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与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5项参数的变化。设计:同期对照病例分析。单位: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对象:①脑梗死组:2002-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均为首发患者,病程4~12h,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血压正常,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健康人53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①脑梗死组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降纤治疗,注射2支10u克栓酶,分别于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克栓酶。②两组均用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和EDTA-K2抗凝血2mL,测定切变率分别为200s-1,30s-1,5s-1和1s-1时的全血黏度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③脑梗死组患者首次检测时间为发病24h内(急性期),并于治疗2周后(恢复期)复查上述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127例,急性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恢复期有5例患者因出院未能复查。正常对照组53例均无脱落。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②与急性期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红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基本相似(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遍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 2 2项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 12 1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 )和 85例健康人 (对照组 )进行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红蛋白含量 (HGB)、白细胞计数 (WBC)、红细胞计数 (RBC)、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聚集性的变化。 方法:选择2004—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程12h之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为患者组,入院当天注射2支10U降纤酶(商品名东菱克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进口许可证号:93048),于入院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降纤酶。以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性,患者组检测2次(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 结果:1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治疗前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4.88&;#177;0.62),(6.09&;#177;0.87).(22.09&;#177;4.29)mPa&;#183;s,8.69&;#177;0.47,(10.15&;#177;1.21)fl;(3.99&;#177;0.38).(5.20&;#177;0.53),(19.04&;#177;3.01)mPa&;#183;s,6.97&;#177;0.58,(8.17&;#177;1.01)n,P〈0.01];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也高于对照组[(38.2&;#177;6.7)%,(54.1&;#177;8.5)%,(64.2&;#177;10.9)%;(29.5&;#177;4.4)%,(39.3&;#177;7.4)%,(42.5&;#177;8.1)%,P〈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0&;#177;48.91),(229.41&;#177;51.42)&;#215;10^9L^-1,P〈0.01]。②患者组治疗2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1,5min聚集率等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41&;#177;3.27),(1.71&;#177;0.36)mPa&;#183;s,(0.43&;#177;0.06)L/L,7.42&;#177;0.49,(31.6&;#177;4.5)%,(41.6&;#177;7.8)%,P〉0.05]。 结论: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高黏血症、高血小板聚集性及大血小板增加有关。②降纤酶有明显降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聚集性的变化。方法:选择2004-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程12h之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为患者组,入院当天注射2支10U降纤酶(商品名东菱克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进口许可证号:93048),于入院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降纤酶。以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性,患者组检测2次(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结果:1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治疗前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4.88±0.62),(6.09±0.87),(22.09±4.29)mPa·s,8.69±0.47,(10.15±1.21)fl;(3.99±0.38),(5.20±0.53),(19.04±3.01)mPa·s,6.97±0.58,(8.17±1.01)fl,P<0.01];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也高于对照组[(38.2±6.7)%,(54.1±8.5)%,(64.2±10.9)%;(29.5±4.4)%,(39.3±7.4)%,(42.5±8.1)%,P<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0±48.91),(229.41±51.42)×109L-1,P<0.01]。②患者组治疗2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1,5min聚集率等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41±3.27),(1.71±0.36)mPa·s,(0.43±0.06)L/L,7.42±0.49,(31.6±4.5)%,(41.6±7.8)%,P>0.05]。结论: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高黏血症、高血小板聚集性及大血小板增加有关。②降纤酶有明显降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和分析,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逐渐增多,40~50岁中年人患病已常见,年新发病达150万,年死亡达700余万人,其中以心脑血栓病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探索血栓成因,寻求早期诊断方法及有效防治措施,是广大医患的共同愿望。本文就前列腺素E1治疗脑梗塞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对照研究,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43例,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在临床经CT扫描证实,符合1986年中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5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观察,发现治疗后的红细胞比积、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 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等均有不同程灰的降低(P<0.01或 P<0.05)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国产LBYN6A型全自动血粘度计和全自动压积仪对4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于起病3小时,溶栓治疗后3小时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等明显降低。(P<0.05),结论:提示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具有判定急性脑梗塞预后的价值。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ntravascular laser imadiation of blood,IUB)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设对照组比较其作用差异。方法:1999-01/2004-05,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次/d,治疗组加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观察两组治疗30d前后疗效及比较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显效率分别为37%和27%,总有效率为93%和81%(X^2=4.34,P&;lt;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值(200s^-1)、中切值(30s^-1)、低切值(3s^-1)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计数、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和血脂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治疗前后对比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或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能改善急性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降低部分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0.
