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妊娠分娩结局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1日~10月1日在湖南省岳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432例孕妇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1827例孕妇共发生432例胎膜早破,其发生率为23.65%,未足月与足月者发生率分别为3.61%及20.03%,高于文献报道水平10%~15%,可能与研究对象高危妊娠多有关;(2)宫腔及宫颈手术史、生殖系统感染、宫腔压力增高(巨大儿、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均是导致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3)胎膜早破组产后出血、产褥病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足月胎膜早破阴道分娩率高于未足月胎膜早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胎膜早破者的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统计病例少有关。结论胎膜早破对母婴造成不良的妊娠分娩结局,应加强孕期高危因素的监测与处理,减少因胎膜早破导致的母婴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3.
孙荣刚  兰琳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439-1440
胎膜早破(prematurerupture of the membranes,PROM)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本文拟通过对我院近8年来共146例PROM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PROM的易发因素,指导改进PROM临床处理,进一步提高PROM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胎膜早破1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荣  杨维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72-1773
胎膜早破为产科常见并发症,与难产、早产及感染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近年有增加倾向。回顾性分析我院189例胎膜早破,探讨其与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名芳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114-1114
胎膜早破是产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25%。胎膜早破与难产、早产及感染有密切关系。为探讨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现将我院192例胎膜早破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文远珺  贺风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03-2303
胎膜早破为围生期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为探讨胎膜早破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现对我院154例胎膜早破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的病因、诊断、预防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348例胎膜早破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健康孕妇3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59.20%、新生儿窒息率为6.61%、新生儿肺炎率为2.01%,产后出血率(4.02%)、产褥感染率(3.4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膜孕周越小,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结论:胎膜早破对孕妇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应重视对胎膜早破的预防和处理,保障母婴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胎膜早破是威胁母婴健康的产科常见并发症。现将我院近2年间出现的胎膜早破孕妇480例进行回顾分析,以观察胎膜早破的原因、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为今后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胎膜早破(PROM)是产科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25%。发生胎膜早破后,90%的孕妇将在24小时内分娩,如果早产伴发胎膜早破,则90%的孕妇将在1周内分娩,处理不当,并发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新生儿感染以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胎膜未破者。因此,对胎膜早破应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胎膜早破2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一萍  王士彦 《河北医药》1991,13(5):266-266
胎膜早破,是分娩并发症之一,国内外学者认为与感染、难产及羊膜本身强度薄弱有关。本文对200例胎膜早破的发生与胎位异常进行分析,并就胎膜早破的处理及引产方法加以探讨。资料与方法自1988年8月~1989年8月全部胎膜早破的200  相似文献   

11.
吴志军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71-17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44例头位单胎产妇分娩资料,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43例,选其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143例胎膜未早破病例做对照组。结果:难产发生率胎膜早破组为59.4%.对照组为45.5%。早产发生率胎膜早破组为5.6%,对照组为0.7%。胎盘、脐带异常发生率胎膜早破组为18.9%.对照组为9.1%。结论:胎膜早破是警戒信号,需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处理产程,以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张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27-3728
目的:观察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相关因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86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8%的胎膜早破合并早产存在危险因素。孕28—34周与34^+1-37周比较,而孕28-34周的新生儿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事件明显高于34^+1-37周者。结论:对于不同孕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患者需采取不同应对方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对86例早产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周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主要诱因为胎位异常及双胎等因素造成宫腔内压力改变。孕28~34周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比明显高于孕34~37周。结论对于孕28~34周早产胎膜早破患者,宜采取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选择合适分娩时机及方式,能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61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次研究中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38%.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胎儿因素、孕妇因素等,其中孕妇相关因素占60.66%,胎儿相关因素占31.14%,同时还有一部分不明因素,占8.20%.胎...  相似文献   

15.
早产胎膜早破期待疗法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 re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期待疗法的效果。方法对49例孕28~37周胎膜早破孕妇的治疗和母婴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34周以下破膜后超过24h分娩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孕34周后围产儿死亡率也明显下降。结论对于孕28~34周PPROM宜采用期待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对于孕周小者尽量延长孕周适时分娩,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早产胎膜早破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妹玉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11-2612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32例早产胎膜早破的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周孕组围生儿死亡率及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率(20.8%和15.6%)明显高于≥34周孕组(1.9%和1.3%);而在<34周孕组中,保胎≥48小时后出现的新生儿死亡率及RDS发生率(8.8%和7.0%)较保胎<48小时者(38.5%和28.2%)明显下降。结论:早产胎膜早破期待治疗应当因人施治,对于孕周小者,应尽量延长妊娠至孕34周以上,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方法316例胎膜早破孕妇为观察组(早破组),随机抽取同期300例无胎膜早破试产孕妇为对照组,从胎方位、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有无感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胎膜早破发生率与异常胎位呈显著性关系(P<0.01),早破组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阴道手术产及剖宫产率则明显升高(P<0.01),新生儿窒息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16例胎膜早破孕妇临床均无感染发生。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关系密切,胎位异常(尤其是头位的胎位异常)和阴道手术产及剖宫产率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结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6例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分娩总数的11.8%。全组早产率为13.9%,剖宫产率为40.4%,新生儿窒息率为17.6%,新生儿死亡率为2.29%。结论:胎膜早破最好实施期待疗法,根据胎儿所处危险的大小来选择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适时地选择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胎膜早破相关危险因素及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统计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胎膜早破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母婴结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胎膜早破产妇122例(早破组),及正常妊娠分娩122例(对照组),进行调查和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早破组之间比较,职业类别、流产史、胎位、产前感染,及胎婴儿、母体产后异常等发生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妇的职业类别、流产史、胎位、产前感染等因素与胎膜早破的发生都有密切的关系,胎膜早破直接影响产程及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