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区内出血 ,占脑梗死 3 %~5 %。此特殊病理阶段发生于脑梗死后数天至数周 ,它兼有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特点 ,在临床上易混淆 ,影响治疗。本文通过 18例病例分析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5 0~60岁 3例 ,60~ 70岁 5例 ,70岁以上 10例。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例伴风湿性心脏病。均系突发肢体活动障碍或昏迷入院。表现为 :一侧肢体偏瘫 18例 ;昏迷 6例 ,小便失禁 10例 ,失语 8例 ;眩晕、肢体共济失调 2例 ,头痛、呕吐12例。1 2 方…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HI)是脑梗死病人因梗塞区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CT或MRI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出血怀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例出血笥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病人治疗后太加重,CT表现不规则出血型改变者,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4.
自CT和MRI应用以来,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由尸检的病理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HI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面积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性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CT、MRI的临床表现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加强对其临床及影像的认识。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对其临床与CT、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入院时的头部常规CT检查未发现出血灶。其中,35例患者在入院后病情开始加重,行CT或者MRI复查后发现有出血性改变,其余患者行常规CT或MRI复查也发现出血性改变。其中,血肿型为13例(26.0%),非血肿型为37例(74.0%),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结论 CT或MRI检查能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促进医护人员及时进行二级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的临床分析。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5例经CT、MR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在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混杂密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可能有水肿,发病24h内可为阴性或仅为早期改变。MRI见大片脑梗死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常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灶,T2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灶。结论 MRI对斑点状出血的高显率和对亚急性出血的显示,使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更优于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现将娄底市中心医院收集经头颅CT、MRI证实的25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及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主要表现为原有低密度灶内出现点状、条索状、斑片状混杂密度影像,MRI主要表现为T1WI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可见等或高信号灶。MRI对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高于CT(P<0.05),而对急性期患者的敏感性显著低于CT(P<0.05)。两组诊断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及MRI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7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为HI的危险因素。据头颅CT表现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应在治疗中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本病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在临床较常见,治疗有一定难度,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头颅CT表现特征,我们对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52例中,经头颅CT确诊为HI的3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4):52-53
目的探讨CT检查在早期脑梗死影像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实施CT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 h内实施CT检查。结果提示为脑左侧病变患者55例、提示为脑右侧区域病变患者26例、基底节区域病变患者15例、小脑区域病变患者3例、桥脑病变患者1例,上述患者均为病变所在区域的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缺血缺氧相关症状和体征。在本组100例患者中,68例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影响异常(所占比例为68.0%),其余32例患者CT检查结果提示为阴性,没有影像学异常特征。CT检查影像学异常主要表现为灰白质的分界模糊,患者的脑沟出现轻度狭窄,脑回出现不对称表现,脑室因为被挤压而出现变形改变。本组100例患者中,脑部出现3种以上的影像学异常特征患者共64例(所占比例为64.0%)。结论 CT检查在早期脑梗死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为临床提供影像学改变证据,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与预后。方法 对我科1992年10月 ̄1999年1月收治的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例出血性脑梗死均经CT证实,发病时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经治疗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只要不发生梗死区大量出血,梗死后出血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指南》2017,(36)
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HI)影像学类型特征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收集38例HI患者病史、症状、影像、预后等临床资料,研究其出血类型、出血时间、影像特点、短期预后,采用统计学对HI影像类型特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血肿型14例(36.84%),全为脑栓塞患者,发生于脑梗死后第1周11例(78.57%)。非血肿型24例(63.16%),发生于脑梗死后第2周以后22例(91.67%)。疗效预后分析,血肿型无效9例,有效5例,有效率35.71%,非血肿型无效4例,有效20例,有效率83.33%。结论血肿型常发生在脑栓塞患者,非血肿型和侧支循环建立密切关联,血肿型比非血肿型出血发生时间更早,血肿型比非血肿型疗效预后要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CT表现.方法:将19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分3型,其中中心型12例、边缘型2例、混合型5例.结论: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首选和重要的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疑似少量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CT值差值(ΔCT值)变化对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CT、MRI图像。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CT疑似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A组MRI证实为少量渗血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2例;B组MRI证实单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8例。分别测量上述2组缺血性梗死疑似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平均CT值,并计算出其ΔCT值。利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2组疑似少量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的最佳诊断界点。结果 A组疑似少量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CT值及其ΔCT值分别为21/.0~63.0 Hu、11.0~24.0 Hu和8.0~45.0 Hu;B组疑似渗血部位、同期梗死部位CT值及其ΔCT值分别为20.0~28.0 Hu、9.0~23.0 Hu和5.0~14.0 Hu。2组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区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ΔCT值为12.5 Hu是最佳诊断界点。结论当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12.5 Hu时,提示缺血性脑梗死区有少量渗血可能性大;当疑似渗血部位与同期梗死部位ΔCT值<12.5 Hu时,提示缺血性梗死区内少量渗血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7.
有报道[1]认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率为18%~23%,可在实际工作期间却所见不多,所以其影像特点有待进一步阐明。更重要的是出血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应为大家掌握并同时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现有的资料及有关报道进行分析,力求对本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1-03~2002-03间确诊为出血性脑梗塞患者18例,其中女6例,男12例。平均年龄64.5岁。诊断标准为:均为住院患者,患者前后两次行CT普通扫描,第一次CT诊断为脑梗塞,第二次CT扫描在原梗塞灶基础上有出血点既确诊为出血性脑梗塞。CT机为德国SIMENS公司 …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38-3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脑梗死患者279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3例。分析4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合并疾病以及颅脑CT表现等。本组所有患者一经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脱水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取其中6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心源性脑梗死是比较多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类型,达到48例,占全部64例患者的75%。根据临床CT以及MRI片的资料,患者分为血肿型脑梗死以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其中非血肿型脑梗死患者比例达到81.3%。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病因;闭塞血管再通以及脑梗死的面积,侧枝循环几方面因素关系到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16排螺旋cT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平扫并定期复查并行回顾性分析。cT设备为美国GEBrightSpeed16排螺旋cT。结果单侧额叶出血性脑梗死12例,单侧颞顶叶脑梗死9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3例。病灶为低密度区域内可见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影,呈“胡椒和盐”征,且部分病例具有一定的占位效应。结论16排螺旋cT可见在原低密度影出现不规则高密度影,对于临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