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误诊而致两次手术的慢性铅中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1岁,农民。因反复中上腹疼痛3年,复发加重半月,由外科转入内科治疗。该患者3年前因中上腹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难忍,住外科治疗。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炎变”,经药物治疗无效,2周后钡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故拟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古月 《药物与人》2009,(7):38-38
胃黏膜脱垂,是指胃窦部黏膜过于松弛,通过幽门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疼痛,消化不良,嗳气泛酸,胃脘灼热,恶心呕吐,或见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钡餐造影可有效诊断胃黏膜脱垂,而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脱垂进入幽门或幽门口阻塞。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4岁,从1967年开始,右上腹部反复发作性疼痛同时伴有反酸嗳气以空腹痛为明显,进食或服碱性药疼痛可缓解。经胃肠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排柏油样黑便2次伴头昏头迷住院。体检:贫血貌,消瘦,精神萎靡。T36.9℃,P92次/分,Bp110/70mmHg,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表残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未扪及明显包块。右上腹轻度压病,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便潜血((?))。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禁食、补液,止血剂及对症治疗。入院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行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在十二指肠降部溃疡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为十二指肠降部溃疡的78例患者X线钡餐造影资料。结果:十二指肠降部溃疡的X线钡餐造影直接征象表现为龛影,间接征象表现为黏膜纠集现象、溃疡部位激惹现象、溃疡部肠管狭窄、溃疡部位以上肠管扩张等。结论:熟练的掌握十二指肠降部溃疡X线钡餐特点、采取适当加压和多轴位检查,结合其临床特点,可有效地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例1:男,50岁。中上腹部反复疼痛14年伴黑便多次入院。于1981年9月21日行胃次全切除术。术中见胃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分离粘连后可见近幽门后壁有一溃疡,约3×5厘米,与胰腺被膜紧密粘连。仔细分离后作Billeoth Ⅱ式术。术后第三天患者诉左上腹疼痛,并牵涉至左腰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1岁,因上腹疼痛并恶心呕吐2周就诊.病史:5年前,因上腹疼痛1周,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前壁溃疡,行内科保守治疗,1周后好转出院.半年后,患者突发全腹疼痛,透视见膈下有游离气体,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人拒绝手术,保守治疗,半个月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的120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各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症状表现及查体诊断,试验组患者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参照,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炎症、溃疡、占位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00%、97.06%、100.00%,总符合率为98.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38%、71.43%、50.00%、78.3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在诊断胃肠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348例受检者空腹口服超声助显剂,使胃内形成中等回声界面,超声依次检查食道下段、贲门胃底、胃体(大弯及小弯侧)、胃角部胃窦部、幽门、十二指肠球部。结果超声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胃壁各层回声,胃的蠕动快慢、及胃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累及深度、腹腔大血管周围淋巴结等情况。结论口服助显剂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方便、价廉、无创,是对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的有效补充方法,适合应用于对胃肠疾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口服甲氰咪胍引起儿童视力下降1例海军403医院(大连116001)李前林患儿,男,11岁,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伴返酸、嗳气近3年而在外院就医。经胃肠钡餐透视可见:十二指肠球部充盈不规则,密度不匀,有一黄豆大龛影,周围水肿,局部压痛,诊断明确:十二指...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住院号17146。因上中腹部隐痛、嗳酸、黑便。1981年11月19日第一次住院。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科治疗后症状消失、大便转黄出院。同年12月及1984年4月又出现类似症状2次住院治疗。平时除贫血、体质差外,无明显腹痛症状。1987年1月20日又因上中腹部痛而在外院做 G.I 检查。造影后次日即出现脐周及右腹部阵发性绞痛、停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 30a来收治的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 12例 ,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再认识。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1例。年龄 44~ 70岁。均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临床以腹痛为主要症状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 ;本组术前行胃镜检查 9例 ,胃肠造影 10例 ,仅 1例胃镜黏膜活检见血吸虫卵沉积确诊 ,可见术前确诊困难。本组 12例中 ,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 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1例 ,胃窦部溃疡 2例 ,胃癌 7例。术后标本病理检查 :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 1例 ,病理见胃体及胃窦部广泛黏膜糜烂 ,出血伴血吸虫卵…  相似文献   

12.
