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期间血清及PBMC内HBVDNA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73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恩替卡韦0.5㎎/天>48周,分别于治疗后的0、4、12、24、48周检测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治疗后的4、12、24、48周治疗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1.57%、81.58%、94.74%、97.37%,PBMC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0.52%、42.11%、57.89%、76.32%,治疗后的12、24、48周血清和PBMC内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对慢乙肝患者血清及PBMC中HBV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PBMC中HBVDNA的阴转率低于血清HBVDNA的阴转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解毒舒肝片对HBe 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HBe 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解毒舒肝片,对照组28例给予阿拓莫兰片、五酯滴丸。在0周、12周、24周检测HBV-DNA、ALT、AST水平及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在12周及24周ALT、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在12周及24周HBV-DN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4周时HBV-DNA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24周HBV-DNA阴转率为28.12%,对照组为7.14%。结论:解毒舒肝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Be 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复制,促进肝功能恢复,具有治疗HBe Ag阴性慢性乙肝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HBV携带者用盐酸左旋咪唑搽剂每 3日用药 1次 ,每次 1支 ,均匀涂在大、小腿内外侧的皮肤上 ;乙肝疫苗 30ug ,皮下注射 ,每月 1次 ;双嘧达莫片 75mg,口服 ,每晚 1次 ;肝复胶囊 5粒 ,口服 ,每日 3次。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HBV携带者 ,6个月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 4 2 3% (33/ 78)和 2 0 % (1 / 4 9) ,P <0 0 1 ;HBVDNA阴转率分别为 4 6 2 % (36 / 78)和 4 1 % (2 / 4 9) ,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携带者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外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血液的传染性。 方法 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极量稀释法定量检测 15 6例外科HBsAg阳性患者的HBVDNA ,以HBV感染剂量为参比单位 ,评价其传染性。 结果  2 6 .3% (4 1例 )的HBsAg携带者HBVDNA阴性。HBV传染性为 0~ 10 9感染剂量 /ml。随着血液稀释倍数的增加 ,有传染性的HBsAg携带者例数急骤减少 ,大于 10 4 感染剂量 /ml者只占HBsAg携带者的 1/ 5 ,其中HBeAg阳性者较阴性者比例更大 (83.9%与 2 .3% ) ,传染性更强 (10 5与 10 2 感染剂量 /ml)。结论 HBsAg携带者可分为高度、低度和无传染性 3个等级 ,只有前者可经围术期抟播 ,HBeAg是可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114例HBVDNA为阳性的慢性活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56例,两组均采用基本护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一年,观察其血清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及临床转归。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8%(10/56)和4%(2/50)。两组治疗前HBV DNA含量均值分别为(28±0.92)×10~6拷贝/ml和(29±0.87)×10~6拷贝/ml,(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37例1个月后转为0拷贝/ml,3例6个月后转0拷贝/ml,1年后持续0拷贝/ml,其余52例持续1年均为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分别为(196±10)U/L和(186±13)U/L(P>0.05),1年后分别为(31±3)U/L和(108±10)U/L(P<0.01)。两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45±5.0)umol/L和(42±6.1)umol/L(P>0.05),治疗后TBil恢复正常比例分别为100%(58/58)和32%(18/56)(P<0.01)。治疗组病情稳定,均达到临床治愈,无再次入院者,随访半年亦无一例死亡,亦无不良反应;对照组肝功能反复波动,持续不能降至正常者有34例,再次入院者有20例,3次入院者有11例,其中3例病情逐渐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拉米夫定是安全高效的抗HBV药物,无论HBeAg是否阳性,只要HBV DNA为阳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琼  韩伟  王长嘉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66-1367
目的:拉米夫定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是肯定的,此研究旨在观察拉米夫定在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患慢性乙型肝炎的儿童被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3 mg/kg,最大剂量100 mg,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益肝灵2片,3次/d口服,保肝治疗。52周后观察e抗原血清转换率,乙肝病毒DNA阴转率和ALT正常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e抗原血清转换率为18.73%,对照组为5.26%(P=0.032)。乙肝病毒DNA血清阴转率分别为65.62%和13.16%(P值为0.012)。ALT正常率为59.38%和23.68%(P值为0.04)。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儿童无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耐受性佳。结论:患慢性乙型肝炎的儿童应用拉米夫定治疗52周,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提高e抗原血清转换率、血清中HBVDNA阴转率和ALT正常率。  相似文献   

7.
