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研究甘利欣与拉米呋啶联合应用于治疗重型乙肝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重型乙肝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输入人血清蛋白、新鲜血浆以及能量合剂等。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拉米呋啶治疗;B组患者在A组用药基础上联合甘利欣共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肝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显示B组肝功能检查指标显著优于A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显示B组治疗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A组80%(P〈0.05),B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临床使用甘利欣联合拉米呋啶用于治疗重型乙肝疗效显著。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乙肝病毒复制,缓解疾病发展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即平时所说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其人数在我国总人口中占1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抵抗力较强的病人当初无特殊感觉,只有在检测血液时才能发现HBsAg阳性。所以,多数病人并不知道自己被HBV感染,此时,HBV在病人体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进行复制而抑制HAL—I类抗原在细胞表面的表达,这也是HBV在肝细胞中复制抑制HLA—I类抗原表达的间接反应。HLA—I类抗原的表达降低使得CTL(cytotoxiie Tlymphocyte)杀伤活性不足,对HBV的清除能力降低,其HBV即可通过这一方式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作用,使感染性持续而迁延不愈形成慢性乙型肝炎。同时,还是演变成肝硬化和诱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和家属均在寻求有效药物,然而,至目前尚未发现特效药物。现在临床所用的药物,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希望抑制病毒复制,尚不能根本治愈。现就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注意问题和诊治现状浅谈笔者的管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观察自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应用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35例。结果和结论:拉米呋啶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使33例病人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未见一例有肝肾功能明显损害及骨髓抑制,是目前一种有效安全抗病毒药。 相似文献
4.
6.
目的:观察益肝乐胶囊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对照组97例,两组均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益肝乐胶囊;两组均不用其它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剂。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症状及体征,血清标志物阴性率均优于对照组(P〈0.001或0.05)。结论:益肝乐胶囊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形一定抑制作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救治重型肝炎患者68例.并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的患者60例作了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患者.选择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甲组)和西医治疗组(简称乙组),其中甲组68例(急性重型5例,亚急性重型14例。慢性重型49例),乙组60例(急性重型3例、亚急性重型11例,慢性重型46例)。 相似文献
8.
9.
本通过对1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乙肝感染病程与临床乙肝血清学标志,肝硬化,转归的关系分析,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关系的临床意义,为防治重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阴性的代偿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5例HBe Ag阴性代偿期CHB患者按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对照组42例(低病毒载量,HBV DNA<7.00 log10U·m L-1)和试验组53例(高病毒载量,HBV DNA≧7.00log10U·m L-1)。2组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0.5 mg,qd,空腹口服,连续4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48周后临床有效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BV DNA、III型前胶原肽(PCIII);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治疗4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02%,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HBV DNA、PCIII和ALT水平分别为(4.92±0.78)log10U·m L-1,(162.34±13.28)μg·L-1,(95.31±12.19)U·L-1;(3.89±0.75)log10U·m L-1,(140.56±10.42)μg·L-1,(79.62±11.91)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P<0.05)。治疗24,48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ADR发生率分别为7.55%,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能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和改善肝功能,其对不同病毒载量患者在24周以后的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苦黄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的疗效。方法 :选择90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5 7例 ,对照组 3 3例。对照组给予肝脑清、清蛋白、新鲜血浆、茵栀黄、门冬氨酸钾镁、胸腺肽等治疗 ,有腹水、出血倾向、肝性脑病、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均作相应对症处理。治疗组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不用茵栀黄 ,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12 0 μg·d 1 ,苦黄注射液 3 0mg·d 1 ,分别加入 10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两组疗程 2 1~ 42d ,平均 3 2d。结果 :治疗组显效 2 0例 ,有效 2 3例 ,无效 14例 ,有效率 75 .4%。对照组显效 4例 ,有效 11例 ,无效 18例 ,有效率 45 .5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实验室指标总胆红素 (T BiL)、ALT、AST、清蛋白、凝血因子Ⅱ活动度 (PTA)明显好转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苦黄治疗慢性重型乙肝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提高生存率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予以一般保肝药、维生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复方软肝化寮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减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明显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保肝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对照组不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肝脏血清生化指标、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血清生化指标(ALT、AST、TBIL、CHE、PTA)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病例分成好转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 DNA)、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营养状况及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 DNA)、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营养状况及并发症有关。结论年龄、性别、初次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 DNA)、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营养状况及并发症是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重要因素,对指导临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病人1年期间,血清HBV DNA,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拉米呋啶治疗60例乙肝患者后,在3,6,9和12个月时检测其HBV DNA含量和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的变化。结果用药6和12个月后HBV DNA含量分别为2.47×106,1.43×105,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随治疗时间的延长,HBV DNA阴转率逐渐增加,ALT水平逐渐降低。治疗12个月时60名患者中有5名HBeAg转阴,3名患者发生血清转换(HBeAg转为HBeAb)。结论拉米呋啶治疗乙肝病毒患者疗效显著,血清HbeAg转为HbeAb的转换可以作为停药的标准。如出现YMDD变异,应停药或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4月~2004年4月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56例,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8例,慢性重型肝炎48例,所有病例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2次/d,2周后改为1次/d,疗程28d。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变化,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存活病例乏力、纳差、腹胀、腹水等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情况(TBIL、PTA)、HBeAg、HBV-DNA阴转率及病死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有4例出现低热,5例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症状,有3例用药第2周出现血肌酐升高,未影响治疗。结论膦甲酸钠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效地改善肝功能,降低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为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韦健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0):149-150
目的 观察健脾益肝汤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使用健脾益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35例,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M、HBV-DNA、T淋巴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在改善肝功能ALT及AST、HBeAg阴转率、血清HBV-DNA滴度下降方面治疗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水平的升高,CD4/CD8水平恢复正常值率方面治疗组均比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益肝汤联用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将2004年1月~2005年6月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7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一般综合治疗基本相同,均接受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新鲜血浆及人血自蛋白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mg口服,1次/d。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功能中总胆红素明显下降,同时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中84.6%的患者HBVDNA很快出现阴转。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以往基础综合治疗同时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具有一定可行性,亩以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20.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重型肝炎是其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占全部病例0.2%-0.5%,据国内报道病死率高达50%-70%。临床多表现为黄疽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出现肝臭、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由于在发病期间易发生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有时几种并发症可同时发生加重病情,所以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促进病情好转及康复一直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