脑梗塞患者甘糖酯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甘糖酯治疗脑梗塞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探讨甘糖酯治疗脑梗塞患者,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本文观察了50例脑梗塞患者甘糖酯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和全血表观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初步探讨和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全部病历均为1996年1月-1996年7月收治的脑梗塞病人,参照全国第二届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1.0±7.2岁.2、给药方法甘糖酯片剂100mg每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脑梗死患者时其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方法: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被随机入组到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观察用药前及巴曲酶治疗后第3、5、7天血浆FIB定量、不良反应和第2、7、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IB无区别;治疗后第3、5、7天,巴曲酶组较对照组FIB下降明显(1.89±1.23vs3.72±1.05,1.49±0.92vs3.69±1.03,2.66±1.25vs3.90±1.26,P<0.0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巴曲酶组颅外出血率较对照组高(22.0%vs6.0%,P=0.021)。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vs2.0%,P=1.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降能低脑梗死患者血浆FIB,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电丛刺头穴从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06在沈阳脑科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男160例,女101例。均为首次患病,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丛刺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30例。②丛刺治疗组:采用超声电丛刺治疗仪于头部电丛刺顶区(运动区),以100—200Hz疏密波电针通过6-8h,1次/d,1个疗程30次。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同等治疗。丛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下预30d。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1)%为基本恢复,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③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αα颗粒膜蛋白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测定脂蛋白(a)水平。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仪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柃验和t检验。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丛刺治疗组131例中:基本恢复31例,显著进步80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为96%(126/131);对照组130例:基本恢复14例,显著进步68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为72%(96/130);丛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丛刺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血栓素A2、D-二聚体和脂蛋白(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丛刺治疗组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潜伏期与传导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 结论:超声电丛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电丛刺头穴丛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06在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男160例,女101例。均为首次患病,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丛刺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30例。②丛刺治疗组:采用超声电丛刺治疗仪于头部电丛刺顶区(运动区),以100~200Hz疏密波电针通过6~8h,1次/d,1个疗程30次。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同等治疗。丛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干预30d。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恢复,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③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测定脂蛋白(a)水平。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仪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丛刺治疗组131例中:基本恢复31例,显著进步80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为96%(126/131);对照组130例:基本恢复14例,显著进步68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为72%(96/130);丛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丛刺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血栓素A2、D-二聚体和脂蛋白(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丛刺治疗组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潜伏期与传导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超声电丛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纤溶系统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含量及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AT-Ⅲ活性明显降低,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及血小板平均体积显著升高(P〈0.01和0.05)。结论 抗凝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抗凝纤溶系统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对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血小板参数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凝血功能,但是关于血小板参数在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变化的研究,没有一致的说法,还存在争论.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规律,探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观察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是否可行.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对研究对象,病例-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检验科和内科.对象2002-01/0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初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45~87岁.对照组为37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40~60岁.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7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同时以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对象的血小板各参数变化.结果血小板分布宽度与大血小板比率、大血小板比率与血小板平均容积之间为正相关关系(r=0.99,0.92,P<0.001),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之间为负相关(r=-0.58,-0.59,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容积、大血小板比率[(14.51±2.88)%,(10.95±1.48)fl,(34.24±11.23)%]均高于健康体检者[(12.86±2.02)%,(10.19±1.29)fl,(28.47±9.4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分别为0.019 31,0.021 77,0.026 35),两组血小板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参数中,反映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的参数均高于健康体检者,表明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利用血细胞分析仪可快速准确地观察血小板功能性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探讨6种指标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6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LP(a)、D-D、Hcy、TC、TG、LDL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再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以初入院检测的LP(a)、D-D、Hcy、LDL血清水平为治疗前组,病情稳定后的检测指标为治疗后组。用SPSS19.0和ROC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中LP(a)、D-D、Hcy、TC、TG、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血清中的LP(a)、D-D、Hcy、LD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ROC曲线进行治疗前后的数据分析,发现特异度和灵敏度D-DHcyLP(a)LDL。结论LP(a)、D-D、Hcy、TC、TG、LDL对脑梗死的监测和疗效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