚及P53基因突变在肺鳞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120例肺鳞癌及癌旁肺组织中P53蛋白的状况及相同鳞癌组织中,P53基因5、6、7、8外,显子突变的情况。结果 P53蛋白了性率为52.5%,P53基因突变率为56.7%,突变便数在第5、6、7、8外显子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肺癌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 检测肺癌中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二种方法。结果 检测肺鳞癌46例,共95例。免疫组化p53蛋白总阳性率为50.5%(48/95例),肺鳞癌阳性率为56.5%(26/46例)、肺腺癌为44.7%(22/49例)。PCR-SSCP检测p53基因突变率为41.1%(39/9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p53基因突变在葡萄膜与结膜色素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运用流式细胞术对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MM)、结膜色素痣(CN)及恶性黑色素瘤(CMM)的p5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例CMM较7例CN的p53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7例CMM及39例UMM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66.67%;UMM的p53蛋白表达量与DNA指数、倍体性密切相关(P<0.01)。提示p53基因突变是CMM与UMM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p53蛋白表达量可作为结膜黑色素瘤良恶性鉴别的辅助指标,为揭示CMM与UMM的发生发展实质提供了新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p53基因突变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为了探讨p53基因突变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结合DNA直接银染测序,对30例散发性食管癌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检出11例阳性,突变检出率为36.7%。9例为点突变,其中错义突变4例、无义突变2例、同义突变3例,其余2例为碱基插入和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统计学分析显示:中低分化食管癌的p53突变率为56.3%,高分化组为14.3%,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25);癌组织浸润累及食管壁全层的p53突变率52.6%显著高于未累及全层组9.1%(P=0.024);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p53突变率分别为61.5%和17.6%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24)。结论p53基因突变与食管癌多种生物学行为如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检测食管癌组织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有助于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还讨论了p53基因的“显性负效应”及同义突变的遗传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广西不同地区肝细胞癌(HCC)p53基因249密码子(cd249)的突变热点与黄曲霉毒素B1(AFB1)污染及H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62例石蜡包埋HCC组织中上述基因突变,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癌旁肝组织HBsAg表达。结果:广西HCC高发区及低发区病例p53基因cd249的突变频率分别为69.2%及20%(P<0.01)。癌旁肝组织HBsAg的阳性率为81%及100%(P>0.05)。p53基因突变热点与AFB1严重污染及HCC高发有密切关系,而与HBV感染无关。结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出现具有分子流行病学意义。p53热点高频率出现表明了当地AFB1的严重污染及HCC发生的主要地区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p53蛋白表达与上颌窦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免疫组化技术对8例上颌窦正常粘膜、16例乳头状瘤及癌变、50例鳞状细胞癌及14例癌旁粘膜(包括癌旁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及不典型增生)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上颌窦癌p53阳性率为62%(31/50)。p5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上颌窦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及乳头状瘤p53表达阴性。不典型增生p53表达为4/6,其表达与相应鳞癌存在一致性,不典型增生p53阳性者,相应癌组织亦为阳性,反之亦然。4例乳头状瘤癌变中,3例p53阳性。研究结果表明,p53表达是人上颌窦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而与其恶性程度无关,p53表达发生于不典型增生或乳头状瘤癌变阶段,显示p53基因突变与上颌窦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检测p53蛋白有助于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早期发现上颌窦癌。  相似文献   

10.
c-myc基因和p5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c-myc基因探针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p53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肝癌高发区4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作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myc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均位于细胞核内,在PHC中异常表达阳性检出率c-myc为76%、p53为55%。而PHC中异常表达的分布和强度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癌周肝组织中阳性检出率及其强度均低于癌组织。  相似文献   

