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调查和检测了包头市66名大学生指血中COHb含量和呼气中CO含量。经相关分析,得出指血中COHb含量与呼气中CO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其关系可拟合成抛物线,方程为CO_b=1.2062+2.7138(COHb)+2.7309(COHb)~2。将此方程转换得COHb%=(0.34CO_b-0.20+0.46)~(1/2),可通过呼气中CO含量推算人体血液中COHb%。  相似文献   

2.
吸烟与呼出气中CO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如BaP、焦油、CO等。吸烟与心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关于吸烟与健康的问题研究很多,但吸烟对呼出气中CO浓度的影响研究很少,本文进行了此方面的探讨。1 内容与方法 为避免城市工业、交通运输等污染因素的影响,选择城市西北郊区的新店军营。随机抽取25岁左右身体健康的战士300名。吸烟与非吸烟组的年龄、营养水平、经济与居住状况、医疗设施等方面条件基本一致。调查对象均在集体食堂进餐,且无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 被测对象在采气前4小时停止吸烟,并离开可能有CO污染的环境,集中在空气清洁地带,然后被带到检查室(CO<1ppm)进行检查。被测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对长期一氧化碳(CO)职业接触者体内碳氧血红蛋白(COHb)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尚末有详尽报道。为此,我们选择长期接触CO污染的某钢铁厂炼铁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多种可能导致其COHb水平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1989年12月中旬,我省牧工商大楼营业厅因室内通风不良,取暖炉出烟不畅,造成CO气体高浓度污染。我们随机选择30名无职业接触CO的营业员为暴露组,定时测定人体呼出气中的CO浓度(COb),并按汪国雄等确立的COb-COHb%含量公式:COHb%=(9.3897COb+513.02-22.8751)~(1/2)推算人体COHb含量,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呼出气中1,2-二氯乙烷含量测定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二氯乙烷(以下简称DCE)为无色油状液体,具有芳香气味,工业上用作溶剂,熔点-36℃,易挥发。近年来屡见其中毒病例报告,患者呼出气有芳香气味。动物实验表明,吸入DCE蒸气后,可从呼出气中测出原形物质。最近我们对接触工人进行了呼出气中DCE含量测定,探讨该测定的意义。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被动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报导较少。本文对医学院各科室被动吸烟者测量了其呼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完全无被动吸烟者,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呼出气作为生物样品监测,其优点是样品收集方便,非损伤性,可连续采样,受试者容易接受。同时,呼出气组份较尿、血简单,分析相对简便;而且呼出气分析可反映环境空气中化学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并与血样中该物质或其代谢物的浓度相关,能反映混合静脉血浓度。挪威提出采用呼出气作为监测环己烷、苯、甲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四氯乙烯的最高容许值指标。但尚未被常规使用,原因之一是呼出气的采样方法的标准化存在问题。据报道,目前有三种呼气采集法,即混合呼出气(Expired Air)、终末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碳(CO)是居室内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空气污染物,其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防碍血液中血红蛋白(Hb)的输氧能力,CO夺取氧血蛋白(O_2Hb)中的O_2,并与Hb结合而生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易导致组织缺氧,严重时可  相似文献   

9.
苯、甲苯具有沸点低,易挥发等特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常以蒸气形式经人体呼吸道吸入,进入肺脏中,大部分不经代谢转化,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体外。因此,通过采集呼出气可估测接触者的实际接触水平和自呼吸道吸收及排出情况;另一方面利用呼出气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样品,其优点是易收集,可连续采样,受试者无痛苦,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并初步利用其方法对某些挥发性物质进行卫生学评价。但在我国关于苯、甲苯的呼  相似文献   

