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150mg/d)和贝那普利组(30例,10mg/d)。疗程为6个月,服药前后测血压和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VDST)、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6个月后,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厄贝沙坦组血压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LVDD、LVST、LVPWT和LVMI均比治疗前的显著降低(均P<0.05)。且厄贝沙坦组LVD、LVST、LVPWT及LVMI稍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贝沙坦能有效降低高血压、逆转左室肥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LVH)是对左室心肌张力增高的代偿过程之一,然而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血压持续升高,可导致心室肌僵硬与肥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结果加重了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硬化、猝死、心律失常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评价在降压效果相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I型受体(AT1)受体在左室肥厚的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应用厄贝沙坦(AT1受体阻断剂)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目的在于观察其对此类患者的降压及对左室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厄贝沙坦和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41例)与硝苯地平组(41例),分别口服厄贝沙坦150mg,每日1次,或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每日2次,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左心室肥厚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肥厚明显逆转(均为P<0.01),其中厄贝沙坦组上述指标改变较硝苯地平组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硝苯地平均能有效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其中厄贝沙坦疗效更为明显,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对左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分析方法,60例患者每日晨服厄贝沙坦75 mg,6个月后,超声观察患者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左室腔内径(LVDd)及左室重度指数(LVMI)。结果治疗前、后高血压及左室肥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厄贝沙坦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可显著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谢梦  王远方  徐敏  涂清源  王梅 《贵州医药》2004,28(7):593-595
目的对比研究依拉普利与厄贝沙坦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92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A组(厄贝沙坦150nlg·d-1)46例,B组(依拉普利5-10mg·d-1与厄贝沙坦75mg·d-1)46例,于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测定血压(BP)、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Ⅳ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和A/E峰值。结果两组治疗后BP、IVST、LVPWT、LVDd、LVMI及A/E峰值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B组各指标降低更明显,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拉普利、厄贝沙坦均能逆转LVH,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二者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方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1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尼群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可靠的降压作用,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厄贝沙坦(irbesartan)是一种非多肽类、高度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型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的与AngⅡ1型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阻断 Ang Ⅱ的升压作用,从而使血压平稳下降。我科观察46例应用厄贝沙坦(商品名:苏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期住院及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血压在140-179/90-109mmHg,年龄41-76岁。入选病人均符合WHO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 5 0例 ,采用厄贝沙坦 (15 0~ 30 0mg·d-1,po)治疗 8mo,治疗前后各检查 1次超声心动图 ,比较厄贝沙坦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高血压患者在使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SBP和DBP明显下降 (从 15 9/ 10 1mmHg降至 14 2 / 89mmHg ,P均 <0 0 1) ,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显著下降 (P均 <0 0 5 ) ,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极显著 (P均 <0 0 1)。结论 :厄贝沙坦可使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显著逆转 ,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纳入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8项RCT,合计6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厄贝沙坦组改善左心室肥厚的疗效优于对照组[MD=8.51,95%CI(4.16,12.86),P<0.01];2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3,95%CI(0.93,1.13),P=0.59];厄贝沙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43,95%C(I0.22,0.83),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降压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142例年龄大于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81例无左室肥厚,61例有左室肥厚, 对两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及昼夜间比较,并对各参数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昼、夜收缩压水平、脉压与LVMI呈强相关,左室肥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②两组之间血压变异无差异;③所有患者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收缩压变异白昼大于夜间,而昼夜间舒张压变异、脉压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相关性较小,主要与收缩压水平与脉压水平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变异与脉压水平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脉压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0例,分别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LVH,分为LVH组(n=70)和非LVH组(n=90),比较2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 ①LVH组与非LVH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VH组与非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14)mmHg(1 mmHg=0.133 kPa)比(121±9)mmHg、(18±4)mmHg比(82±5)mmHg、(16 ±5)mmHg比(11±4)mmHg、(153±11) mmHg比(123±10) mmHg、(17±5)mmHg比(13±4) mmHg、(100±9)mmHg比(83±6)mmHg、(16±5) mmHg比(10±3)mmHg、(147±14)mmHg比(112±12)mmHg、(15±6)mmHg比(10±4) mmHg、(96±10) mmHg比(77±8)mmHg、(14±6) mmHg比(8±3) mmHg](均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异常与LVH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大者,LVH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思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575-257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D)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8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入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计算体重指数(BMI)、查空腹血糖(FBS)、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小时动态脉压,AOD及LVMI在高血压左心室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年龄及高血压病程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脉压增加和AOD扩大是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与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EH伴LVH患者62例,均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E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患者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VSH、LVPWT、LVDd、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EH伴LVH有逆转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作用和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EH患者,其中有LVH者22例,口服氯沙坦50 mg/d,为期6个月。观察血压,治疗前后测血脂、血糖和肝肾功能,并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方法。结果EH患者经氯沙坦治疗前收缩压(156.9±8.9)mmHg,治疗后(138.7±1.2)mmHg。舒张压治疗前(101.3±7.5)mmHg,治疗后(85.9±6.1)mmHg,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LVH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前(51.2±3.2)mm,治疗后(46.8±5.2)mm。左室重量治疗前(245.6±24.9)g,治疗后(237.1±22.4)g,均明显下降(P<0.05)。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治疗前(11.9±0.6)mm,治疗后(11.2±0.5)mm。室间隔厚度治疗前(13.4±0.8)mm,治疗后(11.7±1.5)mm。左室重量指数治疗前138.2±24.1,治疗后116.2±24.3,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氯沙坦治疗EH安全有效,并且可以逆转LV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进行检测,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96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IVST、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探讨高血压病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之间关系。方法40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左室肥厚组(18例)和左室非肥厚组(22例)。经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监测前3天停用所有降压药,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观察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左室肥厚组和左室非肥厚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59.8±22.9mmHg、129.9±11.9mmHg(P<0.01),平均舒张压分别为95.5±15.3mmHg、74.7±9.8mmHg(P<0.01),收缩压负荷分别为79.5±24.9%、30.2±23.5%(P<0.01),舒张压负荷分别为52.1±27.7%、17.9±17.8%(P<0.01),有昼夜节律分别为9例、19例,无昼夜节律分别为9例、3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分别为50%、13.6%(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伊贝沙坦与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的左室肥厚逆转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苯那普利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 (EH)病人左室肥厚 (LVH )的逆转作用。方法 EH伴有LVH病人 112例随机分为A组 (伊贝沙坦 150mg/d ,3 8例 )、B组 (苯那普利 10mg/d ,3 7例 )和C组 (伊贝沙坦 150mg/d ,加苯那普利 10mg/d ,3 7例 )。治疗 3周时若血压≥ 160 / 95mmHg ,则伊贝沙坦和苯那普利剂量分别增加 1倍。总疗程共 6个月 ,治疗前后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指标 ,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①三组均能显著降低LVMI(P <0 0 1) ,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更为显著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②三组治疗前 2 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后 2 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但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伊贝沙坦、苯那普利均能逆转EH病人LVH ,联合用药疗效更为显著 ,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的逆转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和周边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200例.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观察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左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A峰速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心电图和左心室肥厚具有较好的逆转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