溃疡病的临床症状 溃疡病是人人皆知的一种常见病。中青年人易患,春秋季是溃疡病发病或旧病复发的季节。溃疡病依溃疡所在部位分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球溃疡)、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胃和球部均有)。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上腹痛,以中上腹多见。胃溃疡患者常感进餐后腹痛加剧,但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疼痛比较有规律性,临床症状较明显,利用X线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容易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也较好。然而约有5.8%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降段、水平段或升段,称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发病年龄大多数在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其比例约为2—4:1。临床表现有上中腹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伴有嗳酸嗳气,后壁穿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旷置术后再出血时选择恰当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旷置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术后慢性出血患者行胃镜检查后确诊,内科治疗痊愈.5例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其中4例治愈,1例无效后改为手术止血.10例(包括1例介入栓塞无效)采用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前侧壁纵行切开,直视下用不吸收的Prolene线在溃疡出血灶以足够深度连续缝合数针后结扎止血.16例均治愈,随访13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10年,未发现复发.结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旷置术后再出血,采用术前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术前、术中胃镜检查,有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旷置术后再出血的处理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恰当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5.
正案例回顾某男,41岁。因上腹疼痛2小时入院。查体:腹膜炎体征明显,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考虑为上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遂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个月后又出现上腹痛及腹膜炎体征。胃镜证实溃疡复发,遂查基础胃酸为8mmol/L(行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切断手术者其正常参考值为5mmol/L),血清胃泌素为656pg/ml,诊断为胃泌素瘤。给予抗酸药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癌31 例,位于乳头周围部19 例,乳头上部5 例,乳头下部7 例。首发症状依次为腹痛及上腹不适、黄疸、消化道梗阻、胆道感染、消化道出血。早期的定位诊断, C T、 B 超、胃肠钡餐造影及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均有价值,而定性诊断则以十二指肠纤维内镜为理想。外科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常见病,诱发因素为药物不良反应、不良生活习惯、情绪变化大引发。临床表现为:餐后出现上腹疼痛、饱腹胀气、饥饿疼痛,严重的会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对症治疗,一般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得以好转,针对药物治疗无效则采取胃镜检查,避免引发梗阻、穿孔或者病变。  相似文献   

18.
郭贵富 《工企医刊》2003,16(1):61-61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临床表现与十二指肠球溃疡相同,胃肠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球后、降部上段有龛影,肠曲局部痉挛激惹,慢性溃疡粘膜向龛影集中,有斑痕形成,肠管狭窄及短缩,病变段较短,在龛影的对侧可见痉挛切迹或囊袋状影。十二指肠溃疡,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少见,球后溃疡更少见,因解剖部位特殊,常因局部痉挛收缩、肠腔充盈不良等不易发现,再者,球后粘膜为环形邹壁,患者至右前斜位才能将其显示,临床表现与十二指肠球溃疡相同,如累及胰腺,可引起胰腺炎。 X线表现:(1)龛影:多数较少,但常比球部大,成乳头状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脱垂症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窦部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早期症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和相关体征.诊断方法是便血检查、内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及时诊断胃黏膜脱垂症,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疗,可提高胃粘膜脱垂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应用胃肠道双对比造影进行诊断的价值展开观察与分析,以促进临床诊断正确率的提高.方法:选取105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对其展开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在本组105例患者中,67例(占63.8%)发现龛影,其中45例于俯卧右前斜位发现龛影,18例于仰卧左后斜位发现,另有4例于仰卧右后斜位发现.此外,81例(占77.1%)检出球部变形,9例(占8.6%)检出幽门痉挛及开放延迟.结论:通过应用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进行检查,可将其病变状况很好地显现出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临床检测人员还需对十二指肠的解剖特点进行充分掌握,并指导受检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及加压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检出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