10.
吸烟的危害已为世界各国共识。在烟草烟气中含有许多具有致癌性和刺激性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B(a)P、CO、甲醛、可吸入颗粒物(IP)等。吸烟与心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关于吸烟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对吸烟者呼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水平的研究不多,且主要限于吸烟者呼出气中CO浓度的测定。据近几年报道,吸烟者呼出气中CO浓度明显高于非吸烟者,并随着吸烟量的增大而增高。本研究对吸烟者吸烟前、吸烟时和非吸烟者呼出气进行测定,探讨吸烟者对香烟烟雾中CO、IP的接触水平,为进一步防制吸烟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L-精氨酸为底物,由NOS(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生成的内源性NO在血管舒张等许多生理过程和病理生理状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检测机体各部分中NO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呼出气中NO含量很低,用一般方法难以检测到。已有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呼出气中NO含量的报道[2~4],但他学发光法存在价格昂贵等缺陷,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基于亚硝酸报可催化以澳酸钾为氧化剂的亮绿SF氧化退色反应的原理[5],将呼出气中的NO转化为亚硝酸根,从而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检测呼出气中NO含量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该方法具…  相似文献   

12.
呼出气监测和其他生物监测一样,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迄今,人们所考虑的生物介质有血,尿和呼出气。呼出气常用于挥发性化合物和挥发性代谢物的监测,而对一些惰性气体来说,则更是唯一的监测方法。其优点是,无损伤性,易为人们所接受;样品收集方便,可连续采集,适用面广,分析比血,尿简便等。同时也可反映环境空气中化学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并与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以TenaxGC集气管,结合8701型热解吸浓缩进样器,色谱分析呼出气中痕量苯,当样品气体体积为100ml时,其最低检测浓度为7.9×10~(-4)mg/m~3,平均回收率95.08%,平均相对偏差(CV)4.08%,实验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并可免除溶剂的不利影响。除作呼出苯外,也可以用作大气中痕量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呼出气中苯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出气中苯为职业接触苯的特异性生物监测指标。采样方便,易被工人接受。本文用50ml玻璃管采集终末呼出气,于-78℃条件下将苯富集在活性炭上,热解吸至气相色谱仪中测定。本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6m/m~3;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4%~103.5%;C.V.为4.8~5.8%;样品于室温保存可稳定6小时。  相似文献   

15.
甲苯是极易挥发的液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合成、喷漆、印刷等行业.职业性接触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人.据报道,的吸收入体内的甲苯约20%经呼吸道以原形排出体外.这提示可通过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依据HBT(氢呼吸试验)原理和方法研制的新型胃肠病诊断仪器。该仪器采用Pa-MOS FET氢敏器件进行检测,其内部设有自动进样系统、恒温控制及矫直电路等,以保证测量的精度。该仪器同传统的诊断法及气相色谱法比较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特异性高、适于群体检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呼出气中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含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2-8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体检科参加体检的210例健康成年人,均为无吸烟史及过敏史.根据目前的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规范,用单口气方式测FENO含量.结果 210例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43.5±14.5)岁,平均身高(166.6±8.3)cm,平均体重(66.9±12.9) kg,体质指数(BMI)平均值为(23.9±3.5) kg/m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平均值为91.8%±13.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平均值为82.8%±9.7%.FENO含量的几何平均数15.9×10-9 mol/L,中位数17×10-9 mol/L,正常参考值范围(FENO四分位间距)为(12~21)×10-9mol/L.对数转换后的FENO含量与年龄呈正相关(r=0.344,P<0.01).结论 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FENO含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四分位间距)(12~21 )×10-9 mol/L(中位数为17×10-9mol/L).  相似文献   

18.
丙酮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原料,广泛地用作工业溶剂。职业性丙酮中毒往往是由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或误服所致。丙酮经呼吸道吸收后,大都以原形经肺排出,从尿排出较少;由于丙酮易溶于水,故可进入血液很快移至全身,其血/气分配系数330,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自行设计的双阀采气管及Tenax GC管进行取样和浓缩,通过热解析浓缩进样装置与气相色谱仪连用技术,有效地提高检测终末呼出气中CS_2灵敏度。本法最低检测浓度0.05mg/m~3;平均回收率86.69%,C.V.<8%;呼气样经富集和热解析效率达99.4%,C.V.<5%。  相似文献   

20.
呼出气中工业毒物的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关于接触若干挥发性工业化学物后的呼出气中原化学物的测定,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有关测定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