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仁莲老师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 ,业医 30余年 ,临床擅治消化系统疾病 ,特别是对胃脘痛 (指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的辨证治疗 ,匠心独运 ,临床屡获效验。笔者有幸侍诊徐师左右 ,收益匪浅。现将徐师治疗胃脘痛之经验介绍如下。1 实证最多 ,通降为主 ,兼以清泄1.1 瘀血阻络型《内经》曰 :“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此型痛由胃气郁滞 ,久病入络而气滞络瘀或络损血溢致瘀留胃脘、升降失司而痛。因瘀血为有形之物 ,瘀停之处 ,脉络壅而不通 ,表现为痛如针刺 ,痛有定处而拒按 ,入夜尤甚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医辨证分型后进行胃镜检查及尿素13C-呼气试验(13 C-UBT)检查,并登记造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胃不和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和微小结节形成,脾胃湿热型胃炎表现以黏膜斑和黏膜糜烂为主,胃络瘀血型胃炎则以胃黏膜出现出血斑点为主,脾胃虚弱型胃炎以胃黏膜水肿为主,胃阴不足型胃炎以胃黏膜花斑为主.13 C-UBT阳性率实证高于虚证,与证型无相关性;13C-UBT值实证高于虚证,尤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为最高.[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各证型间胃泌素-17(G-1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400例,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6个证型,并测各证型内患者G-17水平.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各证型例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4.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中医分型不同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上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者,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2例,男83例,女44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3.4岁.按1989年南昌会议所定的诊断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等五型,每位患者在做内镜的同时用尿素酶法做Hp检测,各型分别记录其结果,然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中医分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各型分别是肝胃不和型为11例(52.4%),脾胃虚弱为28例(71.8%),脾胃湿热为25例(67.6%),胃阴不足为5例(45.5%),胃络瘀血为13例(52.0%).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中医分型的不同,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不一样,以脾胃虚弱型为最高,达71.8%,其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和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最低,为45.5%,考虑与炎症轻重与患病时间有关.气血失调的程度,也会导致Hp感染的不同.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腑,后天有病,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慢性胃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久病必虚,气机失调,而致水湿不运,消化功能紊乱.在治疗时既要注重Hp的清除又要注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66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HP)定性检测,并与其中医证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P阳性者以实证为多见,HP阳性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依次为脾胃湿热>胃络淤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6.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胃炎、溃疡病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肝气失于疏泄,胃腑失于和降(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故肝胃不和为慢性胃炎、溃疡病的基本病机。探讨如下。1七情损伤与慢性胃炎、溃疡病发病的关系慢性胃炎与溃疡病的发病原因西医有胃酸相关学说,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6种不同中医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219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分为6种不同证型:(1)肝胃郁热证;(2)胆热犯胃证;(3)气郁痰阻证;(4)瘀血阻络证;(5)中虚气逆证;(6)脾虚湿热证。均予以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观察并分析4周后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不同证型的患者经治疗后,在西医单项反流症状缓解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下炎症缓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得出,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而其余5组间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医证候缓解方面,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单项反流症状及中医证候对不同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均无差异;而内镜下的炎症缓解对肝胃郁热证患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胃镜下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镜下慢性胃炎(CG)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476例门诊CG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辨证分型记录,均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结果]CG患者性别与辨证分型无关;患者年龄与辨证分型相关(P<0.05),年长者多见脾胃虚弱型;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无关;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与辨证分型有关(P<0.05),坐标图显示CAG、ATP表现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在坐标右上象限,IM表现胃阴不足型在坐标左上象限,CSG表现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均在坐标左下象限。[结论]CG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使其诊断更臻完善,拓展了中西医结合诊治CG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 DNA载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HBsAg定量值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HBeAg定量值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01;HBV DNA载量脾肾阳虚型与其余各组比较,P0.001,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定量以及HBV DNA载量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人Ⅲ型前胶原(h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均升高,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以湿热中阻、 瘀血阻络升高最为明显。因此认为这两型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其中湿热是肝纤维化的启动因子,瘀血则是肝纤维化主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观察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两种大鼠模型分别用健脾温胃汤、疏肝和胃汤治疗前后胃粘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能明显地改善实验大鼠慢性胃炎的超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04例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并行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中医分型。结果:①104例患者病理诊断分型,轻度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104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56例,肝胆湿热型3例,肝肾阴虚型14例,脾肾阳虚型5例,瘀血阻络型26例;③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71.62%),中度者中瘀血阻络型占66.67%,重度者9例均为瘀血阻络型;④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低,肝内纤维化程度轻;瘀血阻络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多,肝内纤维化程度最重(P<0.01),其余3型介于两者之间,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主,随着肝损害加重,瘀血阻络型逐渐增加,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者要注重疏肝健脾,对中、重度者要注意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M)、病毒前C区变异株等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83例CHB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进行肝功能、HBV-M、HBVDNA及HBV前C区变异株的检测,同时行B超测患者脾脏大小,分析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的ALT、AST、TBA、Alb、A/G等结果明显高于其他3型,P<0.05。②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明显高于其他4型,P<0.05。③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值明显低于其他3型,P<0.05,而前C区变异株在该两型较高,与其他3型比较,P<0.05。④脾肿大由低到高依次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阴虚、肝肾阳虚、瘀血阻络型,瘀血阻络型最高与其他4型比较,P<0.05。结论: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肝脏炎症反应较重,湿热中阻型是黄疸的主要证型,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预后较好;②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患者肝功能相对低下,以瘀血阻络型尤为明显,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预后欠佳;③HBVDNA、HBeAg阳性率在实证中偏低,在虚证中偏高,与此相反HBV前C区变异率在实证中偏高,虚证中较低,提示实证者免疫功能较强,虚证者免疫功能较弱,而脾肿大的检测结果提示了CHB病势演变及预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动物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观察慢性胃炎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两种大鼠模型分别用健脾温胃汤、疏肝和胃汤治疗前后胃粘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能明显地改善实验大鼠慢性胃炎的超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辩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人Ⅲ型前胶原(h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均升高,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以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升高最为明显。因此认为这两型是肝纤维化的关键,其中湿热是肝纤维化的启动因子,瘀血则是肝纤维化主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中药胃炎灵Ⅰ、Ⅱ、Ⅲ号胶囊治疗73例慢性胃炎,三九胃泰治疗68例慢性胃炎。这141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与脾胃阴虚三型。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采用胃舒胶囊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痛患者共540例,治愈率分别为84.5%、63.1%、44.7%和83.0%;对肝胃气滞、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和瘀血阻络各型胃脘痛的治愈率分别为75.7%、71.3%、72.3%、67.9%和59.6%。结果提示胃舒胶囊对胃气满足型胃脘痛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原因目前仍不甚明了,Marshall和Warren报导幽门弯曲菌与胃窦炎关系密切,这激起了学者们对慢性胃炎研究的兴趣。定义和分类慢性胃炎组织学特征为胃粘膜内多核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传统分类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萎缩,这种分类与胃分泌功能有关,也有将慢性胃炎分为A型、B型,A型主要是胃体受累,也可能与遗传有关,常伴自身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证型分布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71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纤维化4项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主要见于在肝纤维化早期(S1),瘀血阻络型主要见于肝纤维化中晚期(S3~S4),两者比较,各病理期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含量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瘀血阻络型HA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阻络组LN和Ⅳ-C含量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PCⅢ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B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