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方式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我院药剂科的用药情况,结合药物特征和文献查阅等,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得到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常用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间隔和具体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给药人员充分明确最佳给药时间,并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发挥药物的功能性,进而有效的保障患者抗菌效果,推动患者早日康复~[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1600例患者的临床实际用药情况,根据药物特征和相关资料等,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情况。结果研究发现,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常用抗菌药的最佳的给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有最好的效果。结论常用抗菌药物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给药人员能够恰当地安排临床给药时间,又保证用药的合理性,使药物抗菌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有效地保障患者抗菌效果,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3.
闵旭东 《当代医学》2013,(30):142-143
目前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包括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以及抗真菌类等。明确各类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优化给药方案,可提高药物临床疗效,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作者的用药经验,对各类药物最佳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应用抗菌药物患者中抽取6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分组,研究组(n=32)患者根据合理用药医学标准控制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对照组(n=32)则不进行给药时间间隔控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用药合理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用药合理率是93.7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9.38%;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合理率是75.0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1.25%;2组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加强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控制,可有效提升其临床合理用药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400例采用常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其用药间隔时间、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0例患者,对照组2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用药剂量采用常规经验决定,不对其进行特殊间隔用药。实验组患者由有经验的药师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间隔时间等制定周祥的计划。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用药频度、剂量、间隔合理性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实验组中患者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显著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针对常规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和疗效,有利于提升合理用药水平,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干预前2013年1-6月和药师参与干预后2014年1-6月Ⅰ类手术病历,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其选药、给药时机、疗程、给药剂量等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73)和实验组(n=73),对照组常规给药治疗,不控制用药时间间隔,实验组给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给药方案设计以及给药时间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间隔合理性、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63%,给药间隔合理性为93.15%,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21.92%,实验组患者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为6.8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抗菌药物的不同类型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合理控制用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从而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减少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治疗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治疗实例,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出给药方案,并对给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治疗的会诊可优化给药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与医师协作,调整给药方案,使患者的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了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临床10种常用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变化与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关系,以评价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分析300例患者应用10种抗菌药物,归纳出24种静脉滴注给药方案,以开放型一室模型计算血药浓度,用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参数计算出Cmax、大于MIC的持续时间,对治疗剂量的血药浓度进行分析。结果 当剂量相同时,增加滴注速率或改变滴注时间,可使Cmax升高,但大于MIC的持续时间随K0值的增大而减少。结论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给药方案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评价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高抗菌药物应用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670份出院病历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670份住院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1185份,抗菌药物应用率为70.96%;感染患者221例,做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的有55例,占24.88%;围术期预防切口感染Ⅰ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4.5d,Ⅱ类切口平均给药时间5.5d。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抗菌药物的PAE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临床用药实际论证给药方案。结果抗生素后效应的存在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长,PAE对确定用药剂量、给药时间和次数具有指导作用。结论结合PAE现象制定的用药方案,既提高了抗菌药物的疗效,又减少了药物费用和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阑尾炎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入住我院的200例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本组200例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涉及4类18种抗菌药物.使用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用药时间为 (5.8±2.3)d;住院时间为2~16d,平均4.81d.给药时机、给药途径、病程记录等合理率较高.结论:阑尾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且预防用药使用频率偏高,给药时机及给药途径需要进一步规范,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加强围术期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与给药时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阐述临床各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结果 正确选择给药时间,合理确定给药时间间隔和停药时间,都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便于治疗.结论 在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时间因素对药效的影响,这对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都有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姜海艳 《当代医学》2012,18(21):134-135
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及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前(2011年1~6月)I类切口手术病历180份,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后(2011年7~12月)病历180份,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临床医生选药、手术时间、用药目的 、药品名称、给药时间、用法与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 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茵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259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9例手术患者有207例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92%;平均用药时间3.45d,其中用药3d者占45.89%,术前0.5-2h内给药189例,占72.97%,术后才开始给药18例,占6.95%。预防使用6类14种抗菌药物,单用154例,占74.40%,二联和三联用药53例,占25.60%。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档次高、时间长、联用率高、药物使用不当等不合理现象,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342 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选药的适宜性、给药时机、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途径、溶媒的选择、给药剂量、疗程、DDDs排序及联合用药等调查分析.结果 1342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共涉及6类11个品种.使用最多的是甲硝唑、头孢菌素类.结论 剖宫产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14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主要通过静脉滴注及口服给药等途径引发,原因为滴注速度过快及给药时间过长等。结论改善抗菌药物的给药方式,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引起的60岁以上老人的不良反应的情况,对老年人如何用药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老年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系统收集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216例,对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菌药物的比例最大(59.26%),其中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最为显著,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在给药时要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78例患者,以双盲实验法均分两组,观察组根据药效参数设计给药方案与给药时间间隔,对照组不采取给药间隔控制。分析两组给药合理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给药合理性为89.74%,对照组给药合理性为64.1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合理化给药方案与给药间隔时间控制,有助于提升抗菌药物给药合理性,降低抗菌药物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94例患者,采用双盲实验法将患者均分为两个分析组,根据抗菌药物的效果药效参数,为47例分析A组患者进行给药方案设计及给药时间控制,而对47例分析B组患者则不实施给药时间控制,分析两组的给药合理性以及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分析A组患者按照临床设计的给药方案及进行给药时间控制处理后,使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大大提升,其给药合理性高达91.49%(43/47);而分析B组患者的给药合理性为70.21%(33/47),两组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分析A组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8.51%(4/47),分析B组的为29.79%(14/47),统计学意义可显著表达(P0.05)。结论在为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针对其不同类型设计合理的给药时间方案,并进行用药间隔控制处理,有助于提升常给药合理性、降低不良用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