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膜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27例HBV-MN和3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异同。结果:(1)临床表现:HBV-MN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IMN组(P〈0.05);两组临床表现构成比经Fisher精确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肾脏病理:两组均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肾脏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光镜检查,两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肾血管等各项病理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检查,HBV-MN组表现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而IMN组主要以IgG、C3在上皮下和基底膜高强度沉积。(3)中医证候:本虚证中,两组均以脾肾气虚所占比例最高,而且两组本虚证候分布及各项本虚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实证中,HBV-MN组湿热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IMN组(P〈0.05),而IMN组中血瘀证和水气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V-MN组(P〈0.05)。HBV-MN组湿热证候积分明显大于IMN组(P〈0.05),而IMN组血瘀证候积分明显大于HBV-MN组(P〈0.01)。结论:HBV-MN多发于男性中、青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多种免疫复合物、多部位、高强度沉积,以Ⅰ期、Ⅱ期膜性肾病常见;中医证候以脾肾气虚挟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瘀证与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8例CKD患者于肾活检前24h内行中医虚损证候、血瘀证及湿热证评分;分析血瘀证积分与中医虚损证候积分、湿热证积分、年龄、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酸(UA)、eGFR、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三酰甘油(TG)、血胆固醇(CHO)、纤维蛋白原(FBI)等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损伤半定量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经过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瘀血证积分与虚损证型积分、湿热证积分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积分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瘀血积分病程≥13个月组与4~6个月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瘀血积分在不同中医虚损证型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无虚损证型组与脾肾阳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肾阴虚组及阴阳两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瘀血证积分随着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不同而变化,其中多灶状损伤组分别与无损伤组、灶状损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在CKD患者中存在瘀血证伴随中医虚损证型出现的情况;(2)湿热证与血瘀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湿热夹瘀”可能是CKD患者的重要中医证候;(3)血瘀证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存在相关性,血瘀证可能是导致CKD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为微炎证状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症状调查表”,对15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5型,标实证分为无兼证、湿浊证、湿热证、热毒证、血瘀证5型,并收集患者的CRP结果,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本虚证各组间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方面组间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主要表现为湿热证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把临床上有明显感染征象的患者剔除后再做统计,结果仍显示湿热证组与其他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CRP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为治疗微炎证状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特点,并探讨其中医发病机制。方法:对102例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其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营养不良程度:本虚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脾肾气虚证最多,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标实证轻度营养不良患者中湿浊证最多,其次为瘀血证,随着营养不良程度加重,湿热、瘀血、风动证比例逐渐增加。透析充分性与中医证型:本虚证中,Kt/V﹥1.7,脾肾气虚证出现率最高,随着Kt/V值降低,脾肾气虚证比例明显减少,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例明显增加。标实证中,Kt/V﹥1.7,湿浊证出现率最高,其次为瘀血证、湿热证,随着Kt/V值降低,湿浊证、瘀血证患者比例明显减少,湿热证、风动证比例明显增加。结论:PD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透析充分性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浊瘀血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透患者中医证型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症状调查表",对110例慢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患者握力、坐位体前屈、反应时3个运动功能指标,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本虚证中,阴阳两虚各运动功能指标均差于其他组(P〈0.05);肝肾阴虚证组坐位体前屈得分差于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组(P〈0.05);脾肾阳虚证握力得分差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组(P〈0.05)。标实证中,血瘀证反应时差于其他组(P〈0.05)。结论:患者运动功能在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腹透患者改善运动功能中医辨证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肾病科13年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诊断、病理类型及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各类肾脏疾病的构成比例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2004年01月~2016年12月364例因肾脏疾病而行肾穿刺活检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候。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占75.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SGD)占20.3%。PGD中以Ig A肾病(Ig AN)、膜性肾病(MN)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CD)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8.7%、32.8%、12.4%。