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也和其它生命一样,是与其环境的统一体。生命不仅与外环境是统一体,与内环境也是统一体。宏观生态的无生命环境如放射线、大气、水、食物、土壤等和有生命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会对人类的生存有影响。而微观生存的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也有影响,而且宏观影响必将通过微观影响而起作用。一个成年人大约有10~(13)个细胞,而其体表与体内所携带的正常微生物竟有10~(14)个之多。一个人每天随粪便排除的细菌大约占粪便总成分的三分之一,在这些细菌中,厌氧菌占99.9%以上。人肠道  相似文献   

2.
自 18 69年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提出生态学(Ecology)以来,现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分支。中国学者向近敏等将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笔者认为,生态医学也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作者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加以粗略论述。分别简述…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的形成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宏观及微观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指社会环境、教育与人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关系。提出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着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与人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的机制模型等观点。微观机制主要指从人的心理产生,上升成意识再到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提出了人脑在产生思维活动时,至少要经过四个整合层次,即物理整合、生理整合、心理整合和意识整合,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四个整合层次的基础上最后经主体的序化、选择、教育、实践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4.
走科学路     
从愚昧到聪智,从无知到有智,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与微观…….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结果;是认识科学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医学生培养中应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ao WD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5):1013-1014
预防医学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健康定义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比较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起源、发展中分歧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医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结果提出的推论,指出中医学自身发展中不应躲避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为我所用;从哲学角度提出,宏观的理论应该指导微现理论的发展,并且在微观理论发展到一定"微"的时侯,必须回归到宏观上来,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但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从长远趋势看,中西医必将彻底融为一体,中医在宏观联系上占优,两医则在微观上个体上见长,二者只有结合才能达到对人体这一复杂事物的正确把握;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未来人类医学达到完美融合的重要步骤,中西医结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7.
中医与西医的学术差异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宏观差异是学术视野的分异,是整体性和根本性的差异。以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为例,论证了中西医学术的分野是两圆相交式,即局部相交,主体相异,核心并立,方向相悖。指出了中西医学术分野的一个焦点——是否以人为本;剖析了中西医学术的四个分野点——人与人体之分、还原与非还原之分、生态与理化之分、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之分。总结了中西医学术分野的两个基本特征——中医视野宽广但深细不足,西医视野缩减而深细。  相似文献   

8.
大千世界,宏观无垠,微观无限,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重视了包括动物、植物、山川、气象等诸多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但却忽视了真菌、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嗜菌体等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的保护和稳定作用,而滥用抗生素药物.豺狼虎豹可以吃人害人,但却不能忽视其对人类有益的生物链而斩尽杀绝.同样,对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亦不能因其致病而药之失度,或破坏其生存环境而使之绝灭.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门鲜为人知的新兴学科,但是它的出现又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必然趋势,它就是人类对生命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细胞水平),再由微观到分子水平逐渐深入认识的分子生态学。  相似文献   

10.
Maslow理论即人类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将人们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实质是人类的健康与五个层次的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成正比例。护理领域内就是一个人患病时大部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护士给予帮助,满足需要,以恢复机体平衡,促进康复。我们对1例重症格林-巴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非人灵长类动物情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与健康。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多相似点,故为情绪研究的首选动物。该文首先从宏观角度阐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情绪的表达方式(身体行为、面部表情)及其影响因素(生长环境、观察者的影响);然后在微观角度分析现有的情绪理论学说:内啡肽学说、去甲肾上腺素学说、多巴胺学说和5-羟色胺学说。从而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现有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分析,以期为情绪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则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借此探讨和构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卫生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而诞生的.卫生微生物学是从保护人群出发,研究微生物(包括致病及非致病的)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消除其危害的对策.卫生微生物学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学科,学习卫生微生物学的意义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一、研究存在于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如何直接间接地传播给人类各种疾病.二、研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大作用.三、研究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净化土壤.四、研究作为卫生监测的指标.卫生微生物学的研究虽然开始得很早,但直到近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对这一学科的研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生态变异与生态型的分化和形成是物种种内对不同环境生态条件长期适应与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生化上表现出差异的结果。这种种内变异是中药材品质优劣和疗效差异的实质。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地理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多道地、多产地现象,即中药材生态型的多样性。中药材生态变异和生态型的分类已成为值得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着重对生态型的定义、中药材生态变异、中药材生态型的划分等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认为中药材生态型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地理生态型、群落生态型、化学生态型、品种生态型;提出了当前中药材生态型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即科学把握中药材种内变异的分类学地位,中药材生态型的生态特征及影响生态型形成的决定因素,生态型与环境、品质、遗传基础的相关性及不同生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思路和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活动又丰富了环境的内涵,将自然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活环境(城市、乡村、室内等)延伸到社会、心理、人文、生态等环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健康不单单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因此营造良好、健康的环境是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关键,而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策略,达到环境健康,才能最终保障环境中全体人群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预防医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医学发展至今天,已经不再是与医生及患者有关系,而是一门把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广泛地作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并已由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向理论医学过渡。当今医学发展趋势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微观与宏观、分化与综合的辩证统一;高技术向医学领域大量渗透,促使医学科学迅猛发展。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是人们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高度哲学概括。它取决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人类朦胧的时代,是无所谓疾病、健康和生老病死的。由于人类求生存…  相似文献   

17.
室带发声是由室带内收所致,据观察,室带内收继声带疾患而出现,随其痊愈而消失。声带疾患在宏观和(或)微观上引起声门功能异常,后者又导致了室带的内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健康观为基础,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健康管理的特点,即健康管理不仅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社会与环境等因素,使人类健康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以此为基础运用健康管理的基本原理构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健康管理模式。从建立基本信息档案、评估环境风险因素、进行生态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进行健康管理评价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立起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室带发声是由室带内收所致,据观察,室带内收继声带疾患而出现,随其痊愈而消失。声带疾患在宏观和微观上引起声门功能异常,后者又导致了室带的内收。  相似文献   

20.
当今,人类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主要威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等已显著下降;而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已成为前三位的死因。医学模式(即医学观)也在由生物医学模式(Bjo-medical model)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致病和卫生保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把致病因素分为四类:健康服务态度占10.3%,生活方式和行为占48.9%,环境占17.6%,其余才是人类生物学因素.人们对健康目标更理想的追求,已经不只是治好病、不得病,而且要进一步提高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