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回顾性分析64例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CT及手术证实椎板骨折15例;硬脊膜撕裂13例(20.3%);椎板骨折合并硬脊膜撕裂9例。其余49例无椎板骨折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P值〈0.001)。分析提示硬脊膜撕裂与椎板骨折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688),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椎管狭窄程度及X线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神经损伤与硬脊膜撕裂相关(P值〈0.05,r=0.377)。作者认为,经CT证实胸腰椎爆裂型损伤联合椎板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就有存在后方硬脊膜撕裂的危险,神经组织卡压甚至嵌夹的可能。此时往往需通过后入路手术,来修补损伤的硬脊膜,解放有可能受压甚至嵌夹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爆裂型损伤联合椎板骨折与硬脊膜撕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了64例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型骨折,CT及手术证实椎板骨折15例;硬脊膜撕裂13例(20.3%),椎板骨折合并硬脊膜撕裂9例,其余49例无椎板骨折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P值〈0.001)。分析提示硬脊膜撕裂与椎板骨折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688),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椎管狭窄程度及X线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神经损伤与硬脊髓撕裂相关(P值〈0.05,r=0.377),作者认为,经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狭窄与脊髓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特征为椎体前高的减低和后壁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骨折常常发生向后移位突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据统计,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后有30%~90%的患者发生包括脊髓、圆锥或马尾在内的神经损伤〔1〕。但迄今有关创伤后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的关系尚不明...  相似文献   

5.
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是脊柱外伤中常见的一种损伤 ,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受损 ,需手术治疗。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病例不合并神经损伤[1] ,这部分病例是否要手术 ,存在争议。本文对 35例采用保守治疗的病例进行随访 ,评估非手术治疗的效果。1 临床资料自 1989年 8月~ 1998年 9月 ,共收治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病人 48例 ,41例予保守治疗 ,获随访 35例。男 2 4例 ,女 11例。年龄 2 7~ 5 4岁 (平均 36 7岁 )。损伤节段T12 13例 ,L116例 ,L2 5例 ,L3 1例。致伤原因 :坠落伤 19例 ,车祸致伤 12例 ,重物压伤 4例。 35例随访 1 0~ 4 5年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半椎板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半椎板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26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随访观察时间为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观察指标为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椎管堵塞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10~24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3 d影像学比较,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椎管堵塞率变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近期恢复良好。术后3 d与1年骨愈合取内固定后影像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远期效果良好。脊髓神经功能平均恢复一级。结论经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半椎板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减压充分,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和内固定失败率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68例胸腰段(T_(12)~L_2)爆裂型骨折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A组(手术组)44例,使用Dick钉固定,B组(非手术组)24例,卧木板床及石膏支具固定。A组后凸畸形(Cobb)平均术前15.9°,随访8.6°;B组则分别为10.7°、13.3°。CT扫描椎管狭窄程度前者分别为40.8%、25.3%;后者26.0%、20.7%。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组术前A级7例、B级1例、C级7例、D级12例,随访A级1例、C级1例、D级6例;B组伤后B级2例、D级1例,随访D级3例。疼痛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B组损伤程度较轻,两组不能作统计学对比。提出早期手术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主要危害是原发和 /或继发性损伤所造成脊髓神经组织损伤。现将脊柱爆裂型骨折目前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1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研究概况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脊髓神经损伤占 30 %~ 6 0 % [1] 。目前针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无较好的治疗方法 ,而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早期治疗目的在于阻止脊髓进一步的自损伤。由于马尾神经对外伤的抵抗力较强 ,其功能恢复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好。在外科治疗上对减压范围、方法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上尚存在着争议。在基础研究方面 ,通过复制脊柱爆裂骨折模型 ,重点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  相似文献   