SGD中狼疮性肾炎(LN)(29.7%)和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20.3%)最常见。在2004年至2010年的病理资料中,Ig AN占PGD的50.0%,MN占18.0%;而在2011年至2016年的资料中,MN成为最常见的PGD(占41.4%),其次为Ig AN(32.2%)。PGD和SGD的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分别占72.6%、78.4%,本虚证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水湿证为主。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是肾穿刺活检患者中最为常见的肾脏疾病,近年来Ig AN呈减少趋势,而MN的患病率则不断上升;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仍是首要原因。中医证候方面,PGD和SGD中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其中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探讨本病客观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分布与特点。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整理痛风肾常见的中医证候,并征求专家意见制定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107例痛风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一般病史资料,运用多因素统计方法归纳本病的中医分型,并总结各中医证型的分布与特点。结果: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证型分为:(1)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2)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型;(3)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4)阴阳两虚型。在107例被调查患者中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患者人数最多为36例(34%),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患者人数最少15例(14%),其余两型分别为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型27例(25%),阴阳两虚型29例(27%)。其中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平均病程较长。各证型均存在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的情况。结论: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证候按本研究方法可分为四型:(1)肝肾阴虚,瘀血内结型;(2)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型;(3)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型;(4)阴阳两虚型。各证型间的分布及其在年龄、性别、病程上的特点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对临床诊治该病及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腹膜透析(PD)患者容量状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腹透中心2015年1月~2016年1月腹膜透析患者248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制定的辨证分型标准确定所有纳入患者中医证型。患者每3个月复诊一次,记录复诊前1周平均24 h总水清除量(TFR),同时测量患者血压,评估水肿情况,以及记录透析方式。结果:PD患者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标实证中以湿浊证、湿热证、瘀血证居多。不同本虚证PD患者TFR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和水肿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标实证PD患者无兼证组、湿浊组、湿热组、血瘀组TFR,血压和水肿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本虚证PD患者单袋透析液平均留腹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液交换量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透析方式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标实证PD患者单袋透析液平均留腹时间、透析液交换量和透析方式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容量状态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寻IgA肾病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 483例病例数据,并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方中医证型比较。结果:脾(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为IgA肾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之虚证,瘀血、湿热、风热、风湿、湿浊、外感是IgA肾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之实证,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就虚证来说,南方以脾(肺)肾气虚为主,北方多以气阴两虚、脾肾阳虚为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南北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实证来说,南方多以湿热、瘀血、风热、风湿为主,北方以湿浊、外感为主。结论:IgA肾病的虚实证侯有其不同构成,且存在着南北差异,对于临床有效辨证论治及进一步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找出其相关性与规律性,并进行总结。 结果 对3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脾胃气虚证最多,占总病例数的23.00%,其次为肝肾不足证,占22.00%,以后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骨痿证、肝气郁结证、痰湿证、湿热证;在9种体质分类中阴虚质发病率排在第一位,其次为气虚质,以后依次为阳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与气郁质。结论 提示9种中医体质中阴虚质与气虚质发病率较高, 辨证分型中发病率较高的2个证型是脾胃气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说明了体质类型与OP发病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IgA 肾病病理与中医虚证的关系。方法:多家医院协作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对研究对象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进行 Hass 分级、牛津分类、Katafuchi 积分和蒋镭评分,同步进行中医虚证辨证分类,分析各病理指数与中医虚证候的关系。结果:HassⅠ~Ⅱ级气虚类和无虚可辨(简称无虚)类相对较多;HassⅢ级气阴两虚类最多;HassⅣ级肝肾阴虚(简称阴虚)类最多;HassⅤ级脾肾阳虚(简称阳虚)类最多。牛津分类中,M1阳虚类最多;S1气阴两虚类最多,其次为阳虚类;E1、T1阳虚类最多,其次为阴虚类;T2阳虚类最多。Katafuchi 总积分阳虚类最高,其后为阴虚类、气阴两虚类;肾小球病变积分包括肾小球增生、球性硬化评分阳虚类高于其他类型,小球节段性病变积分阳虚类和气阴两虚类高于气虚类与无虚类;小管间质病变积分阳虚类高于其他4类、阴虚类高于其余3类;血管病变积分阳虚和阴虚类高于其他3类。蒋镭评分,内皮细胞增生积分阳虚类和阴虚类高于其他3类;破坏血管袢活动性病变积分气阴两虚类高于无虚类。