11.
c—myc基因和p5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德巍  高长泽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2):100-103,T020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c-myc基因探针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p53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肝癌高发区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作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myc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均位于细胞核内,在PHC中异常表达阳性检出率c-myc为76%,p53为55%。而PHC中异常表达的分布和强度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癌周肝组织中阳性检出率及其强度均低于癌组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桂西南黄曲霉毒素(AFB1)高污染区109例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相应病例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HCC中p53蛋白阳性率高达68.8%(75/109),p53蛋白表达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P>0.05)。说明在AFB1高污染区,p53基因突变是HCC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HCC病例中,HBsAg阳性率为84.2%(85/101),其中同一病例p53蛋白及HBsAg均为阳性者占57.0%(58/101),而HBsAg阳性、突变型p53蛋白阴性者为26.0%(27/101)。表明HBV仍然是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HBV的致癌机制具有多样性,并非均引起p53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0例喉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Langerhans细胞(LC)及p53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26.7%的病例可以检测到HPV抗原成分。HPV感染的癌旁粘膜内LC数量明显少于无感染者,且形态也发生改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HPV感染组(37.5%)明显低于HPV检测阴性组(83.33%)。结论:提示HPV、LC、p53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相互影响,HPV感染引起LC数量减少,局部免疫功能降低,HPV感染还可能通过表达的肿瘤蛋白或其他机制使抑癌基因p53失活,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垂体腺瘤p53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突变型p53癌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64例垂体腺瘤(复发组31例,非复发组33例),6例正常垂体、2例垂体瘤中p53蛋白表达阳性,非复发组中有2例p53蛋白表达阳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2例垂体癌p53蛋白强阳性表达,6例正常垂体无阳性表达。p53蛋白在不同激素类型垂体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53蛋白高表达与少数垂体腺癌在潜在恶性及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5.
p53基因突变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发之一,胶质瘤约有1/3发生p53基因突变。通过对胶质瘤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提出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三种不同起源方式,发现p53蛋白表达在脑胶质瘤与反应性胶质增生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资料的研究结果提示p53蛋白表达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判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30例胃癌p53,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中突变型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结果表明:胃癌组织p53总阳性率为27.6%,ER、PR总阳性率为36.0%;p53、ER、PR在低分化癌中表达率高;p53与ER,PR阳性一致率达60%。提示p53、ER、PR阳性者胃癌细胞脑分化、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p53、p16、nm23基因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肺癌组织中p53,p1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129例肺癌标本中;p53,p1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53,p16,nm23蛋白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7%,45.7%,55.8%;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肺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  相似文献   

18.
肝癌组织中N—ras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N-ras和p53基因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9例肝癌中的N-ras基因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3例肝癌p53蛋白阳性(44.8%),表明广西地区肝癌中曾普遍存在p53基因的突变,肝癌及癌旁组织中N-ras基因在第2~37密码子间的突变率分别为79.31%和80.77%,22例有2个以上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9.
p53、p21、p185蛋白表达与横纹肌肉瘤分化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p53、ras和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p21、p185在横纹肌肉瘤(RMS)中的表达及其与RMS的分型、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50例中的41例有随访的RMS用免疫组化ABC法标记p53、p21、p185蛋白,结果发现p53、p21、p185在RMS的阳性率分别为72%、68%、60%,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和RMS的组织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分化程度有关,其中p53、p21在低分化RMS的阳性率分别为85%和80%,显著高于高分化RMS的42.9%和28.6%(P<0.05);p53蛋白在有转移组RMS的阳性率为86.4%,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0.7%(P<0.05);有随访的41例病例中。存活1年的p53蛋白阳性率为86.7%,显著高于3年的41.7%(P<0.05)。结论p53、p21蛋白表达可作为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而p53更能反映肿瘤预后,是肿瘤预后差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组织17p13.3杂合性丢失及p53蛋白异常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了解染色体17p13.3丢失及p53蛋白异常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RFLP法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51例胃癌手术标本中17p13.3杂合性丢失及p53蛋白异常表达。结果发现在31例信息个体中17p13.3杂合丢失16例,占51.6%(16/31)。p53蛋白染色阳性19例,占37.3%(19/51)。17p13.3杂合丢失与p53蛋白表达间无显著相关。17p13.3杂合丢失率和p53蛋白阳性率在肠型及胃型胃癌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1例早期胃癌检出17p13.3杂合丢失。结论染色体17p13.3杂合丢失、p53蛋白异常表达是胃癌的常见改变;17p13.3杂合丢失可出现在胃癌的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