武敬  彭雁忠 《临床医学工程》2015,(4):438-439,442
目的探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其ALT、HBVDNA载量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48周时的ALT复常率、不良事件发生率、HBVDNA载量下降幅度与HBVDNA阴转率。结果观察组患者24周以及48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6.7%和87.9%,高于对照组的40.7%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周以及48周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1%和9.1%,均低于对照组的25.9%和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周与48周时,患者HBVDNA载量下降幅度超过3lg拷贝/mL分别占75.8%和8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1%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周与48周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6.7%和7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0%和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HBV病毒的复制,减少HBVDNA载量并降低ALT水平,持续发挥抗炎效果,应用价值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对33例乙型肝炎(乙肝)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恩替卡韦0.5 mg/d口服治疗33例乙肝患者,其中慢性携带者7例,慢性轻度患者12例,慢性中度患者14例.主要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与基线值相比的平均下降量,HBV DNA阴转率(<3log10拷贝/ml);并同时检测ALT、AST复常率.结果 三组患者HBV D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与基线相比的平均下降量也相应逐渐增加,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携带者HBV DNA阴转率为57.1%,轻度患者为75.0%,中度患者为100.0%.其中,中度患者在治疗至12周、24周、36周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携带者(P<0.05),仅在12周时HBV DNA阴转率高于轻度患者(P<0.01).中度患者48周时有5例达血清转换(35.7%),轻度患者在48周时有4例达血清转换(33.3%).轻度、中度患者分别在36周、24周时ALT/AST完全复常.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肝有较高疗效,安全,耐药风险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036-103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56例,按照患者耐药位点不同分为A组(180位点变异)和B组(204位点变异)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48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24周、治疗48周测定两组的ALT水平以及HBVDNA水平,并记录两组的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结果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的ALT水平以及HBV-DN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两组的AL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8.6%和57.1%,均分别高于A组的7.1%和28.6%(P<0.05)。结论对拉米夫定耐药后的慢性乙肝患者,204位点变异者使用联合治疗效果明显,可取得较高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可以为抗乙肝病毒过程中发生的耐药进行较早、更有针对性的挽救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龙鹿丸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少、弱精子症患者130例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予龙鹿丸口服3个月,1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仅行辅助生殖。治疗后第4、8、12周记录中医症状评分精液质量,第12周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后,中医症状主要(6.2±1.5分)、次要(4.0±1.2分)评分均较治疗前(10.6±2.1分、7.0±2.7分)下降(P0.05);治疗12周后,精液量(3.23±0.72ml)较治疗前(2.14±1.41ml)提高(P0.05);治疗4周后,精子浓度(18.16±5.56×10~6/ml)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24.78±9.72%)较治疗前(12.35±4.48×10~6/ml、19.63±7.05%)增加,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治疗12周后,血清睾酮水平(5.67±1.18 ng/ml)较治疗前(3.39±0.70ng/ml)升高(P0.05)。结论:龙鹿丸能明显提高少、弱精子症患者的精液质量,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不同背景抗HBc阳性者体内存在HBV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杂交梳技术检测不同背景抗HBc阳性者血清HBVDNA。结果 HBeAg(+)者HBVDNA全部阳性 ,HBeAg(+) /抗HBc(+)的HBVDNA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为 91 4 % ,在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 59 3% (P <0 0 0 5)。抗HBs(+) /抗HBc(+)和单项抗HBc(+)的HBVDNA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正常人分别为14 3% ,50 %和 0 % (P <0 0 5) ,8 3% (P <0 0 2 5)。结论 抗HBc(+)者的传染性取决于肝组织病变和其它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BO血型不合中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115例O型血孕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维生素C 0.2 g/次,3次/d;维生素B620 mg/次,3次/d;维生素E 50 mg/次,2次/d;均口服;吸氧1次/d,30 min/次;10 d为1个疗程。孕36周或37周开始口服鲁米那30 mg/次,2次/d,连用1疗程。观察组采用自拟的白芍甘草汤合茵陈大枣汤加减治疗。检测和记录两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脐带血黄疸、溶血病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58例孕妇分娩58例新生儿,37例为生理性黄疸,21例为重度黄疸,8例发生溶血病。观察组57例孕妇分娩57例新生儿,48例为生理性黄疸,9例为重度黄疸,无溶血病发生。对照组脐带血胆红素、重度黄疸发生率、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分别为(33.9±7.5)μmol/L、36.2%(21/58)、13.8%(8/58),观察组分别为(28.5±5.2)μmol/L、15.8%(9/57)、0(0/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4%,观察组为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定期监测、孕期早期运用中药干预是治疗ABO血型不合、防止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Leelarasamee等曾报道苦味叶下珠对无症状HBV携带者清除HBsAg无效。该文对作者曾在《柳叶刀》杂志上刊载的“苦味叶下珠对慢性HBV携带者的疗效”一文进行评论,其评论内容主要为:(1)HBsAg阴转及未阴转的携带者治疗前、后未行HBVDNA评定;(2)未充分评定抗-HBe阳转率;(3)对携带HBsAg1年以上的长程携带者未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选取109例复治菌阳尘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52例,化疗方案分别采取3VDRZ/9DRE和3HRZS/9HRE。