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又称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病,也是一种渐进性的髋关节致残性疾病,以往多以内科治疗及晚期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发展,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04-06—2009-06笔者所在科共收治3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5~67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36例52髋ANFH患,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DSA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 50髋(96.2%)供血动脉有异常改变,40髋(76.9%)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染色,25髋(48.1%)显示股骨头静脉引流异常。治疗后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好转,关节功能明显得以改善,DSA复查,髋关节周围交通吻合血管显示明显增多。53.8%(28/52)的患髋股骨头显示单位面积上血管数量增加,治疗后1年X线平片及CT复查,71.2%(37/52)患髋股骨头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结论 介入治疗ANFH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功能及促进股骨头的新骨形成,应选择臀下动脉为靶动脉进行造影和药物灌注。  相似文献   

3.
叶勤 《北方药学》2014,(4):124-12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往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内注入药物,使其内外动脉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溶解栓塞,在药物注入之前,在患者的大腿根部捆绑加压止血带,并且加压。在45天以后重复治疗。在治疗以后的第十五天,滴注链激酶10万U每天,共治疗10天。结果:利用介入治疗所有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改善和缓解,通过CT/X线发现患者的骨质都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有新骨形成。通过DSA显示发现患者股骨头部位的供血小动脉变粗,细小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显影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采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特别是3级前的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作者总结了100例(附100例疗效分析),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灌注融通术,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分析。经用本方法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和改善。血管造影及DSA显示治疗后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5)。初步分析表明该方法对股骨头血液供应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我们临床中常见的多发性、难治性一种疾病。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ANFH介入治疗的。我院是从1994年8月开始这项治疗工作的,并且在工作中自创了一套介入手术的操作方法和综合治疗流程,并采用这种方法治疗ANFH患者200余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现就仍然有跟踪的并有完整资料的60名患者(15~18年)情况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40例,对其25髋先按常规行X线平片、股动脉DSA及磁共振成像(MRI),后在股骨头的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供血动脉旋股内、扩血管药物,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罂粟碱25mg、低分子右旋糖酐80 mL、血栓通0.15mg及尿激酶25万U。术后连续5日每日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血栓通0.3mg及肝素钠4500u。治疗后对患者股骨头进行股动脉DSA、磁共振成像和X线平片检查,治疗后随访患者6个月至1年,观察患者恢复状况,并给予评估。结果经手术治疗后病人患髋疼痛症状均得以缓解,患者关节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经半年至1年的术后随访,患者CT和(或)股骨头X线平片显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明显修复。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既往采用理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股骨头置换术等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均不能阻止或逆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过程犤1犦。我院自2001-01~2002-08,我院对临床上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1例62髋,采用介入注入扩血管药物及溶栓剂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41例中男35例,女6例。年龄9~57岁。双髋21例(42髋),单髋20例。29例(44髋)患者有长期饮酒史,日饮酒量在300~500ml;6例(12髋)患者有长期应用激素药物史;4例(4髋)患者有外伤史。临床表现均以患侧髋关节疼痛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9.
目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我国发病率日渐增高,已成为骨伤科常见病之一。该病的致残率很高,寻求防治股骨头坏死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已成为临床骨伤医学重要课题。因此,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不仅具有医学科研意义,而且对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减轻社会负担也有着现实意义。本期开始,我们请骨伤专家马在山教授分四讲讲解此病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52髋ANFH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的DSA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50髋(96.2%)供血动脉有异常改变,40髋(76.9%)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染色,25髋(48.1%)显示股骨头静脉引流异常。治疗后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好转,关节功能明显得以改善。DSA复查,髋关节周围交通吻合血管显示明显增多,53.8%(28/52)的患髋股骨头显示单位面积上血管数量增加。治疗后1年X线平片及CT复查,71.2%(37/52)患髋股骨头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结论介入治疗ANFH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功能及促进股骨头的新骨形成。应选择臀下动脉为靶动脉进行造影和药物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在DSA监视导引下插入导管注射药物。结果本组病例50例共76个股骨头,疼痛消失32例,占64%,I期Ⅱ期患者髋关节运动障碍全部消失,负重能力增强,随访观察股骨头无任何不良现象反应。Ⅲ期患者髋关节活动功能改善不明显。IV期患者则无明确疗效。