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常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粥样斑块持续不断地在动脉壁内积聚。近期研究显示他汀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ASTEROID研究首次证实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该研究采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最强的瑞苏伐他汀(rosuvastatin),40mg/d×24月,采用目前公认最好的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方法血管内超声(IVUS),并盲法分析治疗前后IVUS结果(斑块体积等指标)。507例冠脉造影轻中度病变(狭窄>20%,IVUS观察目标血管狭窄程度<50%)不需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人,治疗前及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阿托伐他汀和通心络胶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给予常规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12个月后两组复查血脂及CAG,靶病变冠脉复查IVUS.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月两组血脂、IVUS参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12个月两组间比较血脂、IVUS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均有良好疗效,IVUS对评价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在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进展效果评价中应用。方法 收集经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CAS斑块的220例CHD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次,1次/d) 阿司匹林,随访12个月后CT复查斑块情况,根据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分为间断用药组(n=94)、规律用药组(n=126),比较两组血脂改善情况,分析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规律用药组TC、LDL-C水平较间断用药组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规律用药组各种斑块体积均显著缩小,其中低密度斑块体积、斑块总体积均显著小于间断用药组(P<0.05);斑块总体积与TC、LDL-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够调节血脂水平,缩小CAS斑块体积;CT可定量、定性评价CAS斑块变化,有效监测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胆固醇升高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49例LDL-C 3.6~2.6 mmol/L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他汀组23例;非他汀组26例.每位患者选取1处狭窄50%~70%的病变为靶病变.入院时和12个月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靶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结果:他汀组12个月后,LDL-C由(3.44±0.42)mmol/L降至(2.31±0.19)mmol/L,较入院时下降32.8%;非他汀组12个月后较入院时基本无变化.血管体积、管腔体积和斑块体积在入院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非他汀组斑块体积显著增加,由(82.1±14.5)mm3增加至(95.9±20.5)mm3(P<0.05);血管体积无明显变化;管腔体积缩小,由(55.1±7.8)mm3减少至(44.6±6.6)mm3(P<0.05).他汀组12个月后的斑块体积、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止LDL-C轻度升高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消退方面国内外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证据。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制定了许多可行的治疗策略。这些进展使我们可以考虑把斑块消退作为一个现实的治疗目标。因此,我们将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这一主题,讨论其现有的治疗证据、抑制因素等,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观察常规剂量、不同的他汀药物对轻中度EH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将68例(男40例,女28例)经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检查诊断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d,n=34)组和普伐他汀(20 mg/d,n=34)组,1月复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达标者剂量加倍,12月后复查DSCTA观察斑块变化。结果治疗12月后两组LDL-C、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后斑块引起的冠脉狭窄下降幅度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胆固醇,能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7.
张鑫  杜润  刘珊珊  王海容  邱建平 《山东医药》2012,52(12):48-50,5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并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狭窄程度在50%~70%的临界病变的冠心病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每位患者均行IVUS检查并选取1处狭窄为50%~70%的粥样斑块病变为靶病变,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80 mg/d的大剂量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的常规剂量对照组,9个月后再次行CAG和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的变化。结果 100例均完成了临床随访,62例完成了整个服药过程及CAG和IVUS复查。结果显示,9个月后对照组斑块体积增大(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遏制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对尸体冠状动脉血管54段进行了血管内超声和组织学的检测,血管内超声对肌性血管壁的横断面显现为典型的3层结构。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重部位的血管壁中层有变薄的现象。病变较重处中层厚度:超声x=0.28±0.13mm,组织学x=0.30±0.13mm,p>0.05,r=0.91;病变较轻处中层厚度:超声x=0.44±0.15mm,组织学x=0.46±0.14mm,p>0.05,r=0.90。因此,血管内超声是研究血管壁形态的一个可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应用1300 nm波长的近红外线来对血管进行横断成像的血管内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和DSCT检查。结果:DSCT诊断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94%、98.32%、96.09%和95.52%;诊断软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3%、93.33%、97.78%和80.46%。结论:DSCT对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有效区分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胡大一 《高血压杂志》2005,13(5):259-260
2004年11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公布了对比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限制血栓形成(Comparison of Amlodipine vs Enalapril to Limit Occurrences of Thrombosis,CAMELOT)试验及其亚试验经血管内超声评价络活喜对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影响(Norvasc for Regression of Manifest Athrosclerotic Lesions by Intravascular Sonographic Evaluation,NORMALISE)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治疗的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例。对照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研究组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压、血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脂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和血脂指标,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13.