10.
半椎板切除脊髓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2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后路伤椎半椎板切除脊髓前后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定期复查CT和X线片。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获1~3级恢复,脊柱结构、伤椎形态、椎管形态基本得到了恢复,无断钉。结论后路半椎板切除脊髓前后减压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对脊柱结构破坏小,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爆裂骨折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主要由瞬间脊髓神经受到暴力及复合骨折块突入椎管引起脊髓压迫所致。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研究的进展,近年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损伤机制和形态学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手术治疗得到长足发展。该文就胸腰椎爆裂骨折损伤机制及手术治疗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7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69例,其中男45例,女24例;年龄19 ~48岁,平均36.3岁.均为单椎体骨折,骨折部位:T119例,T1221例,L123例,L29例,L34例,L43例,骨折根据Denis分型:A型9例,B型36例,D型14例,E型10例,术前19例有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Frankel评级:A级6例,B级2例,C级5例,D级6例,E级50例,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中无硬膜破裂,无血管、神经损伤,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加重,随访13~39个月,平均12.9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落,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明显后凸畸形形成,比较术前、术后的后凸角,椎管横断面积的改变,椎体高度恢复的丢失率,伤椎的压缩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术后1年各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4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5例无明显变化,9例出现腰背部僵硬感及腰痛,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LBF)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139例确诊为TLBF患者,分为两组:非手术治疗组47例,采用卧硬板床及石膏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组92例,采用椎体钢板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损伤分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年2个月,平均脊椎后突角:术前23.5°,术后8.5°;中柱后突程度:术前25%~85%(平均33%),术后0~53%(平均12%);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45%,术后恢复平均85%;椎管狭窄程度:术前30%~85%(平均55%),术后0~50%(平均20%);随访神经功能恢复到E级的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两组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伴有或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尤其是伴有较严重后柱损伤的TLBF均不稳定,均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椎管骨块占位程度分为前入路组(23例)和后入路组(35例)。分别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Cobb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前入路组分别为(205.7±30.1)min、(1 030±110.5)ml、(650.0±42.5)ml,后入路组分别为(110.4±25.8)min、(460.8±40.3)ml、(180.8±76.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两组A级均有1例无恢复,余均有1~2级的恢复。植骨融合时间:前入路组为(3.4±1.3)个月,后入路组为(4.8±1.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前入路组为2.0°±1.0°,后入路组为5.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及椎管受压程度,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脊柱骨折中最常受累的节段是T10~L2,尤其是T11、L1、L2,脊柱胸腰段指T11~L2,爆裂骨折与高能创伤有关,常由于高处坠落伤所致。胸腰段椎体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又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因此最容易受到传导暴力造成损伤,其中垂直压缩暴力导致的爆裂骨折较多见。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的作用下使椎体呈爆  相似文献   

16.
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 ,目前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各种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椎弓根内固定器也不断出现。AF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它的特点是短节段、内固定坚强、复位满意 ,可早期下地活动。我们回顾 1994~ 1998年 4 5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治疗情况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 5例 ,男 2 8例 ,女 17例。年龄 2 1~ 6 1岁 ,平均 33岁。骨折部位T115例 ,T1211例 ,L119例 ,L2 7例 ,L33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 :A(上下终板破裂 ) 8例 ,B(上终板破裂 ) 32例 ,C(下终板破裂 ) 1例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度腰椎爆裂骨折伴马尾神经硬膜疝患者的手术时机及在传统的单纯复位减压基础上行马尾神经及硬膜囊修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1-2012-12诊治54例单节段重度腰椎爆裂骨折伴马尾神经硬膜疝患者,回顾性研究在传统后方入路行椎管扩大神经减压、后凸畸形的复位,在腰椎稳定性重建的基础上扩大硬膜囊破裂口,清除硬膜囊内血肿后同时完成马尾神经及硬膜囊的修复,术后对其神经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牢靠,马尾神经纤维及硬膜囊的损伤全部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没有并发症的出现,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按ASIA分级评价,提高了1~3级.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体爆裂骨折合并椎板骨折,应注意马尾神经硬膜疝存在的可能,术中修复硬膜囊的裂伤和损伤的马尾纤维,防止神经损伤加重及预防脑脊液漏.在传统后方入路的基础上打开硬膜囊从而实现对神经及硬膜囊的修补,兼顾了减压、复位、稳定性重建及马尾神经及硬膜囊修复,同时降低脑脊液漏导致感染的风险,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的手术中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6--2013—06诊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并重度脊髓损伤38例,所有患者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均为A级。A组22例术中未采用损伤控制技术,B组16例术中采用损伤控制技术。结果在术后2周及6个月,2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和Cobb角平均矫正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有利于控制脊髓损伤的程度.不加重脊髓继发性损伤.最大限度恢复神终功能.术后疗糟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单椎爆裂骨折经后路临椎椎弓根内固定连同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收治36例胸腰椎单椎爆裂骨折经后路椎弓根临椎加伤椎内固定顶压撑开复位。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后凸畸形纠正、伤椎椎体复位满意。远期伤椎椎体高度丢失不明显。获得良好结果。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爆裂骨折不失为基层医院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68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8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A组44例,使用Dick钉固定,B组24例,卧木板床及石膏支具固定。A组后凸畸形平均术前15.9°,随访8.6°;B组由分别为10.7°、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