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护理前后献血者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在献血者再次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献血者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注意事项的认知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在本血站接受采血的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焦虑评分、疲乏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空腹献血情况呈正相关关系;给予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后的观察组献血者发生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晕厥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焦虑、疲乏、睡眠不良及空腹献血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高清 《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55-556
目的探讨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的全程护理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献血站10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最后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的采血顺利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程度等。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顺利采血率、护理差错率、护理满意程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过程给予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提高顺利采血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护理差错。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的献血反应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300例于2013年1月-7月在本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调查和分析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6例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占全部献血者的2%,3例献血者分别在献血前、中、后发生献血反应,各占16.7%,3例因心理原因造成献血反应,占33.3%。医务人员及时对出现献血反应的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献血反应得到缓解并消失。结论初次献血者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引发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医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和明确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在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对我市2012年22280名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学历、性别、年龄在献血时不同反应做出精心护理,研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进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论在献血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器单采血小板的献血反应及其护理中的注意事项。方法:早期发现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各种先兆症状,并做到对症用药及时处理。结果:本组有13例由于单采血小板时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通过及时准确的对症处理及必要的护理;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常态。结论:机器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来说是相对安全可靠的,通过主动、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能够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人群ALT快速初筛策略的差异。方法:统计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前后不同献血人群ALT淘汰的比率。结果: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前后,大专院校、部队等群体献血者ALT淘汰比率无明显差异,其他职业的献血人群ALT淘汰比率差异明显。结论:应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采血前ALT快速初筛可有效降低采后淘汰率。对大专院校、部队等群体献血者不进行采前快初筛速检测ALT,可节约献血者等待时间及检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无偿献血的70298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献血前、采血过程中、献血后及献血反应者实施相应心理护理。结果70298献血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22例,发生率为0.17%(122/70298),随机选择100例献血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护理满意度99.00%(99/100);92例表示愿意再次献血(95.00%,95/100)。结论无偿献血过程中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心理障碍,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的献血,降低因紧张诱发的献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探究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我站首次单采血小板120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献血者组内比较,护理后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组间比较,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献血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增加献血者的热情,可以在献血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参与献血的无偿献血者6000名,统计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情况,回顾性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对再次献血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013年~2016年间6000名无偿献血者中112人次(1.8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12人次的再次献血率为14.29%,轻度、中度、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的比率分别为68.75%、25.00%、6.25%。结论血站应对无偿献血者实施积极的人性化护理,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志愿献血者队伍得到稳定和巩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全程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以有效避免机采过程中的各项献血反应。方法观察献血者采用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全过程,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及进行精细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302例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只有2例出现轻微的低钙反应,血小板机采过程均顺利完成。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全程精细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各种献血反应的发生,可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质量,可激发献血者进行再次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2.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对比观察了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1年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1年的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3.
适量献血通常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但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献血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因素、献血环境等,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其中连锁性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献血发生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做好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献血不同阶段,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通过宣传招募、捐献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减少献血反应.结论 加强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能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实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15.
献血者心理问题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血工作中应用医学心理分析观察献血者,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使采血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对献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方法从2015年的2月至2016年的2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14837例献血者,记录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分析随后两年内献血者的献血情况。结果所选取14837例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有52例,所占据比例为0.35%,随后的两年内未发生不良反应的14785例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有4296例,所占据比例为29.06%,随后的两年内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有6例,所占据比例为11.54%,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献血者数量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献血者数量进行比较明显较少(P<0.05)。结论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会导致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在献血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给献血者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无偿献血者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中心进行无偿献血的健康人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100例。采用常规献血护理模式对对照组研究对象在血液采集期间实施护理;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研究对象在血液采集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后留下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献血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无偿献血者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中早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偿献血者8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00)和常规组(n=400)。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全称早期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度献血反应发生率0.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P <0.05)。实验组轻度献血反应、重度献血反应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总满意度99.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0%(P <0.05)。结论针对无偿献血者开展全程早期护理,能够明显减少献血反应,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齐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76-276
目的 分析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的仔细观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的情绪及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 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运用正确科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可以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保证血液质量,保留住血源,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的壮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保证临床用血。方法对观察组献血者实施全程"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献血者实施常规护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400mL献血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献血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满足了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献血者的满意度,调动了民众的献血热情,促进了无偿献血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