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血管再通率高、临床症状减轻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X线平片、CT、MRI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X线、CT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对比。方法对65例临床疑诊为ANFH患者进行X线平片\CT与MRI检查,并且做X线平片、CT与MRI的对照观察,并与同期临床症状比较。结果53例经X线检查诊断为ANFH35例;经CT扫描诊断为ANFH42例;所有病例均经磁共振扫描证实为ANFH53例,其中15例为早期病变。统计结果表明,MRI为最好,CT次之,X线平片最不敏感。结论X线平片难以显示ANFH的早期表现,MRI不仅能发现其早期病变,且能反应病变的确切范围和程度,对早期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但对骨质的细微结构改变及钙化不如CT明显,且费用较高,多用于临床高度怀疑ANFH而X线平片及CT检查阴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 38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及Ⅹ线资料.结果 骨折Garden分型:Ⅰ型18例(1.3%),Ⅱ型494例(35.7%),Ⅲ型720例(52.0%),Ⅳ型152例(11.0%).发生股骨头坏死114例(8.2%),绝大多数在骨折后3年内发现,股骨头晚期塌陷55例(4.0%).骨折GardenⅠ-Ⅳ型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分别为0%、5.9%、9.6%、10.5%,晚期塌陷率分别为0%、1.6%、5.1%、6.6%.4组年龄(<20岁、20~40岁、40~60岁、>60岁)的坏死率和晚期塌陷率分别为48.4%、15.6%、10.5%、3.8%和14.5%、8.2%、6.1%、2.0%,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结论 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和年龄是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晚期塌陷的主要危险因素,Garden Ⅲ、Ⅳ型和青少年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X线平片在诊断早期股骨头无菌坏死中的作用,以求找出早期诊断线索。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收治有早期坏死平片X线表现并经MRI确诊的3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X线表现(指股骨头不变形,关节间隙无变窄)①股骨头明显骨质疏松;②股骨头局限性密度增高;③股骨头局限性密度减低;④股骨头皮质变薄,密度减低模糊;⑤髋关节面硬化,不规整。结论 X线平片经济简便,掌握其病变特征结合临床进行踪合分析,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复查,早期诊断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5.
王化利 《淮海医药》2013,31(4):313-3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分别行MRI、X线、CT及核素扫描检查,使用低场永磁型磁共振设备(0.35T)进行常规断面、常规序列扫描,少数病例进行更多断面及序列如脂肪抑制序列、造影剂增强扫描。对照组为无症状志愿者10例20个股骨头。结果 60例患者120个股骨头中MRI显示96个股骨头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根据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表现,分别对早~中期、晚期病例进行分组观察,用χ2检验对照比较各种检查方法阳性率。MRI检查的总阳性率、早-中期及晚期阳性率均明显高于X线、CT及核素检查(P值均小于0.05)。结论与X线、CT及核素扫描比较,MRI检查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具有优越性,尤其对于早~中期病变的敏感性高,并指出"双线征"具有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T和MRI两种方法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122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测,以ARC0法为标准分期,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诊断敏感率为98.4%(120/122),CT诊断敏感率为93.4%(114/122),MRI与CT诊断敏感率比较(x2=3.753,P>0.05)。CT与MRI检出率,I期CT检出率显著低于MRI,两种检验方法比较(x2=3.844,P<0.05),在Ⅱ期与Ⅲ期检出率上比较(x2=0.328、0.148,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MRI较CT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率。但是在早期诊断中,MRI较CT更准确,因此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应该选用MRI作为检测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核素骨断层显像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核素骨断层显像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6 0例临床可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行全身骨显像及骨断层显像。结果 :断层显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平面显像 ,差异具有显著性 ;断层显像对早期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平面显像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核素骨断层显像有助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分期。  相似文献   

18.
何生  陈添  黄少辉  王河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894-1895
目的 探讨介入结合中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6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介入加中药的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临床髋关节功能、疼痛指数评价和股骨头静脉造影评级.结果 治愈41例,改善18例,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为95.2%;治疗后临床髋关节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提高了32.5%,疼痛显著减轻;治疗后股骨头静脉造影评级Ⅲ级和Ⅳ的例数明显增多,分别比术前增加146.2%和1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介入结合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股骨头成形术对股骨头坏死的预防和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分析。方法 60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右侧股骨头作为正常组,其余3组在股骨头颈交界处钻孔造成股骨头缺损,并加用95%乙醇30min灌注造成股骨头缺损模型。自然修复组股骨头作为自然修复对照。骨水泥组股骨头造成缺损乙醇填充后填充骨水泥造影剂骨水泥组。造影剂骨水泥组股骨头造成股骨头缺损乙醇填充后填充造影剂骨水泥。4组动物于术后12周处死,立即取股骨头标本观察关节软骨性状。然后分别行病理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股骨头关节软骨观察显示骨水泥组和造影剂骨水泥组股骨头外形始终保持完整无变形,4组股骨头软骨厚度自然修复组比正常组、骨水泥组、造影剂骨水泥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试验正常组、骨水泥组和造影剂骨水泥组刚度荷均数均高于自然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头成形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可以保持股骨头外形完整,能暂缓或替代关节置换术,有望成为治疗FicatⅡ~Ⅲ期年轻患者的新型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