结果治疗组在痰菌阴转及病灶吸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左氧氟沙星联合力克肺疾治疗复治菌阳尘肺结核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产妇影响性,以寻求最佳停药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80例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在孕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停药时间分成A、B、C3组,特别在分娩后的0、4、6周停药,对照组则未予以药物干预,比较对孕产妇在HBV-DNA定量和肝功能以及新生儿的影响性。结果观察组(A、B、C组)和对照组在HBV-DNA定量上分娩前分别为(4.02±1.03)copies/ml、(4.13±1.09)copies/ml、(4.18±1.23)copies/ml和(7.32±0.43)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1个月后在HBV-DNA定量恢复到治疗前,分别为(7.37±0.46)copies/ml、(7.36±0.42)copies/ml、(7.39±0.56)copies/ml和(7.36±0.48)copies/ml;肝功能无影响,观察组最终宫内感染率为0,对照组为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对于高病毒载量携带者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DNA定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慢性乙肝患者苦参素治疗前后及慢性乙肝对照、正常对照补体C3、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苦参素治疗后HBVDNA阴转者和HBVDNA未阴转者治疗前后C3、CRP水平变化。方法补体C3、C-反应蛋白定量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HBVDNA用实时萤光定量分析法进行检测。结果①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C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01),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01);②慢性乙肝患者经苦参素治疗后,无论HBVDNA是否阴转,C3水平均明显升高,CRP水平均明显降低;③慢性乙肝患者苦参素治疗后HBVDNA阴转者和HBVDNA未阴转者C3、CRP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①CRP能很好地反映抗病毒治疗前后肝炎炎症活动状态,补体C3能很好地反映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改变;②苦参素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波紫外线1(UVA1)联合本维莫德乳膏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剂量治疗组、高剂量治疗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本维莫德乳膏外用, 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剂量(60 J/cm2)和高剂量(90 J/cm2)的UVA1照射治疗。UVA1照射每周3次, 持续12周。在治疗第0、2、4、8、12周时进行掌跖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PPASI)评分, 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对照组第2周的PPPASI评分较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4、6、8、12周PPPASI评分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时, 该组有3例(10%)患者达到PPPASI评分较基线缓解75%(PPPASI75)。(2)中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第2、4、8、12周的PPPASI评分较基线水平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时, 中剂量治疗组有86.7%(26/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育龄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治疗策略和垂直传播风险。方法回归分析某院门诊乙肝病毒感染者治疗效果及生育情况。结果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和非活动性HBsA携带分别占21.6%和45.7%,不进行治疗生育。女性HBVDNA(-)感染者明显多于男性HBVDNA(+)感染者。没有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毒应答率、生化应答率、以及完全应答率明显低于抗病毒治疗患者(P﹤0.05或P﹤0.01),没有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治疗失败率高于抗病毒治疗患者(P﹤0.05),停药后没有用抗病毒治疗患者全部复发,用抗病毒治疗患者停药后绝大部分复发(P﹤0.05)。没有用抗病毒治疗的男性和女性感染者预期生育失败率高于抗病毒治疗感染者(P﹤0.01)。女性较男性更担心病毒的垂直传播(P﹤0.01),女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生育子女HBsAg阳性5例(3.2%),男性生育子女无一例HBsAg阳性(P﹤0.01)。结论育龄期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可以正常妊娠,有肝功能异常者,如果通过保肝治疗能够维持肝功能指标正常或大致正常,权衡抗病毒治疗与生育利弊后,可以考虑先生育,感染者后代出生24h内通过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和/或乙肝免疫球蛋白,女性垂直传播率非常低,父婴传播风险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中能量代谢特点,为临床营养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6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为研究对象,在基线(第0周)、抗病毒治疗4周、12周、24周、36周、治疗结束(48周或72周)、治疗结束后12周、24周等8个时间点上进行能量代谢指标测定,包括静息能量消耗(REE)、预测REE(pREE)。并根据代谢车结果进行实时的饮食摄入指导。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基线(0周)REE为(1 498.00±448.35) kcal/day,抗病毒治疗12周、24周REE升高,分别为(1 638.00±403.49) kcal/d,(1658.91±529.42) kcal/day,呈高代谢状态,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0.105)。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前基线(0周)REE/pREE(%)为(102.83±30.05)%,呈正常代谢状态,抗病毒治疗后12周、24周REE/pREE(%)升高,分别为(114.48±32.88)%,(114.97±32.12)%,呈高代谢状态,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60)。血清总胆固醇及前白蛋白在抗病毒治疗后24周明显减低。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以增加慢性丙型肝炎病人静息能量消耗,以治疗12~24周时最为显著,此阶段需尤其重视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化瘀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量、骨代谢标志物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一汽总医院骨质疏松诊疗中心就诊的绝经10年内骨质疏松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补肾健脾化瘀组88例和对照组70例。于实验开始及6个月后检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检测尿钙/肌酐(Ca/Cr)、尿羟脯氨酸/肌酐(HYP/Cr)、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并分别于实验开始前、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及结束后2周时测定疼痛强度。结果 1补肾健脾化瘀组实验结束时,腰椎L1-4 BMD、股骨颈BMD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两部位的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补肾健脾化瘀组尿Ca/Cr、尿HYP/Cr、BALP、TRAC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31个月后,补肾健脾化瘀组疼痛评分已明显下降(P0.05),在2个月、4个月及结束时疼痛评分持续下降,且停药2周后疼痛强度无明显加重。对照组疼痛程度与实验开始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治疗可通过调节骨转换水平提高BMD,改善骨质疏松疼痛,延缓或阻断绝经后骨的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