结论:IgA 肾病病理分级、分类及2种病理积分与中医虚证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中医虚证类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 IgA 肾病病理改变程度及预后,对 IgA 肾病中医微观辨证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CRP指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并选择5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纳入者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与正常健康人50例作对照,糖尿病肾病患者CRP水平(1.73±2.91)mg/dl明显高于NC组(0.54±0.16)m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各本证证型组血清CRP水平的比较显示,随着证型由阴虚燥热、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演变,患者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且阴虚燥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与阴阳两虚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与NC组、无兼证组与NC组及痰瘀证与血瘀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慢性肾炎的防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炎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及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对216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体质分型,并收集黏膜炎症及炎症诱因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6例慢性肾炎患者体质以兼夹质30.1%、阳虚质17.6%、气虚质13.4%、阴虚质11.1%为主要类型;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31.9%、气阴两虚22.2%、脾肾阳虚21.8%为常见证型;反复呼吸道炎症在黏膜炎症中最常见(69.9%);脾肾气虚型体质主要为平和质和气虚质(P<0.01),气阴两虚型主要为气虚质兼阴虚质(P<0.01),脾肾阳虚型主要为阳虚质(P<0.01),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为阴虚质(P<0.01),阴阳两虚型主要为阳虚质兼阴虚质(P<0.01),湿热证主要见于湿热质(P<0.01),血瘀证主要见于阳虚质(P<0.01);反复呼吸道炎症在气虚质及阳虚质中多见(P<0.001),慢性皮肤炎症在气虚质兼阴虚质及湿热质中多见(P<0.05),慢性胃炎与长期大便不成形在阳虚质及气虚质多见(P<0.05);气虚质、阳虚质患者易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P<0.01);气虚质、阳虚质及阴虚质患者易受饮食因素影响(P<0.05);睡眠不佳在气虚质、阳虚质中多见(P<0.05);劳逸因素在气虚质中多见(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四者之间密切相关,从优化体质入手,改变生活方式,消除黏膜炎症,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及现代医学方法多靶点防治慢性肾炎,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病机证素理论,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编制的ED病机证素调查量表收集297例ED患者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通过主成分及因子分析提取核心病机证素,同时结合患者一般资料分析ED病机证素分布、组合及演变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共提取9个ED核心病机证素,分别为肝郁气滞、肾阴虚、湿热、肝郁化火、血瘀、肾阳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各核心病机证素有明显分布规律,单一病机证素在本研究中仅占36.03%,51.52%ED中病机证素以2项和3项兼夹组合方式存在。结论:ED早期病机证素表现为肝郁气滞、肾阴虚、湿热、肝郁化火和血瘀。随着自然病程的发展,其病机证素逐渐转变为肾阳虚、心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和血瘀,病位在肾、心和脾,病性以虚为主、多虚实夹杂;最终演变为心脾肾阴阳俱虚,痰湿瘀血互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CRS)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尝试临床理化指标与中医辨证理论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Ⅳ型CRS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0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及心血管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Ⅳ型CRS患者154例,分为正虚和邪实各5个证型。归纳Ⅳ型CR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Ⅳ型CRS在正虚证候中:气虚证在CKD2期、心功能Ⅱ级多见,阳虚证在CKD5期、心功能Ⅲ级多见,气阴两虚证在CKD3期、心功能Ⅳ级多见,阴阳两虚在CKD5期、心功能Ⅳ级多见;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痰饮证在CKD5期、心功能Ⅳ多见,湿热证在CKD3期、心功能Ⅱ级多见。正虚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阳虚证积分与e GFR(P=0.002<0.05)呈负相关,气阴两虚证积分、阴阳两虚证积分与BNP(P=0.000<0.05)呈正相关。标实证积分与心、肾功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浊证积分、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均与e GFR呈负相关(P<0.05),水气证积分、血瘀证积分与BNP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证是心肾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病的主要证候表现,晚期以阳虚证及阴阳两虚证为主要证候表现,湿浊、水气、血瘀互结是造成病情恶化主要病因;CRS患者以肾功能加重为主时,阳虚证表现明显,以心功能加重为主时,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表现明显;水气证、血瘀证候贯穿疾病各个阶段,加速心、肾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7.
3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辨证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KD2~3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症状、中药疗效以及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探讨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中药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2011年入住我院肾病科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临床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中以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常见;(2)脾肾阳虚型蛋白尿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脾肾阳虚型中药治疗有效率最低(66.7%)。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脾肾阳虚型蛋白尿水平最高,治疗有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IgA肾病(IgAN)的中医辨治方案,验证从虚、瘀、风湿3型论治IgA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IgAN患者按虚、瘀、风湿3型辨证论治,并与5型辨治方案及本虚为主辨治方案进行历史性对比。结果:3型辨治组治后中医证候总积分、24h尿蛋白定量及尿红细胞均较治前明显减少(P〈0.01),肾功能稳定。3型辨治组肾病理Lee’sⅠ~Ⅱ级的61例患者,临床缓解率明显优于65例本虚为主组(59.0% vs 20.0%,P〈0.01);甚至前者62例Lee’s≥Ⅲ级的患者,其缓解率亦优于后者Lee’sⅠ~Ⅱ级的患者(45.2% vs 20.0%,P〈0.01)。3型辨治组较之5型辨治组虽然缓解率略高(Lee’sⅠ~Ⅱ:59.0% vs 57.1%;≥Ⅲ级:45.2% vs 29.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瘀、风湿3型辨治方案更符合IgAN的证候谱、病机及其演变规律,具有执简御繁、实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