美国心脏协会于2011年11月在年会(AHA2011)上揭晓了SATURN研究的结果。 SATURN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分组、多中心Ⅲb期临床研究,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比较了两种强效他汀-瑞舒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80mg/d)对冠心病患者斑块负荷变化。该研究入选了215个中心138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组(40mg/d)或阿托伐他汀组(80mg/d)治疗24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的影响。方法 100例经双源螺旋CT检测出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1)及对照组(n=49):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0mg/d口服,对照组未行他汀类药物治疗。24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及颈动脉中膜厚度(CIMT)。结果 51例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总胆固醇(TC)降低14.9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24.22%,总甘油三酯(TG)下降1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7.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平均缩小(2.80±1.83)%,CIMT平均减少(0.11±0.02)mm,hs-CRP减少(2.95±0.24)mg/L,49例对照组斑块平均增加(2.17±1.73)%,CIMT平均增加(0.21±0.03)mm,hs-CRP增加(1.28±0.1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及hs-CRP水平,减少CIMT厚度,逆转或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声学成像技术的飞速进步,血管内超声检查已由实验研究阶段逐步发展成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方法。血管内超声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血管内发射和接收高频超声信号,实时显示血管的切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态等,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现就血管内超声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左前降支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冠脉)压缩与其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01-2018-05入住我院心内科患者80例,所有患者冠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狭窄病变,而IVUS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应用IVUS测量心肌桥位置、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厚度等解剖参数;IVUS测量壁冠脉压缩比以及心肌桥近端20mm内冠脉的最大斑块负荷(Max PBprox)。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位置的关系。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资料、IVUS测量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测得所有患者心肌桥长度为(20.8±12.7)mm,心肌桥厚度为(0.71±0.49)mm,心肌桥位置为(37.4±11.3)mm,壁冠脉压缩比为(23.9±11.8)%,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r=0.287,P=0.067)、心肌桥厚度(r=0.296,P=0.086)和心肌桥位置(r=0.301,P=0.073)均无显著相关性。(2)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分组后,Max PBprox严重程度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P<0.05),而与心肌桥长度(P=0.450)、心肌桥厚度(P=0.126)及心肌桥位置(P=0.364)无关。结论:心肌桥近端冠脉粥样斑块负荷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而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关,这有助于识别高危心肌桥病变患者。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超声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颈AS病变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之间年龄、性别、AS危险因素分布及病程、颈AS程度、高血压程度及服用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比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排除糖尿病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禁忌证者。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抗血小板制剂,B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基础上服用卡托普利12.5mg,3次/d,连续服用12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月末在同一医师操作下,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支处的模轴及纵轴实时二维图像检查,测定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存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由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的。他汀类药物除降低胆固醇作用外 ,还有保护内皮、减轻炎症、稳定斑块和减少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 ,对治疗ACS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患者中联合药物治疗(CMT)率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490例,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n=716),B组(冠状动脉狭窄50%,n=448)和C组(冠状动脉未见狭窄征象,n=326)。比较患者的CMT率及CMT对预后的影响。随访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合并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MACE发生率逐渐增加(正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分别为0.9%、5.4%和11.0%,P0.001),CMT率逐渐增加(分别为95.1%、98.2%和99.4%,P0.001)。尽管CMT对MACE的影响随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减弱(交互作用P=0.038),但在阻塞性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CMT均可明显改善患者MACE(冠心病,HR:0.72,95%CI:0.62~0.84,P=0.00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HR:0.87,95%CI:0.76~0.99,P=0.046)。结论:CMT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明显低于冠心病人群。尽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MT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弱于冠心病患者,但CMT仍是临床预后改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观察不同人群脂蛋白a[1ipoproteina,Lp(a)]的水平及他汀类药物对其的干预效果。方法符合高血脂诊断标准的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高血脂合并CHD组),36例CHD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TD)患者(高血脂合并CHD+2TD组),39例非CHD非2TD患者(对照组)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测定Lp(a)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高血脂合并CHD组及高血脂合并CHD+2TD组的血清Lp(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11.6)mmol/Lvs.(26.6±4.2)mmol/L,P〈0.05;(39.4±10.7)mmol/Lvs.(26.6±4.2)mmol/L,P〈0.05];而高血脂合并CHD组与高血脂合并CHD+2T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清Lp(a)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高血脂合并CHD+2TD组下降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8.1±7.3)mmol/Lvs.(37.1±11.6)mmol/L,P〈0.05;(26.1±6.8)mmol/Lvs.(39.4±10.7)mmol/L,P〈0.05;(26.6±4.2)mmol/Lvs(21.2±6.3)mmol/L,P〈O.05]。结论CHD患者的血清Lp(a)浓度高于非CHD患者,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清Lp(a)的浓度,在合并2TD的CHD患者中降低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