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可及早地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肱动脉内皮功能,探讨肥胖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以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对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逐年增多,80%肥胖儿童可延续到成人肥胖[1],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高血压的独立高危因素之一[2]。目前研究表明肥胖儿童易合并高血脂[3、4],近两年众多研究表明肥胖儿童早期出现血管内皮功能紊乱[4],而血管内皮源性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对心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彬  任乃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06-5906,5917
他汀类药有多项性效应,除具有显著降血脂疗效外,对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防止或保护作用,减少或消除炎症反应。心肌梗死后的炎症与增加心肌梗死复发的危险相关,他汀类药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引起冠脉事件复发的危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他汀类药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可以通过抑制内皮功能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巨噬细胞沉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P-选择素可作为评价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为衬贴于血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多年的研究证明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开始。内皮功能障碍扮演了重要的始发角色。血脂代谢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危险因素出现的早期即损伤了血管内皮,使原本正常的血管内皮出现了功能障碍,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到了晚期出现临床上的脑栓塞、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严重疾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可以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极早期检测出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全过程,作为炎症敏感标志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直接关系,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一个病理生理改变,与超重、肥胖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比较伴或不伴内皮功能障碍的单纯肥胖者血清CRP水平,进一步探讨CRP与体脂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紊抵抗(IR)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体内蛋氨酸代谢的一个重要代谢产物。早在1969年,Mc-Cuny通过对先天代谢缺陷引起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ey)患者的尸检发现其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从而首次提出了升高Hey水平可能引起AS性血管病变的观点。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而证明了McCully的观点,显示升高的血浆Hcy水平是心、脑血管以及周围血管AS性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Hassan和Ahamad L研究了172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现Hcy是其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起作用。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复合B族维生素干预治疗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有多项性效应,除具有显著降血脂疗效外,对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防止或保护作用,减少或消除炎症反应。心肌梗死后的炎症与增加心肌梗死复发的危险相关,他汀类药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引起冠脉事件复发的危险。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血管内皮功能有改善作用。他汀类药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可以通过抑制内皮功能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及巨噬细胞沉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P-选择素可作为评价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部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如何,报道甚少,因此我们检测了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及非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3项指标,以NO、VWF水平的改变,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探讨高HCY血症-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心血管事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临床上已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多种疾病发病相伴随,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中以肥胖症最为显著,多项研究显示,肥胖与高尿酸血症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内脏性肥胖研究的深入,发现内脏性脂肪蓄积、胰岛素抵抗和多种脂肪因子的分泌等多种危险因子严重影响了血尿酸肾脏排泄、肝脏合成增加及脂肪因子内分泌调节作用等[1].然而,上述研究只进行了肥胖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研究,阐述了肥胖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至于高尿酸血症对肥胖的作用关系及作用机制至今罕见报道.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们对20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强  董吁钢 《新医学》2002,33(5):309-310
1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因素已被确认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近年的研究认为微生物感染可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始动因素之一,尤其是肺炎衣原体感染倍受重视.  相似文献   

1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一直高居首位。而动脉粥样硬化(简称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许多因素:如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糖尿病、氧自由基、血小板功能亢进、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性因子反应等都能加速AS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在临床治疗AS过程中,凡能对抗这些因素的药物都有可能抗AS作用。现对我院2001年及2002年常用的抗AS药物作一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力超声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外周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以往多项研究证明 ,内皮功能受损和内中膜复合体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标志 ,发生于斑块形成之前。在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炎症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内皮功能受损以及血管内中膜复合体的增厚和血管弹性下降。无创性高分辨力超声出现以前 ,评价动脉粥样硬化通常局限于病理学检查和动脉造影方法 ,这两种方法不适合疾病早期阶段的研究 ,也不适合评价药物疗效。而近年来使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及内中膜复合体的厚度来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与内皮功能受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殳雪怡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76-1178
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既影响微血管也影响大血管。微血管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而大血管病变表现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影响重要器官(心脏和大脑)。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病变与内皮功能的改变有关,内皮功能的异常也可存在于胰岛素抵抗者(如肥胖)、糖耐量异常(IGT)、代谢综合征患者和曾有妊娠糖尿病者。  相似文献   

14.
朱佃香  覃宇果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1229-1232
造成血管内皮丢失的原因通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栓形成、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广泛血管内膜病变而施行的动脉内膜切除术以及PCI术(包括各种支架植入术)等。血管内皮的丢失可明显增加凝血和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以及PCI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过度增殖等引起的再狭窄发生率。此外,药物洗脱架的迟发血栓问题也被认为与再内皮化障碍直接相关^[1]。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在成人中高达20%左右,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直接相关,高血压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血管内皮结构功能损伤等改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极易发生脑中风的危险,因此对高血压的判断、预防及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内皮祖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但内皮损伤后引起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和内皮功能不全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血管内皮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状态均有EPCs的数量减少和迁移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性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皮通过释放血管舒张因子⒉NO⒕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⒙在维持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平滑肌细胞增生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⒚在对外周动脉及冠状动脉〔1〕的实验性和临床研究中发现⒙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内皮功能不全是动脉粥样硬化〔2〕、心绞痛〔3〕、糖尿病〔4〕、高胆固醇血症〔5〕、高血压〔6〕及充血性心力衰竭〔7〕等疾病的早期表现或根本原因所在⒚以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研究常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和数字性血管造影的方法〔8〕⒚但是这种方法既不适合疾病的早期阶段研究⒙也不适合因危险因…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马焕云  魏芳 《新医学》2005,36(6):362-364
1 引言 血管内皮的功能主要是屏障作用,同时血管内皮还可合成和释放多种内皮衍生血管活性因子,在血管的自稳态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既是内分泌组织又是激素反应组织,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损伤血管内皮的诸因素中,如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瘦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γC161-T基因多态性、衰老、绝经等,都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减少内皮损伤,改善和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是防治AS的一种新思路.下面就影响血管内皮的因素与AS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方洁  于晓红  蔡再同 《护理研究》2006,20(10):2592-2593
临床研究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近年来,发现一些冠心病病人不存在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其中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一定比例,尤其较年轻的发病者。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危险因素在近十年来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崔璀 《家庭护士》2008,6(4):369-369
代谢综合征(MS)是由于存在肥胖、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等,引起多种物质(糖、脂、蛋白质)代谢异常,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有资料显示,代谢综合征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进行早期、长期、综合性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